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怎么提高创新能力_初中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18-12-23 12:29: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如今的教学中,“创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了现在的热门问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其它学科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手段和理论,提高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得创新能力更是迫在眉睫。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环境,以问题为中心,教会学生提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营造安全轻松的课堂气氛
      
      1、用数学史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几乎都有一则生动的小故事。激发了学生兴趣,以趣生疑。 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丰富的生活意义,把形式化的数学内容反璞归真,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问题意识的关键。
      尊重学生的思维后果,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就像上面这个计算题目,有的学生就问:“我也可以先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再把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来计算。”应该说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二、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指导
      
      1、在教材的“模糊语言”中发现问题。中学数学教材十分重视知识叙述的严谨性,强调逻辑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但稍加留意,我们便可以发现书本中一些“非严谨之处”,这些“非严谨之处”常有一些“标志性语言”特征,如“不难发现”、“容易得出”、“同理可证”、“用类似的方法”等,用这些“模糊语言”表述的地方有的内容本身比较简单,无须多言,有的是教材为了回避某些知识点而轻描淡写,一笔过渡,这种地方往往就是数学问题的栖身之地。
      2.在教师的“百密一疏”中发现问题。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或许是由于数学严谨性的长期“熏陶”,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备课细致,讲课认真,一丝不苟,从不犯错,有时甚至达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这当然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但这种做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井,让学生发现矛盾,反而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长此以往,学生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三、对学生参与意识给予鼓励性评价
      
      1.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2.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要求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不断探索、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证实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例如:在椭圆概念教学中,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准备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纸板上,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观察所绘图形的形状,经过实践,学生中有3个结论:(1)认为是一个圆,(2)认为是一个椭圆,(3)认为是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讨论可能是圆吗?学生发现了一个现象:当绳长一定时,两固定点之间的距离越大图形显得越扁,两固定点之间的距离越近图形显得较圆。这个结论在学椭圆的几何性质时,由离心率与长短半轴的大小给出解释。经过观察,总结得出了当两固定点的距离等于绳长时,这个图形就是线段,根据以上情况归纳椭圆定义的内容。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断发现、校正、直至获得正确结论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知识传播者和人类文明火炬传递者的教师,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进行检验,形成新的知识,可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关热词搜索: 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 初中 培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