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翻译的最高考验是良心】 考验我的良心

    时间:2019-05-14 03:24: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从去年12月中旬到现在,在《中国日报》实习快两个月了。我在China Daily 的实习工作是英语新闻编译。一篇实习生编译的新闻稿从通过审核到见报有着严格的流程:选题筛选与确定→编译初稿→编辑老师校对→外国专家校对→审核见报(网站)。实习生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先做编辑老师已经确定好的选题,直接编译稿件即可。
      
      编译的基础就是翻译,而我负责的大部分又是文化旅游方面的稿子,听起来挺浪漫挺好玩儿的,可是那些美丽的山山水水一翻译成英文,先别论能不能达到中文的美感了,能不能照葫芦画瓢地翻译过去都是个问题。简直就是“各种自己搞不清楚的民俗词汇,加上各种巨优美但是巨难译的散文句”的大集合,时不常还会碰上一群古文和古诗词作怪。做过翻译的童鞋们都应该有这种感受——碰到这种稿子就等着脑袋大一圈然后拿果冻撞死吧。
      实习第二天要译的稿子就把我震了,全篇都是“飞花似梦,丝雨如愁”这样的语言,要不就是“小轩窗”“吴侬软语”之类的怎么翻译也达不到原文味道的词。硬着头皮删了改改了删,这篇700多字的稿子我整整译了一天。编辑老师的QQ开始滴滴催稿了:“还没做完?按说实习生应该每天翻译2~3篇的。”虽然说编辑老师的态度挺温柔的,但是我心里还是挺自责的。
      就在这样的“民俗+传统文化词汇+古诗古词大集合”的稿件翻译中,我的心情天天处于烦躁和低落中。一次午休时,一个做会议新闻翻译的实习生好心地给我出了个办法:“实在不好译的句子就直接跳过去呗,编译就应该有增有减啊。你看那些会议新闻中没有实质性内容的空话,编译时候都是可以删掉的。”
      然后我就照猫画虎地实践了一下,果不其然提高了效率,不过接下来就被骂了一顿——有一次翻译一篇洛阳地区的稿子,原文里有一段“一朝腾云起,光华映河洛,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我在翻译的时候直接给cut掉了。编辑老师不答应了:“尽管这段话不是新闻性的,你不把这些美的文字翻译出来,外国人怎么知道这个地方那么美?你这些没译的地方我都得重做,这样糊弄稿子绝对不行!”
      从这件事我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别人的职场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会议新闻编译实习生的经验就不适合我);第二,做人做事一定要脚踏实地,图省事儿总有一天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认为翻译的最高考验是那些晦涩而不好译的词汇语句,在China Daily 做这段翻译实习的日子,我由衷地认识到,翻译的最高考验,就是良心。
      比如说翻译民俗,有一篇广东地区的稿子,一带而过提到了瑶族的民俗“耍歌堂”,但是原文并没有做任何解释。对于一篇七八百字的稿子,少译了“耍歌堂”三个字,没有人会发现。而翻译这个词却要花很多功夫:如果原文没有解释,而又查不到官方的翻译,那么你就要自己先上网查这个民俗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且还要“货比三家”找到最官方最靠谱的解释。然后再把这个解释浓缩,翻译成英文,再用加括号的方式在词语的后面注明。赶上“外专”审稿对这些中国民俗没搞明白的时候,可能废了半天力气翻译的这段就直接被拿掉了。
      然而这种看上去“费力不讨好”的民俗词语翻译,到底要不要做?当然要做。这些民俗中很多都是鲜为人知的,压根没有过英文介绍,甚至中文的介绍资料都很少。但是你通过努力把它翻译过来登报了,就会有更多的人会去了解它,爱护它,传承它。
      比如说,在两年前China Daily的旧报纸上,对于“太极”的称呼还是“Tai chi(Taiji)”,而且一定要在后面加一个括号说明,英文解释一下太极是中国武术的一种。而一年以后,很多新闻稿就直接用“Tai chi (Taiji)”这个词,不加注释外国人已经能懂,但还是要加上洋腔洋调地用“Tai chi”的发音,总是有点迁就外国人习惯的意思。而现在对这个词就直接用作“Taiji”大大方方字正腔圆地告诉外国人,而且不用再做任何解释,外国人已经了解了。
      责任编辑:朴添勤

    相关热词搜索: 良心 考验 翻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