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从文化角度浅析诗歌翻译原则与方法

    时间:2020-11-09 08:09:4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诗歌文体有其独特的语域和结构,欣赏和解读诗歌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文章从诗歌翻译的文化转向入手,旨在探讨诗歌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处理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诗歌;
    文化;
    翻译
     
        诗歌文体有其独特的语域和结构形式,其语言优美精炼,其语义具有描述性、模糊性和多义性,且比其他任何一种文体更重想象和感受,是最高级的文学形式。
     
        一、诗歌翻译文化转向
     
        20世纪后半叶,全球文学翻译研究出现了三次转向:一是文艺学转向,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当时前苏联文学翻译界开始从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技巧性研究,深入到文学翻译的美学研究,即从语言学模式转向文艺学模式。二是功能转向,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的西方。西方文学翻译界开始从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技巧性研究,逐渐深入到文学翻译的功能研究中,注意到了文学翻译事件过程的最终目的和效果,提出了等值问题、等效问题、接受美学问题、读者反映问题、反映论与建构主义的关系问题等。即文学翻译研究逐渐从语言学模式转向功能模式。三是文化学转向,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西方。这使得西方文学翻译研究逐渐把文学翻译和整个文化的关系纳入自己的事业。文学翻译理论家发现,文学翻译不仅与语言学有着密切关系,还与文艺学、比较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哲学诠释学、符号哲学、交往理论等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文学翻译不但与文化理论的各分支学科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对全球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即文学翻译研究已经开始从功能模式转向文化学模式。
     
        二、跨文化诗歌翻译的问题
     
        造成诗歌翻译困难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上的个性与差别,而正是这些个性,即差异,构成了文化传递——翻译的障碍。二是从语义学研究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人们对客体的认识状态(概念)不同,在词汇及其词义上存在着不少差别。三是文化信息在语言中的渗透与积淀。诗歌独特的结构、凝练的语言和模糊的语义,以及短小篇幅中高度压缩的文化内涵使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跨文化诗歌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译经大师们的“文”“质”之辩,表面看起来是意译与直译之争,实质上已涉及到如何对待原文中的文化因素的问题。最典型的当属玄奘的“五不翻”的论述,即神秘语、多义语、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以及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中国当代的归化与异化之争是近代直译和意译之争的延伸。翻译方法过于随意的选择,对难译的源语文化因素的过度省略、解释或代替,很可能导致源语文本中文化信息的丧失,最终受损的是整个文本的文化氛围。因此我们选择翻译方法时务必谨慎,应当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根据翻译的目的侧重、文本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态度、译语读者的态度以及译者的翻译倾向等因素,选择能够最佳传递源语文化的方法,力争做到文本信息的最佳传递。本文对跨文化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保留提出以下方法:
     
        音译:对于某个民族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对方的语言文化中无并行对等词可采取音译。非同族语之间的文化词,在没有创造出合适的新词之前一般都采用音译的办法,音译借词分为字母语言之间的字母对字母的音译和非字母语言之间的音节对音节的音译,如kowtou借自汉语的磕头,沙发、三明治、咖啡、芭蕾等皆是来自英语的音译。在翻译过程中对理解原文至关重要的词汇的音译,最好采用广为认可的方式,避免创造新词所产生的误导关联印象;
    对于因缺乏足够上下文,可能导致误解的地方应当加注解。
     
        替代:相同的事物,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联想。这些不同意味使语言背上了各自的文化特征。当事物暗含的文化意味大于事物的外形,而源语的形式对目标语读者来说过于陌生,可以使用目标语读者熟悉和自然的形式来替代源语中的表达形式,如汉语的佛寺、神庙、道观、尼姑庵在细节处差别不是十分重要时,用一个temple与之相对就可以了。替代可以生动再现源语中的文化意味,但要注意替代物必须与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氛围相一致。
     
        释义:当在目标语中找不到等值的替代词时,我们可以使用平实的语言对源语文本中的内容给予解释,翻译能够代表原文风格,带有比喻意味的文化特征,如汉语中“他们是连襟”可以译为“Their wives are sisters”。尽管对具有比喻意味的文化词的释义会减弱原文的文化特征,但简洁的解释却能够保存源语的风格和核心意义。
     
        省略:即省略源语文本中无关轻重的文化内容。在运用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据读者类型转化对文化内容轻重的判断标准。如果读者完全不在意源语的文化含义,只想从文本中看到与本国的不同,译者可以略去那些需要大量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文化内容。对于那些更想了解源语文化的读者,译者则应当在目标语文本中更多的保留文化信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脚注:即最有效的信息传达手段之一。脚注可以解释源语文本中所含有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寻回编译过程中丧失的文本中细微的文化补充含义与关联概念,解决翻译中不可译的难题,增加目标语读者的知识含量。然而过多的注解,会影响语文的文体风格,降低读者阅读的兴趣。所以只有当无法给出对源语文本简洁的解释,冗长的解释又会严重损害译本效果时才适宜使用,如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典故、复杂的语言现象的注解。
     
        参考文献:
     
        1、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由河北省教育厅项目《跨文化视角下的惠特曼诗歌翻译研究》资助,项目编号S091204。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诗歌 角度 原则 翻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