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例解(二)_文言文句式

    时间:2019-03-17 03:23: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接8期)   六、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称凝固结构,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   ⒈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询问或反问,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如,2009年安徽卷第7题中的⑶题: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这里“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有时连在一起用;有时分开,中间夹进名词或代词,形成一种表疑问的固定格式“奈……何”、“如……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为“对(拿)……怎么样(办)”。如,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译文: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⒉有所……、无所……
      意思是“有(或没有)什么……”。“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字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这个短语充当“有”或“无”的宾语。如:2009年湖北卷13题中的⑶题: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⒊有……者
      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有时“有……者”是定语后置的一种形式。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翻译时,让“有……者”作“人”的定语,即“有个乘船过江的人” 。 “有……者”如果没有这种修饰关系, 就不是定语后置。如,如2009年辽宁卷第7题中的⑵题:
      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译文: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⒋宁……耶
      表示反问 ,意思是“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如2009年福建卷第4题中的⑴题: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⒌何以……哉(何……焉为)
      这是表示反问的一种形式,意思是“有什么……呢?” 如2009年重庆卷11题中的(2)题: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常见的格式是“何以……为、何……为”,意思是“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
      这里“为”是语气词。“何”字可换用别的疑问代词,如,“奚以……为”、“恶以……为”、“安以……为”,意思不变。
      译文: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⒍莫如、莫若
      意思是“不如”、“没有……比得上”。如:2008年全国I卷11题中的⑴题: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⒎得无……乎、得无……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该不会……吧?”。如2008年北京卷8题中的例句: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译文: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恐怕会有伤教化吧?
      ⒏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2008年天津卷15题中⑶题: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这句中“此何难之有焉”,即“此有何难焉”,意思是:这样有什么困难呢?“以为”即“以(之)为”,�介词宾语省略。
      译文: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⒐若……然
      相当于“像……一样(似的)”,如“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或相当于“像……这样”。如2008年上海卷19题中的⑵题:
      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译文: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非若吏人、百姓然”中的“若……然”,即“像……这样”。
      ⒑“非惟……抑亦……”连用
      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如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陈寿《隆中对》)如2009年江西卷第13题中的⑶题:
      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下列几种固定式,近三年虽未考查到,但也不可忽视。
      ⒈“无乃……乎”
      表委婉的商榷语气,意思是“恐怕……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奈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部队精疲力竭,远方的对手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⒉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个(厉害)?
      ⒊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意思是“不是……吗?”或:“”岂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⒋何所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意思是“……的(人、东西、事情)是谁(什么)?要根据“所”字后面的动词灵活翻译。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何所营”就是“所营者为何”,直译:经营的东西是什么?
      译文:卖炭得到的钱作什么用?
      ⒌有以……、无以……
      就是“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所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名词性短语,作“有”、“无”的宾语。意思是“有什么可拿来来……”、“没有什么可拿来用来……”。如: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译文: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⒍“庸……乎”连用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⒎“……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 “说的就是……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⒏唯(惟)……是(之)……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有强调意味。如:
      诸君而有意,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看着我马头的方向来决定进退(意即听我指挥)。
      余,指我;瞻,看的意思,做谓语动词。原语序应是看我的马头,也就是将宾语“马头”提前了。
      再如:
      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
      文言文翻译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
      一是语言标志意识:如“者”、“也”常表判断句;如,“为……所……”、“见……于……”等表示被动。如固定格式,都有特定语言标志。
      二是具体语境意识:如2008湖北卷13题中的“当夙夜以继志为事” 句,其中“志”承前省略“ 章君”,定语省略,“为事”承上文“乃辟塾聘师”,应补上动宾短语“办好义塾”,译文才文通字顺。再如动词意念上表被动句,省略句的成分怎么补,都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准确判断,准确翻译。
      三是句式兼顾意识:这是指有些句子仅仅从一种句式角度思考,则很难准确理解、翻译,必须句兼顾思考其它句式。如上述2008年四川卷11题中的“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其中“永乐元年入朝”句,既是省略句,即略了动词“征召”,又是被动句,这里省略了的“征召”表被动。
      可以预测,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就句式而言,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仍将是考查的热点。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热点 句式 文言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