•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合作学习法]

    时间:2019-01-10 03:25: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美国的维纳・罗森勃吕特教授研究出一种学习方法――罗森勃吕特学习法,也称为“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学习群体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是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积极的思考,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在组成学习群体的初期,以3至7人为宜,最好不超过10人。因为在初期,参加群体自由式讨论的经验不多,人太多会使讨论离题。而且,在群体中应由3至5个知识面较宽、有组织才能的骨干分子来把握大方向:创造自由愉快的气氛,综合各成员意见,确定学习讨论的主题等等。
      
      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指出过“独学而无友”的害处,现代社会也是如此。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在一次空难中,有三名幸存者被困在陌生的丛林,他们分别是医学教授、运动员和厨师。起初,三个人谁都看谁不顺眼。医学教授自诩博学,说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又说厨师只懂油盐酱醋、锅碗瓢盆。运动员反唇相讥,说教授是书呆子、老学究。厨师也不服气,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你们要重视我的价值!”
      尽管三人的身份不同、职业各异,但是求生的本能却是相同的,所以三人还得结伴逃生。
      厨师首先发挥了他的优势。当教授、运动员饥不择食,采了蘑菇就往嘴里送时,厨师眼疾手快,劈手夺下毒蘑,使二人免遭中毒身亡的厄运。
      接着是运动员大展神威。三人在丛林里被猛兽追逐,情急之下,医学教授和运动员翻身上树,而厨师却因体胖,磨磨蹭蹭上不去。千钧一发之际,多亏运动员奋力将厨师拉上树,才使他逃脱此劫。
      惊魂稍定,运动员自恃力强,便为大家攀岩采野果,却不小心摔伤。医学教授虽知道该用什么药来治疗摔伤,但却是纸上谈兵,不会鉴识林中的草药;而厨师虽识得百草,却不懂得如何入药。结果二人合作,经过药物治疗,运动员很快康复。
      历经一番磨难后,三人冰释前嫌,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最终走出丛林获救。
      回想逃生的经历,三人感叹道:若三人都是教授,定会因毒蘑丧命;若三人都是厨师,也都成了猛兽果腹之物;若三人都是运动员,恐怕也会暴尸荒野。幸喜三人虽各有所短,却也各有所长,取长补短,最终幸免于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解决简单问题时,独自面对比众说纷纭效率高;而面对复杂问题时,群策群力却比孤军奋战更有效,群体合作产生的解决方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胜过个人。
      在学习上,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如此。因此,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通过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外国老太太带着自己的玻璃球游戏周游世界,每到一个国家她都邀请当地的儿童尝试这个游戏。孩子们对美丽的玻璃球很感兴趣,听说玩这种游戏还有奖品,他们更是兴趣大增。在很多国家,不等老太太发令,总有性急的孩子在游戏开始之前就去拽玻璃球,等到真正得到开始信号后,大家更是争先恐后地猛拉硬拽。奇怪的是,轻而易举就能拽出的玻璃球此时就是堵在瓶口,谁也无法把它拽出来。规定的15秒总是很快就过去,急于得到奖品的孩子们往往气得互相埋怨。老太太总是和蔼地送给孩子们纪念品,然后带着失望离开。
      当她来到中国,照例又拿出了玻璃球游戏请中国的孩子玩。此时已经不再抱有期望的她却看到了奇迹,中国孩子迅速而有序地一一拽出了玻璃球,最小的孩子最先拽出玻璃球,最大的孩子最后拽出玻璃球。老太太对此颇感诧异,问中国孩子为什么这么谦让,孩子们说平时他们都是这样合作的。老太太感动地说:“正是合作精神使你们共同赢得了胜利!”
      原来,玻璃球游戏的瓶口仅能容一个玻璃球通过,如果参与者只顾自己尽快拽出玻璃球,而不考虑与他人的合作,那么,大家就只有眼瞅着在瓶口打转的玻璃球互相埋怨了。
      这个故事说明:只有在彼此负责的基础上合作,才能有效地避免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从而共同赢得胜利。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离不开正相互依赖。正相互依赖是指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也就是说,正相互依赖意味着每个参与合作学习的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如果小组成员间没有建立起正相互依赖,往往会出现成员“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是我们所常见的:尽管老师已经给出了共同讨论的问题,并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寻找答案,而且同组的学生也按要求围坐在一起,但是相互间却没有交流与沟通,每个人只是自己埋头苦干,一旦自己找到了答案就万事大吉,至于组内其他成员的进展如何则不闻不问,整个小组处于一种“形不散而神散”的状态,这是非常不利于合作学习的。
      那么,如何帮助小组建立正相互依赖呢?下面介绍五种方法:
      第一种,正目标相互依赖。这种方法是指全组有一个或若干个共同的目标,比如合作写一篇作文、共同完成一份试卷等等。在这种合作性的目标结构下,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组内没有竞争压力,有利于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
      第二种,正奖励相互依赖。这种方法是指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一成员的成绩。比如,小组分段朗读课文,只有当每个成员的错误都不多于5处时,小组的阅读成绩才能得优。正奖励相互依赖打破了小组由好学生包揽一切或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的局面,可以推动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第三种,正角色相互依赖。这种方法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组员分别承担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在小组活动中,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
      总结人: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检查者:负责保证小组所有的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答案或结论。
      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小组其他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
      联络员:负责小组与老师及其他小组的联络和协调。
      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
      观察者:负责关注小组的活动情况,为改善或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建议。
      以上每种角色对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进展都必不可少。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背景下,小组所有成员都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从而实现理想的配合。
      第四种,正资料相互依赖。这种方法是指每个组员只占有完成任务所需的一部分信息或材料。要想成功,必须共享他们的信息或资料。如四五人的小组共享一份阅读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保证小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阅读完整的材料,这就迫使小组成员必须进行分工。不同的组员负责阅读材料的某一部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使所有成员对材料都有完整的认识。
      第五种,正身份相互依赖。这种方法是指小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或标志,如设计小组的名称、口号、标志等。共同的身份有助于激发小组成员对所在小组的归属感,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有效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
      
      相信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故事的主要意思是,在群体合作中,人人都有懒惰思想,总想将工作推给别人。
      同样,在合作学习中也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维纳・罗森勃吕特曾做过一项“拔河”实验,他测量了每个人在个人和群体两种比赛情况下出力的大小,结果发现,参加比赛的人越多,每个人出的力就越小。每人在个人比赛时平均出力为63公斤,3人一组时平均出力为53.5公斤,而8人一组时平均出力仅为31公斤。这一实验结果让人惊讶。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参与者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有成员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在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这种合作学习小组就会蜕变为成员逃避责任的“避风港”。之所以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就是由每个人都期望依赖别人而自己不承担责任,都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所致。因此,为了防范小组因“责任扩散”而出现惰化倾向,应明确小组中每个人的责任。
      也就是说,应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因为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的个人成绩。为了鼓励每个组员积极参与,就必须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来明确组员的个人责任。
      下面介绍几种明确组员个人责任的方法:
      第一种,角色互赖。这种方法要求在小组活动中每个组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这些角色不仅明确了每个组员的任务,而且使他们体验到个人的价值,避免了某些组员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甚至无事生非。
      第二种,责任承包。这种方法是指小组的总课题被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每人承担一个子课题,小组完成总课题的质量取决于每个子课题的完成质量。
      第三种,随机提问。这种方法是指随机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他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由于是随机提问,每个组员都可能代表小组来展示活动成果。如果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就可能在被提问时难以应答,使整个小组得不到好的评价。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员都要好好学习,否则就会影响小组的成绩。
      第四种,个别测试。这种方法是指在学习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帮助,但是老师在检查小组的学习质量时,是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验,并且要综合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任何一个组员都不能以小组为掩护来逃避学习责任,可以很好地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出现。
      下面请看一个合作学习的例子:
      周一的英语课上,李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马上听写单词,而是神秘地说:“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如果全班同学在这一周的听写测验中,有3次平均分达到90以上,那么下一周的家庭作业就全免了。”
      李老师的话音刚落,马上有同学后悔周末没有好好温习单词,不过好在还有4天时间可以努力。当然,也有同学抱怨这样的规则太难了,不公平。旁边的同学马上提出警告:“你可别偷懒,不要影响我们大家!”就这样,同学们互相叮嘱,互相提醒,一周下来,果然达到了李老师的要求。想到下周能够享受到的回报,大家都很高兴。老师在祝贺大家的同时还承诺:“下一周,如果大家还能保持这个成绩,再下一周的家庭作业也免了,以此类推!”
      几周下来,同学们都认真复习单词,而且课前还互相抽查。偶尔有几个同学拖了后腿,大家就会“群起而攻之”,将他们列为重点抽查对象。其实真正算起来,同学们每天温习单词所花的时间,早就超过了写家庭作业的时间了,然而,大家却非常高兴。
      这个故事表明,这种连坐的方式能够制造这样的效果:任何成员的不尽职守都会令整个团体蒙羞。如此一来,敦促、监督团体成员将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团体的责任,因此能收到最大的合作学习的效果。
      
      头脑风暴法
      
      在小组活动中,因为担心自己表现不佳,担心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大家一般是不愿意主动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表明态度的。紧张与焦虑不仅会封住学生的嘴,更会封住学生的头脑;紧张、焦虑会阻碍个体的创造性,其后果必将影响小组活动的质量。
      努力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消除小组成员的“评价忧虑”,鼓励每个成员畅所欲言,是头脑风暴法的突出特点。
      头脑风暴法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它既可以在一个小群体内使用,也适用于类似一个班级的大群体。
      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头脑风暴法的应用程序是怎样的呢?
      首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并将参与者随机分成小组。
      其次,让组员真正地畅所欲言。
      小组成员按照以下规则畅所欲言:1.按预定的顺序依次发言,每个人都必须说出自己的想法;2.发言人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不受指责、不受批评地发表意见;3.可以提出各种创意、思路、设想、假说甚至幻想、臆测等等,不用担心自己的发言是否正确、有没有价值、合不合逻辑。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发言时间。
      再次,让各种思维方式和想法相互碰撞。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讨论规则:1.允许对他人的观点质疑,首先不要急于评价对方的见解,而是询问对方为什么这样想,即使进行评价也要对事不对人;2.允许进一步澄清或解释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固执己见,努力整合不同的观点;3.讨论的目的不是驳斥或说服别人,而是了解分析问题的多种角度和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在他人想法的基础上产生灵感,发展联想,提出新的创造性见解。
      最后,交流心得体会,共同学习提高。
      此阶段的活动规则:1.“自告奋勇”或依次汇报;2.组员汇报发言时,全体成员最好边听边看,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随时向汇报人员提问,但不能妄加评论,而且提问应简洁;3.汇报之后,应给予该小组其他成员2~3次补充的机会,每次补充不要超过2分钟;4.大家自由发问,鼓励该小组所有成员以及其他组的成员参与解答或辩论。
      在交流后,要由老师或学生代表根据大家的发言进行总结,总结时要尽量使用各成员的语言或事例来表述,以体现总结的内容是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可以相互追问,相互启发,每个人心中闪烁的智慧之光,最终将汇聚成璀璨的阳光照亮所有人,并且在思维的碰撞中发出耀眼的光芒。与群体的智慧相比,老师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而且老师的光通常也只能照亮非常有限的几个学生,所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碰撞思维,远比老师的单向灌输更有效率。
      (下期预告:SQ3R学习法)
      ★编辑/王一鸣

    相关热词搜索: 学习法 合作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