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教师“充值”,合作学习才会“升值”

    时间:2019-01-27 03:21:0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合作学习已是当今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它由师生、生生构成多边多向的学习过程而获得学习成效。而成效的优劣高下,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教师对文本资料的占有和研读。占有资料和研读文本虽说是个体学习的方式,但对教师――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前期准备,惟其如此,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呈现正态发展而有所收效。只有教师“充值”,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升值”。
      本地培训教材曾推荐这样一则教学案例:
      
      “天上人间”辩论会
      一节语文公开课,我上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部内容上完后,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到底是人在人间起舞,还是在天上起舞?”是呀,到底在人间起舞,还是在天上起舞呢?我当时被他问住了。教了将近十年的书,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从未思考过,教学参考书上也从未提过。怎么办?思考片刻之后,首先我对刚才那个敢于发问的学生提出表扬,表扬他能深钻教材,且善于发问。接着我便顺水推舟,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展开一个“天上人间”的大讨论。学生兴致很高,双方争执不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还是没有一个定论,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下课铃响了。学生都眼睁睁地望着我,似乎在等待我的裁决。其实在听了他们的辩论后,我也“找不着北”了。没有充分理由不能随便作结论。最后我跟学生是这样总结的:“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进行讨论,同学们暂时保留各自的意见,老师也会去查资料,进一步去探讨这个‘天上人间’的问题。”
      课后,我确实查了很多资料,但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个问题一直还在争论,还等待着同仁大师们的探讨。①
      培训教材末尾这样评价:“这堂课结尾部分让学生质疑,这是教师有意识给学生留下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天上人间’的问题教师一时把握不了,于是随机进行讨论,既机智地驾驭了课堂,又积极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时难以解决学生的疑难,也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任其“自主、合作、探究”,势必就只能存疑悬答,“等待着同仁大师们的探讨”了;如果教师事先尽可能地利用教学资源而不仅仅是“教参”,或占有资料,登高临远,宏观引领;或阅读文本,披文入情,微观分析,那合作学习就不可能“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就《“天上人间”辩论会》来看,至少是占有资料、研读文本不到位。
      教师充分占有、掌握、利用资料,学生可以少走弯路。占有资料,就是尽可能地占有教学资源,一切可供利用的学习材料。爬罗剔抉,链接网搜,而不仅仅是网络资料或“教学参考书上提过的”,尤其要运用大家们的精辟论述或学术成果,那合作学习必然大大提升其价值,乃至具有学术的意味。就以“天上人间”的质疑为例,一般书店、图书馆可查考的资料至少有《唐宋词选》(人民文学版)、《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版) 、《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版)、《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版)等,现引数段如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不知”两句,承上意,更作疑问,既不知月几时有,故亦不知至今天上为何年也。“我欲”三句,盖因问之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惟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蕴藉。“起舞”两句,仍承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②
      袁行霈《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
      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③
      方智范《宋词三百首品读》一书,评点精要简明:
      首句借月起兴,突发一问,破空而来,出人意表,以下由明月而月宫、而飞升,至“高处不胜寒”一转。“起舞”句从幻想返回现实,以入世否定出世,又是一转。④
      假如占有如此资料,“究竟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至少也能了解一个大概吧?而这样的质疑与讨论就有些许“学术探究”的意味了吧?――学生学有所得,而又初窥学习门径:遇到疑难,自找专著。因为合作学习并不只在求得一个答案,而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另一则案例,可为佐证:
      今天上《木兰诗》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小忻噗嗤地笑了一声,问其原因,他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不可能的,许多学生附和他的意见,说“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地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备《木兰诗》竟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裹小脚,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教后而知困。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知识啊!问题还不在于教某一篇课文前的准备,而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细心采摘,日积月累,只有源头有活水,课堂上才会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教学相长。学生促使我学得多一点,学得深一点。感谢学生对我的促进。
      又记:查阅赵翼的《陔余丛考》,其中《弓足》一篇记载:南唐后主令后宫嫔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课余将查阅所得告知学生。(于漪《关于〈木兰诗〉教学的叙事》)⑤
      当然,占有了资料,未必就解决了问题,但有了资料,尤其是专家们的研究成果,至少对解决问题的导向会有个判断,不必为苦苦等待而犯愁,使生机勃发的合作学习顿陷窘境。
      教师充分研读、比较、分析文本,学生可以免走迷宫。固然,由于多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教师未必可能“充分”占有可资利用的资料,那么,别无选择,只有对文本自身进行反复研读。众所周知,这是学习的首选方法,解决教学难题的捷径之一。钱梦龙先生在《“会读”才能“善教”》一文中,说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青年教师教《春》)备课时苦于“深”不下去,而且怎么也跳不出“教参”划定的圈子……我建议这位青年女教师改变一下备课的习惯,先不必管“教参”怎么说,也暂时不忙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总之,先把这一切统统放开,而完全以一名读者、一名欣赏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沉浸到文章里去。心里想的只有一点:像《春》这样的美文,怎样读才有味,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丰富的内蕴?
      过了两天,她又来找我,很兴奋地对我说,她不仅把课文读出了味儿,而且悟出了这样的美文怎样读才会有味儿的门径,对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心里也就有了底。
      (课上)师生间的合作默契而愉快,两堂课下来,学生不仅理解和欣赏了《春》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能用富于感情的朗读,把文章所蕴含的青春活力表达了出来。⑥
      可见,教师独立研读文本,对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优化和效率提升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如果说,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思路、词句等细细研读一番,要解决或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天上人间”的质疑,就不可能“找不着北”了。
      试看,词作背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思路与词句:想来因“大醉作此篇”,所以起首就作“天问”:“明月几时有”,向青天发问,看来,天未作答,所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既然“不知”,就要弄个明白,因而“我欲乘风归去”,归去未必没有顾虑――“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既然“又恐”,就不如“起舞弄清影”――与自己的影子相伴起舞,结果,自我感觉居然是“何似在人间”?这哪像在人间呢?这简直就是在天上呵!那又何必“乘风归去”?岂不免了“高处不胜寒”的担忧?词作思路简洁明了,因问无答,故欲弄清究竟,又有忧虑烦恼,不如独自酒舞,酒舞的体验竟如天上一般。“不知”“我欲”“又恐”“何似”一组词语,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情绪变化轨迹;“何似在人间”,反问,怎么像在人间,那就是“像在天上”,当然这仅仅是“像在天上”,模糊的心理感觉,甚至可能是“大醉”后的一种幻觉,说到底,这不还是“在人间”啊!想来中秋之夜,诗人思念兄弟而不得,则“怀想天空”以慰藉吧?排遣郁闷,宣泄情绪,仅此而已。否则,篇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企盼就难以着落。如果梳理一番思路,以意逆志,“天上人间”也自可了然;如果推敲一番词句,随文释意,“天上人间”也毋需纠缠。在合作学习的研讨、探究中,教师的先导引领作用不仅不能缺失,相反更应强化,若要“度人”,须有“金针”在握才行;若要“度得”先生,有“金针”还须有“度法”。因此教师“充值”就在于先得“针”“法”。
      教师的“充值”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合作学习的现实所致:合作讨论、探究固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但这些往往可能是学生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行为的交流,甚至是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浮泛,显示的往往是“知其然”,而非“所以然”,对此,假如教师不能先行“充值”,具备引领的功能,势必造成合作学习中的平移运动,俗语所谓“席上滚到地上”,封闭的循环回旋或“钟摆”式的往复运动替代了螺旋型上升的学习活动,其学习效率充其量呈现的是“言语繁荣”――一片喧闹。因此,可以也应该由教师引导完成这一学习过程,免除学生耗时费力“走迷宫”的负担。只有当“合作”成为学习的需要时,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意义。可以一个人挑着走的,就没有必要两个人抬着走,假如说非抬不可,那充其量只能是学习一下“抬着走”的方式而已,而不能将其视作“常态劳动”,否则,此类“劳动”或学习,不是低效,就是“作秀”。因为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⑦。因此,要使合作学习提速增效,参与者必须事先“充值”,为人师者,自不待言。
      
      参考文献:
      ①黎奇著《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②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版
      ③《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1983版
      ④方智范著《宋词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版
      ⑤詹捷慧著《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追求》,《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10期
      ⑥钱梦龙著《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版
      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版
      
      (常州市戚墅堰区教育文体局教研室;213000)

    相关热词搜索: 才会 充值 升值 合作学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