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金融危机与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时间:2020-11-09 08:05:5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改革开放30年的对外贸易发展,使我国部分出口商品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然而肇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吃紧,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研究金融危机对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影响。
     
        关键词:比较优势;
    金融危机;
    要素逆转;
    H-O理论
     
        根据海关最新统计,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出口9573.6亿美元,同比下降20.5%;
    进口7981.3亿美元,同比下降19%。出口价格总体下跌6.4%,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的出口形势急剧恶化。在这种形势下看清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对于遏制出口下滑,改善出口结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与我国外贸出口
     
        前段时间以来,我国外贸警钟不断,先是轮胎特保案,继而欧盟又对我国开始反倾销,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数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反倾销受害国。应该说此次金融危机正是加剧我国外贸出口困难的罪魁祸首之一。
     
        早在2008年底,世界银行在《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便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额将下降2.1%,为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行将年末,2009年全球贸易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12月,WTO总干事拉米表示贸易保护主义压力还至少要持续1-2年,全球贸易额可能将下降10%以上,大大超过了世行的预期。归纳起来,本轮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一)几乎所有国外市场需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
     
        自金融危机以来,与各国黯淡的国内经济增长率伴生的是各国日益上升的失业率。不断攀升的失业率直接导致了发达国家居民购买力下降,外贸市场的萎缩。2009年9月,OECD国家整体失业率为8.6%,与8月份失业率持平,但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2.3个百分点。欧元区失业率则是创纪录的达到了9.7%,美国更是超过10%的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达到10.2%。
     
        (二)在世界贸易中,全球供应链的作用日益明显
     
        根据WTO的说法,贸易萎缩和扩张不再仅仅是贸易流向在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改变而引起的结果。生产过程中,货物在通过关境时贸易额被多次计算了,为避免这种错误,只能通过基于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增值部分来核定贸易量。日益完善的全球供应链越来越强调纵向的生产能力在一国范围内的衔接,分散的国际分工逐步让位于全能的国内生产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量的萎缩。
     
        (三)贸易融资自身的缺陷
     
        贸易融资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进行贸易融资的初衷背道而驰。贸易融资的需求方讲究资金的快速流动,而资金的供给方则注重资金的安全性,除非与银行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否则融资审核期限较长,国际贸易市场上价格波动剧烈,贸易机会很可能稍纵即逝。融资的不便利性和需求的及时性的矛盾也是发展国际贸易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各融资机构则是不约而同捂紧口袋,融资条件更加苛刻。
     
        (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各国日益高涨的保护主义冲动也极大地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表示,自2008年11月以来,各国政府共出台近280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几乎一半(121项)出自G20国家。同期俄罗斯共出台20项贸易保护措施,涉及117个贸易伙伴,是全球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国家。以下依次为德国(15项)、印度、印度尼西亚(各10项)、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各9项)。而我国成为各国贸易保护措施的最主要对象,同期针对和涉及中国的歧视性措施最多,共有100项(来自55个国家),其次为美国(86项)、德国(84项)。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基石。该理论认为一国应该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但是,该理论也有其内在不合理性,并可能导致“比较优势陷阱”。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指导国际分工和解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生产的发展导致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导致国际交换,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能最大程度地使贸易双方获得利益。而各国进行国际分工的基础的便是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的比较优势。加上这一时期勒纳、里昂惕夫,尤其是萨缪尔森等人的努力,比较优势理论在以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得以最终建立。
     
        (二)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
     
        30多年来,我国在国际上的贸易出口地位逐渐增强,从1979年的第33位,到1997年的第10位,2004年挤入前三甲,拜金融危机所赐,2009年很有可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出口的NO.1。直观上看,30多年来,我国培育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从理论上对此进行研究也会得出相似的结论。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国某种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指数是TC指数(即竞争优势指数,有些文章里称作净出口比率指数NTRij),其中xij和Mij分别表示j国第i种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TC=■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
    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越接近1则越大;
    反之,越接近-1越弱。本文采用联合国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分类并计算。按1位数的SITC分类,出口产品包括10大类。
     
        通常将SITC0-4类产品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定义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根据计算可以知道,SITC6-SITC8类产品是我国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大类,其中SITC6和SITC8比较优势较SITC7更为明显,这基本符合我国目前的现状。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加上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应当把我国归为资源禀赋相对匮乏的国家行列。在进行国际比较优势竞争时,要充分发挥劳动要素禀赋丰裕的优势。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问题也做过大量的工作,傅朝阳(2006)研究了2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认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得到加强,并将保持下去;
    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劣势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从发展趋势来看,很有可能变成比较优势产品;
    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步成比较劣势趋势,且劣势地位一直恶化。危机期间,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变化不甚明朗,但是如果考虑到国外人为设置的进口障碍,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变化基本符合上述趋势。
     
        三、对策与建议
     
        金融危机袭来,我国产品出口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外向型的经济发展导致我国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对外出口已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极,因此稳定出口,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都有相当大的意义。同时,如果我们能把握住金融危机的机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那么无疑是金融危机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据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切实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发散转向内敛,由粗放转向集约,化危为机。
     
        (一)化产业比较优势为国际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业已形成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相关产业竞争力也得以增强。SITC6-SITC8大类产品,即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在国际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但是,产业的比较优势不会自动成为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这需要一定的培育和转化。相反,如果政府、企业不作为,我国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很可能成为日后阻碍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应该通过行业整合,培育有优势国际地位的大企业或者在国际上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来完成产品相对优势向国际竞争力优势的转型。目前,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惰性的发展,地方官员和部分企业领导人安于现状,看不到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急迫性。转变发展观念和培育国际视野对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地意义。
     
        (二)进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大硬伤是在解决产生贸易的原因时,把发生贸易的原因同时当成发展经济的依据。简单地说,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生产很可能是生产自己能生产的,而不是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生产的。继续按照该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和生产很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按照创造产业优势的要求,我国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仅是要获得借助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比较优势,而是要借助开放经济提升和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资本、密集产业的比重。霍夫曼(1931)认为,在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因此,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要立足我国国情,既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又要考虑到我国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只要抓住机遇,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税收、信贷等途径进行引导和示范,就一定能够成功。
     
        (三)合理引导密集要素转换
     
        刘易斯(1963)认为,如果增长的引擎是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出口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无疑,发达国家的引擎比发展中国家的引擎转动的略快一些。发展经济学也认同这种观点,并形成了所谓的“双漏出”理论。
     
        解决的办法就是合理引导要素密集度的转换,而且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也承认要素密集度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后会发生逆转。逆转的前提是长时期的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加上国内居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应该说我国从劳动力密集向资本密集的要素转化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通过研究近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初步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资本密集型商品比较优势已出具规模。
     
        (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创新(熊彼特),创新对位维系现有的比较优势和开拓未来的比较优势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政府、社会和民间三位一体的鼓励创新的投资机制;
    要完善企业创新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使企业想创新,创得起,赚得了;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总之,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创新从来是伴随着风险的,一旦先他人一步取得创新成果往往会形成相对长时期的比较优势。但是金融危机使得金融机构惜贷、捂贷,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受到重创,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更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
        2、李辉文.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性质——兼评“比较优势陷阱”[J].经济评论,2004(1).
        3、傅朝阳,陈煜.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J].经济学,2006(1).
        4、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J].经济评论,2002(2).
        5、(美)刘易斯.增长引擎的减慢[M].商务印刷馆,1984.
        6、杨圣明.当前经济危机显露的特殊规律性[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
        *本文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科研立项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课题组成员:梁奇伟、帖鹏飞、杨阳、催爱博、郝雯君。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