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高校项目团队中隐性知识转移研究

    时间:2020-12-17 09:39: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影响高校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因 素,提出了营造团队文化氛围、改变原有心智模式、加强团队内部管理、强化导师负责制等 促进知识转移的策略,以期能为促进高校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校项目团队;
    隐性知识;
    知识转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14—0119—02

    高校项目团队大体上可以粗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形成的,由一位或几位导师和其所 指导的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围绕某一研究方向或者领域开展研究;
    另一种是因为承接课题、 项目而组建的团队。一般的说,第二类团队比第一类团队在知识交流、互动方面要好一些。

    但是,总体来说,高校项目团队知识转移还远未达到理想的效果。高校项目研究是高校教师 进行知识生产与创造的过程,高校之所以得到发展,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其学术研究和项目研 究的延续和繁荣。而在现代这种知识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环境下,项目研究必然以团队为 基础。高校项目团队随着学生的毕业、项目人员的变更,最活跃的动态知识载体 ——人 一个个离开,存于项目组成员大脑中的丰富实践经验与知识,大多没能够及时有效地从个人 知识转移成为组织知识。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转移提高高校项目团队的知识存量,是项目知 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正确认识高校项目团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找出促进知 识转移的策略就成为必要。
    1 隐性知识和知识转移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往往根植于行为本身,不易与他人 共享,通常以个人经验、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等形式存在。因此,相对于显性 知识,隐性知识的传播更多地取决于空间距离、知识距离、文化距离和吸收能力等。

    知识转移是指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例如公司现存的行业知识 在新员工中的传播即为知识转移的一种形式。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地利用新 知识。通过知识转移,将那些使组织获益的知识加速应用,从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而知 识的快速且广泛的传播对于促进组织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通常,组织内知识 转移有3种方式:①个体知识向组织的转移,即将组织中的个体的零散隐 性知识转化为群体的知识库,知识库中的知识应为所有个体所共享;
    ②组织知识向个体的转 移,一旦组织中的个体知识为系统所获得,它就应被其他人所共享,这样组织中的个体通过 学习获取知识;
    ③组织中个体之间的直接共享,其中前两种知识转移是主要的方式。在组织 内,实施知识转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创造一种模拟互动的学习环境。

    组织内的知识转移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知识共享活动的结果是知识转移的核心。知识共享 活动可以将组织中个体的显性知识整合为组织知识,将个体的隐性知识外化为组织知识或把 拥有隐性知识的个体(们)的信息抽象为组织知识,最终实现个体知识转移为组织知识。组织 中的个体也可以通过对知识共享活动结果的学习而获得组织知识中的显性知识或利用显性化 了的拥有隐性知识的个体(们)的知识,直接与拥有隐性知识的个体(们)交流、学习,最终实 现组织到个体知识的转移以及个体之间的知识转移。组织可被视为知识的累积体,组织知识 不能脱离组织中的个体或群体的知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仅仅是个体知识或团体知识的总和 ,其具有单个个体或团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因为个体知识向组织转移时,需要对知识 进行整合、外化或抽象,这些过程需要加入知识共享者的智慧。
    2 影响高校项目团队知识转移的因素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可能来源于知识本身的特征、转移的媒介、技术、转移情景及相关转移 主体。在这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转移主体。个体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它是各层级知识转 移的基本主体。尽管学习是个体的,但也以集体和和社会化的过程在组织中发生和存在,团 队即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团队本身形成的独特的做事的方式和惯例等。因此,文章以下提 到的是综合了个体和团队两个层面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观因素。
    2.1 团队中不同专业背景成员心智模型的差异

    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①对知识的认识角度不同,高校项目团队成员常常来自不同的领域 和专业,成员的知识结构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如环境学院的教师关注的是环境保护,而经济 管理学院的教师则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经营;
    ②在知识转移中选择媒介的差异上,如机械学 院的教师喜欢用图和数字表达,而文法学院的教师则钟情于语言。不同院系教师和学生的心 智模型一旦形成,就会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固定的视角去认识和思考它所面临的问题 ,从而形成对知识的认知差异及对目标追求的不一致。这样自然就会影响知识的转移。
    2.2 个体个性上的差异

    高校项目团队中个体某些个性上的差异会影响知识的转移,如个体性格的倾向性和个体思想 的开放性。性格内向的个体不愿与人沟通,外向的个体则喜欢与人沟通,而沟通是知识转移 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外向个体间知识转移的可能性比内向个体间的大;
    如果个体的思 想不够开放,喜欢坚守自己的想法,则他不太可能接受团队中新的观点,知识转移的发生率 就会很低。同时,个体的兴趣和偏好、个体的亲和性、诚实、真诚和正直等个性也会影响知 识的转移。
    2.3 团队内部管理乏力

    有些高校项目团队内部管理或者贫乏或者以任务为导向,其表现为制度不健全和只注重结果 而忽视过程。为了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达到组织规定的目标,内部成员只希望做好分内之 事,不会考虑为他人提供知识帮助,更无暇顾及知识转移和共享。这就造成了大量隐性知识 被埋没或流失。
    2.4 团队文化影响

    知识转移需要在一个尊重知识、提倡交流、重视沟通的环境中得到有效实施。良好的环境能 够促进知识转移,而这种环境需要培育相应的团队文化来形成。高校项目团队作为一种组织 ,较其他组织尤其是企业中的知识团队而言,往往缺乏团队文化的建设。在团队文化中难免 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在价值取向方面,文化利己主义盛行,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缺乏,这样 的文化氛围将严重阻碍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
    2.5 团队和个体间的相互信任度

    团队中团队和个体间的知识转移是以相互信任为前提的。一方面,团队要将知识转移至个体 ,必然以团队对个体的信任为前提。个体要使团队相信自己能正确有效地使用转移的知识和 信息,则必需拥有一定的沟通技巧、说服技能以及对知识的处理能力;
    同时,个体诚实、正 直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则会使团队相信自己不会滥用转移的知识。另一方面,个体将自己的知 识转移给团队,也必然以信任为条件。个体对团队的信任则以个体价值观、目标与团队价值 观、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个体对团队行为方式的认同度为基础。
    3 促进高校项目团队知识转移的策略

    分析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目的是为建立知识转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依据上面对高校项目 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章提出了克服知识转移障碍的策略。
    3.1 改变原有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描述了一个人的基本世界观,它受到组织结构、经验、文化和信仰体系的影响并因 此得到加强。在高校的合作型团队中,教师和学生改善心智模式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①坦 诚自我的心志模式,即开放个人的内心世界,实现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融;
    ②树立终身 学习的意识,这是心志模式优化的关键。通过各种学习过程,个人一方面能从新的实践体验 中对原有心智模式的内容和结构加以重新检视,另一方面吸收新知识补充和扩展原有的知识 结构,并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修正信念体系;
    ③诊断个人心智模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克服“先验论”、带有假设看问题、思维方式固化、缺乏对行为的反思等一系列不利于组 织学习的思维模式。
    3.2 加强团队内部管理,强化导师负责制

    由于高校项目团队的组成往往是由涉及该科研方向的教授及其所指导的研究生组成的,因此 其团队成立之初就已经形成了导师负责的状态。通过导师负责制的方式,各成员不仅能够快 速掌握其研究方向的先进技术,而且能够获取那些难以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经验。导师通 过与学生言传身教,传授自身的隐性知识,使其研究生能迅速获得难以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 和经验。具体的规范性操作可以根据各个导师在研究项目中所占的比重及其所指导的研究生 参与科研项目的人数给予经济补助,通过分配各个成员的任务,在每一阶段进行进度检查, 某一任务出现拖延和问题应主要由导师负责,采取扣除经济补助或其他方面的处罚。同时对 于完成较好的任务,给予导师经济奖励等。
    3.3 营造团队文化氛围

    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所特有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有人称之为“没有写下来的规则” 。在知识转移活动中,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给知识转移强大的驱动力。因此,应该努力 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转移的文化氛围,促进知识转移活动顺利进行。高校项目团队是一个自 身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组织,学习是团队的日常行为。在这一特点的基础上,需要重点培育 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和共享的文化。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在团队内部树立起以分享知识为荣的 价值观念,使成员们认识到: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光 荣和快乐的事,使团队成员在知识转移和分享活动中发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乐趣和价值, 从工作的完成中感受到一种满足感,只有树立起这样的价值观,人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知识转移和共享活动。另一方面,逐步形成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和交流的团队氛围,这是知识 转移得以在高校项目团队中顺利开展的基础。可以通过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促 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形成和睦融洽的团队气氛。
    3.4 合理安排人员衔接

    根据前面介绍,由于对科研项目进行了具体分工,某些成员就可能单独完成项目中的一个完 整的部分,从而使核心技术落入一个人手中。高校项目团队承接的大型科研项目往往需要几 年的时间,而团队中成员随着毕业的来临,很可能在项目没有最后完成时退出团队,如果其 进行的研究不能得到及时的衔接,会给整个团队的科研进程带来极大的影响。为此,可实行 内部牵制,对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要分配协助人员,协助人员有权利询问核心业务的内容和 相关流程,并有义务记录。
    3.5 建立密切性组织关系

    高校项目团队密切性组织关系一般包括师傅带徒弟、非正式团体和兴趣团体等。密切性组织 关系不仅包括空间上的接近,更是一种心理和情感的拉近。受成员间的熟悉程度、心理上的 接受程度和合作意愿等多方面影响,对于解决团队科研问题、完成项目任务、进行知识转移 、共享和创新起关键作用。据调查,人们仅愿意与他们信得过的人分享知识,员工在工作场 所获取的知识中,70%来自非正式团队。所以这种密切性的组织关系形式对于隐性知识转移 和共享均有着重要意义。
    4 结论

    高校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是其取得良好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应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高校项目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尤其是团队独有的隐性知识的转移,始终是团队知识管理的 核心。由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具备不同的特征,因此隐性知识的转移与显性知识不尽相同 。高校项目团队隐性知识是团队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挖掘蕴含在高校团队个体和组织中的隐 性知识,并使之实现知识转移和共享,对提高整个学校的创新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丽,陈德玲,黄克琼.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及其运行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 与对策,2007,(8):153~155.
    [2] 杨君.促进高校知识共享的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7,(7):65~66.
    [3] 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
    [4] 赵忠华,邵武杰.高校内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2008,(6):
    126~128.
    [5] 王丽丽,韩喜梅.知识共享型高校科研团队结构分析[J],2008,(6):402~4 04.

    相关热词搜索: 隐性 转移 团队 高校 项目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