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中国NGO图书出版简要分析-中国社会组织网

    时间:2020-09-23 08:44: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国NGO研究图书出版概览

     刘骁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50005)

      中国当代关于NGO问题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此后随着NGO组织数量的增长及其在公共服务和公共参与中的作用增强,NGO研究与出版也逐渐繁荣。2005年NGO研究甚至入选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1]。近年来,中国有关NGO研究的图书数量不断增长,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方法日趋多元,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图书出版领域。据笔者初步统计,我国已经出版的关于NGO研究的图书①有五百多种,内容涉及NGO的方方面面。对这些图书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NGO研究和出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为学界和出版界提供一些参考。

      一、NGO图书的基本情况

      经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社会组织网和有关出版社网站,目前我国大陆已经出版的关于NGO方面的著述约有五百余种,其中百种左右为会计教材②,由于本文主要关注NGO学术图书,因而将这类教材排除在统计之外。另外,有关文学流派的著述,更多属于文艺类,也不在本文的统计分析范围。由此得到符合本文要求的1949—2011年1月之前出版的有关NGO研究的图书445种。这些图书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 年度数量

      笔者分别以“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团”、“NGO”、“NPO” 作为书名的关键词在上述网站进行搜索,得到的记录中1956年的有1本,1979年的有4本,1988年以后,NGO图书出版没有再出现年度空白。2001年之后,NGO图书年出版量稳定在20种以上,而且增长迅速,2005年达到44种,2008、2009、2010连续三年超过50种。具体见表1、表2与图1。

     表1. NGO图书年度数量(1988-1999)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 2 2 2 8 5 5 5 6 3 7 11

     表2. NGO图书年度数量(2000-201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6 21 22 30 37 44 29 40 52 50 51

     图1. 1988-2010各年度NGO图书

     (二)研究分期

     从年度出版数量以及著述基本情况看,我国NGO研究有以下阶段性特征。

     其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NGO研究零星而分散。出版的图书多为社团历史研究、工作指导、基础资料汇集(比如国外法规、我国相关规定、有关机构介绍等)。其中,社团史研究成就较高,张允候等编的《五四时期的社团》(1979年),万仁元、方庆秋主编的“民国党派社团档案史料丛稿”丛书很有史料价值。关于当代NGO研究,孙炳耀等的《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1993年),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社团崛起的背景、社团的主要功能、组织模式及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中间的互动关系,是这一时期的凤毛麟角。

     其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到2007年,NGO研究逐渐增多并蓬勃发展,早期主要集中于介绍西方有关公民社会理论、NGO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NGO的功能与特点等方面。比如陈金罗的《社团立法和社团管理》(1997),张静的《法团主义》(1998)等。1999年中国青基会组织出版的“第三部门研究丛书”, 以十本专著的宏大气魄,从第三部门的资源获取、资助行为、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法律环境、文化功能、效益评估、发展模式、发展历史和国际比较等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切入,对中国第三部门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影响深远。

      2000年以后,NGO研究蓬勃发展,论题进一步广泛、深入和细致,学者开始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的高度分析该问题。如何增科主编的《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2000)、王名等著的《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2001)、俞可平等著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2002)。2001年,清华NGO研究所主持的“NGO论丛”出版,中国第一支NGO专业学者团队从此开始发声。2002年,本领域的经典之作、莱斯特·M. 萨拉蒙的《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由这一团队中的贾西津等翻译出版,为中国NGO研究注入全球视野。

      其三,2007年以来, NGO 研究与出版进入多元与稳步发展阶段。每年出版NGO图书四五十种;NGO的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学者在政策研究、法规起草、社会重大事件回应上起到智库作用。2007年中,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第一部关于结社权的著述——《结社自由及其限制》出版;年底,本领域第一本刊物性质的连续出版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主持的《中国非营利评论》问世,为NGO 专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2008年,由于汶川地震引发的公民社会建设问题,极大鼓舞和催生了大量NGO研究。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民间组织30年》、《中国民间组织大事记——1978-2008》等有关分析与反思中国公民社会历程的著述也让学界为之振奋。中国NGO 出版空前繁荣。

     (三)图书种类

      445种NGO图书中,按照图书类型,可分为学术专著、专题文集、法规汇编、教材教辅、译著、工作指导、连续出版物、年鉴;在研究类型上,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以2010年出版的51种图书为例,译著为4部,工作指导1部,法规汇编2部,教材2部, 年度连续出版物4辑,学术专著与专题文集37部,值得注意的是,这37部图书中有关NGO法学研究的书就有7部。

      二、 NGO图书的特点

     中国当前的NGO出版与研究,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 论题多元化,研究日趋细致和深入。NGO领域属于交叉学科, 445种图书,论题非常广泛, 主要有:公民社会基本理论,NGO历史,地方NGO发展状况,民间组织评估,NGO法律法规,海外NGO现状与问题,NGO问题的比较研究,商会、学会、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学科上基本可以归入公共管理、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与中国NGO 发展相呼应,NGO 研究从最初的概念界定、为NGO的合法性呼吁辩护等内容,延伸到目前的NGO的管理、规范与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论题明显深入和细致了。

     (二)学术研究与社会治理需求紧密结合,论题多由实践需求催生,研究团队与资助机构、政府机构密切合作。学术热点往往与NGO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政府治理需求密切相关,2007年前后热议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近年来热议的政府购买服务问题,都是在回应政府制定政策的需求。一些对中国友好的国际NGO,也为这些研究与出版提供着资金支持。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大型丛书都是在一些机构的支持下出版的,如“‘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丛书”(2009)、“第三部门研究丛书”(1999)等。

     (三)出版社与研究团队结合。中国的NGO 出版,得益于研究者与出版者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国内NGO研究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团队,主要有清华大学公管学院NGO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和社会学所、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湖南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团队。

     一些出版社也因为支持、参与NGO出版而在NGO出版方面形成品牌优势。比如浙江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但是总体而言,社科文献出版社在该领域占有明显优势。自上世纪末,该社即致力于NGO图书的出版,到2010年12月该社共出版NGO图书五十余种,内容涉及NGO的基础理论、中国NGO发展现状、国外NGO发展与问题、国外与NGO相关的法律制度等诸多方面。其中,《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中国非营利评论》、《结社自由及其限制》、《中国民间组织30年》、“慈善蓝皮书”、“民间组织蓝皮书”等在业界影响较大的图书都由该社出版。国内目前影响较大的NGO研究团队都在该社设有系列出版物。

     三、 进一步的发展与改进

     如果从NGO出版物和NGO研究的团队来看,近年NGO的研究可以说是“很繁荣”,NGO问题已经从小众问题变成了大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繁荣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隐忧。

     (一)门槛较低,研究水准参差不齐。整体看来,近年来出版的NGO图书,主要集中于教材、基础知识介绍、政策法规释义、国外情况介绍等方面。对于一个新兴学科来讲,教材的出版,基础知识的介绍,国外情况的介绍都是必要的,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对于整个学科发展乃至出版界而言,低水平的重复,碎片化、以讹传讹的介绍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此外,应景式的、完成课题任务的,甚至是出于宣传需要的居多,深入研究的较少。

      (二)理论基础偏弱,政策支持、对策研究较多。NGO领域中许多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如公民自由结社问题、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公民有组织参与问题等,或者存在空白,或者缺乏深入开掘。学术研究缺乏基本的自主性,受政府政策左右。从基本的称谓来看,就出现了NGO、NPO、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的用法,这些用法随着政策来回摇摆,影响社会和公众的认知。

     (三)学术规范问题。在浮躁的社会大潮下,NGO出版也陷入了GDP增长的怪圈,大干快上、争领地、抢地盘、跟风等现象并不鲜见。学术研究者和研究团队缺乏对问题长期、理性的关注,缺乏对前期研究和国外研究的有效关注和基本尊重。好多研究往往是自说自话,有的甚至是东拉西扯,生硬拼凑。更有甚者不尊重基本的学术规范,不当“引用”“参考”者有之,抄袭者也不限于个案。对于学科研究的长远发展,对于NGO领域的发展,这种提早催熟、未熟先烂的现象有极大的危害,应当引起所有参与者的认真关注。

     参考文献:

      [1]“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揭晓[J].学术月刊,2006(3).

     [作者简介] 刘骁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编审,研究方向:社会科学文献。

     ①本文的NG O图书是指以NGO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出版物,地方志、报刊论文以及未出版的博士、硕士论文、NGO组织的刊物,均不在本文考察之列。

     ②NGO会计类书的数量,笔者没有具体统计,只是在从NGO图书中剔除这一类型时,感受到它数量的庞大。比如,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以“非营利组织”作为书名关键词搜索,得到大陆出版的图书179种,而其中关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材与练习的就有90种。

     来源:《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

     3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