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综合施用分析:2018思想道德修养答案

    时间:2019-02-14 03:27: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1.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2.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3.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要素。综合、概括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生多元、多样的思想现状客观地要求教师要依据不同方法的优势特性,综合施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方法; 综合施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56-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05”新课程方案正式实施以来,关于课程的教学研究始终抓住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一核心问题,从对教材的解读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再到教学实施的具体安排,逐步深入展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第一门课程,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尤为突出。其教学成效不仅直接关乎大学新生当下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而且关乎其长远成长和发展。因此,应将教材解读、实证调研与教学方法运用等统筹安排,展开全方位的教学研究。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对“05”新课程方案实施要求的深刻领会,笔者着意探索“基础”课教学方法综合施用体系的建构,以增强课程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向互动,切实提升“基础”课整体教学实效。
      
      一、基础课教学方法综合施用的教学理论分析
      
      理想的“基础”课教学是在教学多要素的积极建构中生成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点在于将统一的规定性教学内容与具体、多样、动态的学生思想实际实现对接、融合、引导与提升,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策略。其直接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认知――结构学习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观点有: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习的本质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者不是被动地从外界吸收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与传统教学相区别,结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总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基础”课教材在06版基础上,经过07、08、09三版的修订,日臻严谨、稳定。全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主线,将大学适应、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与知识等内容有机架构形成教材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具体、多样、多层次、多侧面的思想行为现实出发,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其学习动机和主体意识,引导其把理论形态的教材知识规范体系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找准自身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借鉴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可以说,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其基本观点主要有: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多年来,讲授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施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向社会成员宣讲、推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重大理论时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带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本身就是这种现实变化的亲历者和体验者,再回到课堂时,教师应有能力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统一与多样、共性与个性、主流与支流的碰撞、激荡中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不断调整、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并以知导行、以知促行,使自身和社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就是由师生的共同建构来完成的。
      
      二、基础课教学方法综合施用的内在机理分析
      
      机理即机制,是机体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在“基础”课教学中综合施用几种教学方法,就是基于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相辅相成的内在关联,提升教学实效。
      1.案例教学法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课程方案实施中重点推行的教学方法。其优势特性体现在生动形象、可感知,符合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是将抽象、理性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形象、感性的教学体系的有效介质。实际教学中,或用于辅助解析理论重点和难点问题;或用于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或用于讨论分析和比照现实;或用于情境体验和丰富情感。
      2.研究教学法
      将这种教学法引入到“基础”课教学中,最直接的变化是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不再是传授给学生一个既定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或补充完善,或激发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理论重点和难点的学习,课上形成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还可延伸到课外。这是“基础”课教学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层次上的区别。
      3.实践教学法
      实践性是“基础”课的重要特征。作为一种教学法,不能将其理解为搞几次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施也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具体讲,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由课堂转换到实践场所进行。这样的一种转换使学生“从理论观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促使其加深对理论与实践辨证关系的理解”[2],强化其意志品质,有助于解决多年来为人诟病的知行脱节问题。
      4.体验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重在情感体验。多年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体验、对内心情感世界的细微体察。“基础”课教材中准确、规范、抽象的语言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从高考重压下“解放”出来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情感需求日益丰富、多样,大学期间也正是其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基础”课教学应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情感促认知,以情感促行动,使知、情、意、行诸品德要素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5.反思教学法
      这种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两个方面。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的备课情况、讲授水平、教学组织形式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养成勤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要善于找准契机,采取灵活切实的策略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于细微处点拨,引导其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最理想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反思形成双向互动的状态。
      6.对话教学法
      “对话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新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3]对话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的施用使师生互为主体的关系得以确立。在平等交流中,教师能够体察到每个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并能做出及时的反馈和引导;而学生在与教师、同学、教材的对话中,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彼此理解、消除偏差、达成共识,实现“基础”课教学从单向灌输到双向沟通的实质转化。
      7.调查教学法
      将调查法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教学中,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现状,增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任课教师可以就每一章的主题开展专题调查,也可以进行整体性调查;可以进行开课前与课程结束后的比较调查,也可以进行不同院系、专业间的比较调查。总之,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从多角度、多侧面开展调查,掌握了教学对象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教学就能有的放矢、有底气,令人信服。
      上述七种教学法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关联。在“基础”课教学中可独立施用,但更多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有选择地加以协调运用,能产生共生效应。其共性在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通,避免了单独施用某一种方法时存在的不足。
      
      三、基础课教学方法综合施用的具体情况分析
      
      “绪论”一章是“基础”课的开篇,其教学内容广泛,既有当下的大学生活适应,又有历史使命的时代担当;既有理论层面的教育引导,又有学习意义与方法的切实要求,其教学成效不仅关乎学生对“基础”课的第一认知,而且影响着这门课的整体、长远效果。
      作为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任课教师多为专职,与学生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际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不同类型院校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初入大学期间表现出来的适应性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突出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透彻地分析教材中的规定内容,另一方面要基于所任教的院校学生实际、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设计的要求具体、明确、灵活,题目要具有启发性、趣味性,且多以第一人称代词“我”来发问,即将教师问学生转换成学生问自己,这样可迅速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来。在2009级的教学中,笔者根据“绪论”第一节的内容设计了三个题目多少不等的小调查。第一项是关于“基础”课的,目的是使刚坐进教室的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我现在上的是哪一门课程?”“我对这门课程的第一反应和期待”等。或许是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这样的提问方式,大家感觉很新鲜,没有了对标准答案的顾虑,回答起来也很轻松。用时5分钟的小调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师接下来的讲授。第二项调查的主题是“我入学后的大学生活”。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梳理大学生活适应中存在的问题。题目主要有:“是否是自己独立报到的?”“床铺是否是自己铺的?”“现在的学习生活状态是井然有序还是有些忙乱?”“是否制定了学习、生活计划?”“所在学院的院长是谁?”“学校的校训是什么?”等。其中有一个问题“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没有让学生在纸上作答,而是设计成一个教学互动活动,我请学生自己写在黑板上。一开始,同学们都在观望,当看到有的同学勇敢地走上来后,也都跃跃欲试。当看到有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就情不自禁地鼓掌;看到写出了困惑和难题,后上来的同学就写出鼓励的话语……在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同学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思考问题的积极状态。抓住这一有力的教育时机,提出“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如何适应”这一重点问题,结合实例分析、讲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问卷调查为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以案例分析和理论讲授为纬,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和针对性问题。期间,还展开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对话,启发学生反思、探究。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不仅深度推进了教学,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浅谈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9):60-62.
      [2]白同平.社会实践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6):60-61.
      [3]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77-80.
      [4]赵明媚,陈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66-68.
       [责任编辑:庞达]

    相关热词搜索: 施用 法律基础 课教学 方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