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解读《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19-02-26 03:28: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逆境中彰显生命力――硬汉形象的诠释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塑造了无数硬汉形象,他们或者富贵不能淫,或者贫贱不能移,或者威武不能屈,总之是人中龙凤,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伟丈夫。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资格被称为硬汉呢?硬汉的精神内涵又是什么呢?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以塑造硬汉形象著称于世,下面,我们就以令他享誉海内外的《老人与海》为例,看看这位大师对硬汉形象的诠释。
      已经过去了八十四天,圣地亚哥还没有捉到一条鱼,这使以渔猎为生的他被认为“倒了血霉”,连他唯一的助手“男孩”也不得已离开了他。圣地亚哥在第八十五天来到了他认为会有大鱼出没的远离海岸的海域,果然不负所望,遇到了捕鱼生涯中最大的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将它绑在了自己的船上。但是好运并不是一直跟随他,在回程的途中,遇到了鲨鱼群,尽管拼尽全力,用尽一切手段,仍然只是保住了大马林鱼的骨架。作品在渔夫们惊叹鱼的硕大、游客误会这是一条从未见过的形状漂亮的鲨鱼声中结束。海明威用精湛巧妙的叙事手法征服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而他塑造的光辉的圣地亚哥形象则以其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胜利的精神征服了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
      海明威的一生塑造了众多的硬汉形象,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等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旺盛的精力及惊人的毅力,与充满危险敌意的事物殊死搏斗。在面对痛苦和死亡时,他们尽管内心充满激烈的冲突和斗争,但最终会以优雅的风度面对严酷的悲剧命运,在战胜巨大的困难和可怕的死神的斗争中彰显人的尊严。随着思想的逐步成熟及创作观念的转变,海明威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呈现的硬汉形象有所区别,早期的硬汉精神体现在斗牛士或拳击手身上,他们特立独行、倔强好胜。《打不败的人》中的年老的斗牛士曼努尔,为了保住“打不败的人”的称号,执意重登斗牛场,与公牛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最终以压倒一些的精神意志战胜公牛。中期的硬汉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荣辱奋斗中,而是流淌在为人类事业献身的英雄的血脉中。《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战士乔丹,摆脱了个人主义的孤立,为人类的正义、民主奋勇斗争。晚期的硬汉精神则体现在他的这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斗争体现了他在重重困难压迫下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的硬汉精神的灵魂。
      身体的衰弱是老人面对的第一个困境。对于一个渔夫来说,壮硕的身体是他的本钱,然而老渔夫圣地亚哥呢?他“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勒得很深的伤疤。”他的左手还常常罢工,背叛自己,在他同大马林鱼搏斗的关键时刻,曾经两度抽筋,不听使唤。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身体还常常食不果腹,出海前只喝了杯咖啡,在船上没有吃食,只有一瓶淡水。在制服大马林鱼过程中,多次精疲力竭,尽管如此,还得迎接鲨鱼群的攻击,没有旺盛的体力,没有顺手的武器,支撑他的只有打不垮的精神意志力,因为他坚信“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内心的孤寂是老人需要承受的更强大的精神压力。老人索居在海边破旧矮小的窝棚中,由于太久没打到鱼遭到大家的背离和嘲笑。因为害怕觉得太孤单,连过世的妻子的照片也不敢挂,尽管如此,孤独还是时刻缠绕着他。当他在远离海岸与大马林鱼独自奋斗的时候,当他的左手抽筋的时候,当他遇到鲨鱼群而感到无力的时候,他多次想到“但愿那男孩在就好了”,可是男孩不在,他只能自己面对,这时男孩成了他的精神动力,男孩爱他、相信他、支持他、崇拜他。为了男孩他也一定要成功。而且海明威相信,孤寂是事业成功的动力,精神在承受巨大的孤寂压力时,会产生更强大的战胜困难的力量。
      面对力量远远胜于自己的强大的竞争对手,勇敢迎战,是圣地亚哥博得硬汉形象的关键所在。体积和他的渔船仿佛大小的大马林鱼、凶残的鲨鱼群、饥饿虚弱的身体、返程路途的遥远、未来恶劣天气的威胁,是圣地亚哥同时需要克服的困难。这些困难相对于自己的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老人选择了战斗。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的升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评价该作品时说:“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他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辛,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一…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迷惘中的思考――硬汉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
      
      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斯泰把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青年称为“迷惘的一代”,所谓“迷惘”,是指他们都拥有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饱受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作为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拥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面对现实,是信仰的破灭,是伤痕累累的残躯,是人们投掷在身上的同情、鄙视、怀疑的目光,只有用爵士乐、歌舞、酒精来麻醉心灵深处无法医治的创伤。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代表,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意大利前线,被炮击受伤,医生从他身上取出277块弹片,尽管在战后他得到了荣誉的奖赏,但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的创伤却永远难以愈合。因此他创作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一系列思考战争、思考人类命运的作品。
      然而,面对这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金钱至上的社会,面对人们疯狂的追求自我的满足、个人的全部私欲恶念及内心的阴暗面被激发出来的社会。海明威关心的仍然是人文主义中人之为人的精神特质。就像圣地亚哥一样,面对困难,战斗到底。

    相关热词搜索: 人物形象 解读 老人与海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