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纵然挫败 不失豪爽】 豪爽正义的动物

    时间:2018-12-25 03:29: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同为中唐著名诗人的白居易和刘禹锡,身世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出生于同一年(代宗大历七年,即772年),都是中小官僚家庭的子弟,都在青年时代就由科举入仕,在政治上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又都因此而经受挫败。再有,他们的寿数也相去不远,刘71岁,白75岁。如果要说不同之处,那就是刘禹锡“出道”更早,在政治斗争中卷入更深,其个性也比白居易来得剐强。
      刘禹锡是所谓“永贞革新”的核心成员之一。要对“永贞革新”做出恰当的分析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如果最简单地加以描述,那就是:其首脑王叔文利用顺宗皇帝对他的信赖,聚集了朝中一群年轻官员组成一个政治集团,试图大规模地革除弊政,结束唐王朝所面临的衰乱局面。这些人资历浅、根基薄,原来的官位都不高,却雄心勃勃,作风激进,树敌甚多,而顺宗皇帝又是一个不能说话的瘫痰病人,所以这场变革很快就彻底失败。结果是顺宗将帝位让给儿子李纯(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柳宗元等参与者被贬斥到边远地区担任闲职,号称“八司马”。历史上对这些人的批评很多,譬如大文豪韩愈就一直持反对立场,但至少从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情况来看,他们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活动是抱有理想精神的,说不上有多少个人的权力意图。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辗转于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长期与中央朝政相脱离。直到敬宗宝历三年(827年),才由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遇搭到白居易。白居易在“永贞革新”时才是一名校书郎,职位很低,离政治漩涡也比较远。他到了宪宗元和年闻任左拾遗,写下大量讽喻诗(主要有《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对朝廷政治提出激烈的批评,使权贵切齿扼腕。后来被人以“越职言事”的罪名排挤出京,贬为江州司马。后来他的处境有了改善,但他的性格却变得圆滑起来。为了回避官场矛盾,他一度自求离开长安担任地方官职,先后后为杭州、苏州刺史。苏、杭号称天堂,在这里担侄地方长官还是颇为愉快的。也是在宝历三年,白居易结束在苏州的任职返回洛阳,途经扬州。刘禹锡和白居易早先都曾任职于京城长安。他们应该是相识的,但并无密切的交往。在经过漫长的宦海沉浮、仕途奔波之后,到了55岁时相聚于扬州,两位诗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酒席上,白居易感慨万千,即席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二十八”是刘禹锡在家族中的排行,唐人习惯用排行做称呼):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中对刘禹锡的不幸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但白居易显然不愿意对导致这一不幸的政治原因多加评议。只说他命运不济。“亦知合被才名折”是带有安慰的话:多才的人总是招人忌恨,难免因才而受损,然后再推向不平和惋惜的结论:二十三年,这也受折太多了(刘禹锡自贞元二十一年遭贬,到宝历二年共23年)!
      刘禹锡的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上面一首诗的应答(“乐天”为白的表字)。开头两句紧承白诗的结尾,总括自己在“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期遭到放逐的遭遇。而紧接着二句,则和白居易的态度完全不同。“怀旧空吟闻笛赋”借用向秀的典故:魏晋之际,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无辜杀害,其好友向秀一次经过嵇康旧居,闻笛声而思故人,写下了充满悲愤之情的《思旧赋》。而刘禹锡所要表达的,就是对王叔文被杀的愤慨和对他的思念。“烂柯人”的典故出于志怪小说集《述异记》:相传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观看两人下围棋,一局棋方终,斧柄(柯)已经烂了,回到家乡方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同代人早已死尽。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世事多变,自己长期贬谪在外,重回旧地,恍如隔世。在这里作者完全不顾王叔文是“千夫所指”之人。也根本不为往事感到后悔,显示了刚强的性格。
      这后面一联是古诗中的名句。“沉舟”、“病树”是比喻自己,经过多年的磨折,政局也早已完全改变,刘禹锡觉得自己即使回到中央朝廷,也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早年王叔文曾向顺宗称赞他有宰相之才)。这样说当然有些失望和颓唐,但两句诗所呈现的格调却仍然很高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相信世界在无穷的变化中永远是充满生机的,尽管自已遭受挫败;老朽无为,但生活依然欣欣向荣,不必灰心丧气。这两句诗因为包含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人们常从不同的角度来引用,而我觉得最可贵的是诗中显示出的宏大的胸襟和开朗豪爽的情绪。通常中国古代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看法最容易受个人遭遇的影响,当个人处在失败中时,往往认为整个世界都黯淡无光,刘禹锡却并不如此,这实在很难得。在刘禹锡与白居易同游扬州栖灵塔后所作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相同的情绪:“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结句回到白居易的赠诗,对他的勉励表示感谢。其实从精神境界来说,刘禹锡的答诗明显高于白居易的赠诗。到了晚年时,白居易为人变得很随和,善于妥协,刘禹锡的个性则依然比较刚强,诗歌的差异和这种为人性格上的差异恐怕不无关系吧。

    相关热词搜索: 挫败 豪爽 不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