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学习伙伴”的导学特征分析]

    时间:2019-04-07 03:17:5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编者增加了以“吐泡泡”形式的虚拟“学习伙伴”。“学习伙伴”在“泡泡”里说的话,其实都是一个先学者对正在参与学习的小伙伴的引导。本文以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为例,浅析“学习伙伴”的特征。
      一、“学习伙伴”的呈现特点
      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学习伙伴”在课文板块及语文园地都有分布,共56次。
      (一)分布特点
      “学习伙伴”在课文中出现了31次,占56%;在课后练习中呈现8次,占14%;在语文园地中呈现17次,占30%。具体情况见表一。
      1.课文中的“学习伙伴”主要呈现在课文中的重要节点上。在全册32课中,除了略读课文没有呈现外,共有22课有“学习伙伴”呈现,平均每课有1.4次。其呈现的位置主要落在课文重要的思考点或者语言训练点上,这些“点”也往往是教学的重难点。
      2. 语文园地中的“学习伙伴”主要分布在探究点上。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学习伙伴”共呈现17次,平均每个园地出现两次左右。这两次也主要呈现在具有较大探究空间的“我的发现”和“展示台”栏目中,前者呈现5次,后者呈现了6次。
      (二)语言特点
      “学习伙伴”以陈述句呈现34次,占61%;以疑问句(含4次虽以省略号呈现,但实际是质疑句子)呈现18次,占32%;以感叹句呈现4次,占7%。具体情况见表二。
      1.语言亲切活泼,态度平等温和,亲近感强。在56次“学习伙伴”的话语中,没有一句祈使句,没有盛气凌人的语气,没有居高临下的命令,有的都是平等伙伴的提示与引导。
      2.质疑引导的作用明显。在全册的56次“学习伙伴”的话语中,虽然质疑的呈现次数不是最多,但是在学生实际阅读中发挥的质疑引导作用非常明显。比如,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在“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旁,呈现“学习伙伴”的质疑提示:“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能及时提醒学生停下来想一想:难道真的“一半是鱼”?只要学生能稍停一会儿思考一下,便能轻松地理解到这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是说明“鱼太多了”。假如没有“学习伙伴”的质疑提示,学生或许会一晃而过,体会不到句子的含义,也可能忽略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
      3.陈述句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比如,在25课《矛和盾的集合》中,在文末“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旁,“学习伙伴”呈现的是“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这里虽是陈述句,但却不是浅层的告诉,它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道理,并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内化,努力做到举一反三。
      4.用语精炼,启发性强。在全册中,“学习伙伴”说的话大多在10个字左右。语言的精炼,让“泡泡”里的话不至于干扰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同时也利于学生边读边思考。
      二、“学习伙伴”的导学特征
      “学习伙伴”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伙伴,是良师,更是益友。“学习伙伴”在导引、导法、导悟、导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导引
      小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知在哪里停留思考,不知道抓重点。“学习伙伴”往往就在学生忽略的地方出现,给学生适时适当的引导思考。比如,“学习伙伴”引导学生在“疑问之处”想,如 29课《掌声》:“英子为什么犹豫呢?”;在“关键之处” 想,如14课《蜜蜂》:“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在“精彩之处”想,如7课《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真会提问题!”
      (二)导法
      阅读要有方法,编者借助教材的“学习伙伴”传达出了恰当的读书方法。
      1.提示词语理解的方法。如10课《风筝》中“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这是词典理解词语的方法;27课《陶罐和铁罐》提出了“‘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往下读读看”, 这是结合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词语的方法;26课《科利亚的木匣》提出了“联系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这是联系上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的词语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如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我能体会到‘不假思索’的意思”,这里的“不假思索”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不动脑” 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用不着想”,说明小女孩在危险面前先人后己的态度十分坚决。学习伙伴提示的几种词语理解方法,利于学生今后形成词语理解的能力。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如,18课《盘古开天地》中的“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其情其境。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阅读的方法。如26课《科利亚的木匣》的文末,“学习伙伴”提问:“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这其实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经验来加深对课文表达主旨的理解。
      (三)导悟
      三年级学生在阅读中常常囫囵吞枣缺少感悟,“学习伙伴”就积极示范引导。比如,13课《花钟》末尾,“学习伙伴”自然发出感叹:“他的做法真妙。”;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在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后,“学习伙伴”情不自禁地说:“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这些引领着学生学会感悟体验。“学习伙伴”还有多处体验优美词句的地方,如在11课《秋天的雨》展现了斑斓绚丽的秋色画卷后,“学习伙伴”感慨“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等。这些都是给学生感悟体验的良好示范。
      感悟需要思考,思考往往也在感悟。在全册教材中,“学习伙伴”无不尽心竭力地引导学生边悟边思。比如,14课《蜜蜂》“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旁,“学习伙伴”提出“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的疑问。要弄清这个疑问,学生必须返回前文再读。原来前文交代:蜜蜂被闷了很久,离家远(有两里多路),不易看到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低),小小蜜蜂要飞回家简直困难重重,所以作者会有这样的“推测”。“学习伙伴”的质疑,提醒了学生返回前文再读再想,也只有学生返回前文再读再想了,才能清楚其中的原因。经过“学习伙伴”的提示,学生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读书也就深透下去了。   (四)导练
      全册“学习伙伴”中,有8次出现在课后练习中,有17次出现在语文园地中,这些都重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在《语文园地二》中列举了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形式,“学习伙伴”提出“我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引用人物对话:有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提示语在中间的三种不同形式。这几种不同形式,经过“学习伙伴”的提示,把它们进行集中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不同形式的表达效果不一样,标点的用法也不一样,甚至还会在习作、写话中自觉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三、“学习伙伴”的助教特征
      “学习伙伴”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同伴;对教师来说,还是教学的助手。只要教师善于分析把握“学习伙伴”的特点,就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虽然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但是对于具体的年级、具体的课文的目标的确定却有很大的弹性。假如教师关注“学习伙伴”,往往能获得教学目标尺度把握的信号。比如,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文末有学习伙伴的提示“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的不同景色”,这实际上可以是教师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尺度——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读后能想象出“各个季节的不同景色”,就算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而不必要求学生非要归纳概括主要内容了。
      2.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哪里着力,我们可以在“学习伙伴”中得到启示。全册31次课中“泡泡”,往往都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比如,在19课《赵州桥》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旁,“学习伙伴”说:“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如果教学中抓住了这个承上启下句,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也抓住教学的重点。
      3.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
      “学习伙伴”的话是给学生读的,但教师若能做教学的有心人,或许能从“学习伙伴”的话中发现教学的思路来。如,29课《掌声》中,“学习伙伴”在英子“一摇一晃中走下讲台”旁呈现:“从两次掌声里,我体会到……”如果教师抓住这句话,就可以设计出四个关键问题:“两次掌声”分别是哪两次?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是什么?“两次掌声”后带来什么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依次解决这四个问题,教学的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了。
      4. 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学习伙伴”不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大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全册以两个和三个“学习伙伴”交流互动形式呈现的有6次,其中3次是课后的“学习伙伴”合作交流,两次是“展示台”的合作交流,还有1次出现在口语交际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势必要发生转变。
      如果我们把虚拟的“学习伙伴”具体化,充分发挥其导学助教的作用,这将大大改变课堂、改进学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益。
      (责编 韦雄)

    相关热词搜索: 特征 伙伴 分析 学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