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有效预习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时间:2019-02-20 03:22: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课程关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目标中强调: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获取历史信息的技能,分析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表达历史的技能。刚刚经历中考的学生,对历史学科大多抱着“课上拼命记笔记,课下使劲背笔记”的学习态度,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方面得不到重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主动思考,更谈不上质疑、探究了。因此对于高一年级历史教学来说,教学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有限的课时中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有效预习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预习就是在教师教授新课前,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知识结构,和已经学过的内容建立联系,找到重点、难点,进而发现疑点的过程。.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增强学生听课的针对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积极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更高效。
      
       一、学生课前预习的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历史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预习过程要自己独立地阅读教材,对正文表达,引文材料、地图和注解涉及知识进行分析,在获取各类历史信息的同时初步对知识的结构、因果关系进行思考、判断。“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效语系能培养学生自己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能力,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学生通过预习能提前发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方面的不足之处,预习后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课,就会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注意力更集中,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其次,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有时间回顾、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不仅使知识链条完整,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在老师讲课时有助于跟住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听课效果。第三,历史学科由于知识点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记忆负担,学习困难的学生首先就表现在基础史实记忆准确度差的问题上,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可以节省学生课下用于记忆、复习所费的时间,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经过预习,学生的听课过程变得有的放矢,课堂学习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把思维的注意力集中于预习时发现的难点、疑点上,思考“为什么”? 普朗克说过“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质疑驱使他们主动运用历史学科研究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尝试着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历史学科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基于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应注意科学合理地布置每一节课的预习任务,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养成规范的预习习惯,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基本的预习任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初步理解教材中关于新课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用铅笔在教材上划出基本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初步明确知识结构,能标注出历史事件涉及的背景、主要过程、结果、影响等因素。
      2、联系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基本理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3、明确新课的重点,并发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不能解释的问题,标注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出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4、将自己关于新课的思考、心得体会、独到见解写下来,准备课堂讨论时交流。
      
       三、对教师转变观念的要求: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强调观念在我们现在素质教育的革新作用――灵魂。我们教师不仅要当好传递者,更要做一个开发者、创新人,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师生的互动参与过程,在彼此交往之间,积极寻求真正的共同发展。[1]
      1、要求教师更加注意备课环节的质量。由于学生通过预习对新课涉及的基本史实,基本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如果再走“老路子”,按部就班地讲课就显然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产生的教学是假教学。”[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预习中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基本的把握,明确学生预习中的疑点所在、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何在,教师要有能力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挖掘对学生释疑有关的信息,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要求,要对学生有吸引力,真正能够引导学生对产生质疑的部分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以积极的求知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提升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要求教师学会科学的教学评价。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中对评价提出的要求 :在学生评价方面,提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由于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过程中会收集到一定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表达自己观点时,可能与教材给出结论之间有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观点,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注意肯定学生思想的闪光点,重视学生得出历史结论的研究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充分活动,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和师生互动关系,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 余文森《新课程的反思与深化》[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第一版,P115[3] 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庆出版社 2006.9

    相关热词搜索: 预习 课堂教学 更有效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