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教学习惯:从行为模式走向文化自觉

    时间:2023-04-18 21:05: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陈 静

    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学习惯亦是如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教学习惯。有些教学习惯能积极有效地支持教学,有些教学习惯却会阻碍教学。部分教师往往“当局者迷”,对教学习惯视而不见,更少有学校会关注到教师教学习惯培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值得高兴的是,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南化实小”)极其敏锐地捕捉到教学习惯对教学质量及师生发展的影响,并为此开展了系统、持续、深入的研究。南化实小秉承“习惯成就人生”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习惯教育的育人体系,持续开展基于“教学习惯”的课题研究。近20 年的研究,不仅使“习惯涵育”成为南化实小所有人的精神奠基,更让其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

    黑格尔认为:习惯是人的“第二自然”,它是精神在特殊经验形式中的自然存在。习惯形成于“感觉规定”的“重复”和“练习”,而此种“重复”和“练习”是要将“感觉规定”的特殊东西或形体的东西,“深深砌入到灵魂的存在中去”,使外在感性、感觉的东西,变成内在精神、灵魂的直接存在。通过这个“砌入”,内在精神性的东西有了自己的形式,成了现实而具体的存在。

    1.立德树人——习惯涵养的精神本土

    教学习惯,就是让教师在教学这种“特定经验形式”的实践中,将处于自觉或不自觉状态时的良好教学行为,通过反复而刻意的强化练习,深深“砌入”到教师教学观念的灵魂深处,使其从“偶然”变成“常态”,从“模仿”变为“自发”,从“刻意”变得“自然”。

    南化实小在教师的教学习惯培养方面提出了鲜明的教育主张——以“立德树人”作为涵养教师教学习惯的灵魂支柱。一名优秀的学科教师,唯有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如果说“学科教学”是以教知识、学知识为主的过程,那么“学科育人”就是育知识、育能力、育思维、育习惯、育品格的过程,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永恒价值目标,以优秀习惯养成实现素养导向育人目标的过程。因此,立德树人成为南化实小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景。由此看出,南化实小对教学习惯的涵育绝非空中楼阁、无源之水。相反,南化实小人将教学习惯的养成植根于“立德树人”的精神本土,蕴伏于“学科育人”的价值追求之中,使得教师的教学习惯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力和持久力。

    2.协同发展——习惯培育的团队力量

    在学校教师群体中,青年教师往往是最具活力的一个团体,他们常常因为缺乏教学实战经验而在教学行为上显得稚嫩,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中老年教师则是群体中最具经验的一个团体,但有时候也会受到不良教学习惯的影响,且在教学实践中浸润的时间越久,教学习惯也就越趋于固定而难以改变,表现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保守和偏执。南化实小管理团队敏锐地抓住了教师团队的协同发展契机,以“教学习惯培养”为核心抓手,在校内开展“导师制”,利用“老带新”营造团队教师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每一位教师都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如青年教师在入职五年之内是形成良好教学习惯的黄金时期,南化实小专项制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雁阵行动”方案,使青年教师浸润在“习惯养成”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团队“雁群式”发展路径,快速夯实青年教师基本教学习惯,青年教师的“劣势”变为“优势”,从而获得飞速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中的中老年教师成为“领头雁”,不仅要带好“新雁”,自己也得展翅飞翔,即使已经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也得不断更新观念。可以说,南化实小用“习惯涵养”使教师团队成员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围绕教学习惯展开“同频共振”,彼此影响、彼此学习、协同发展、共同成长,“教学习惯”由此成为南化实小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文化路向。

    教师的教学实践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即使是同一位教师在同一个班级,也不可能上出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因此,在教学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让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还应提升教师对教学习惯的审视能力,重视在教学行动中对惯常思维进行反省。

    1.“习”以自然——教师成长的“心灵模式”

    南化实小对教学习惯的培养正是以“锚定”关键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强化教师对教学行为的专业反思。如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时过分依赖教材、吃不透教材、就教材讲教材、把握不住教材重点等关键问题,围绕备课时“教什么”“如何备”“怎样学”等核心问题,通过组内共研、专题培训、靶向教研、对话反思等系列校本研修活动,重锤敲击青年教师备课痛点,切实解决备课难点,使备课习惯成为教师的“习”以为然。正如青年教师兰晶所写的:“备课,备的不仅仅是一节课,而是在备课过程中修炼自己、更新自己、提升自己。备课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对话、自我挑战、自我觉醒的过程,也是教师备课习惯不断改进、蜕变的过程。”可见,兰晶老师在触及心灵的一次次备课之旅中亲身体验了与自我内心的对话,这场对话也是自我成长的一种修行。青年教师的备课习惯就是在这样的经历中不断“重复”“夯实”,以一种行为模式的方式“砌入”教师的思想深处,从而成为一种自觉的“心灵模式”。

    2.“行”以启思——教学智慧的“实践路径”

    青年教师储楚说:“成长总是从清醒的认识开始的。”在优秀教学习惯的修炼之路上,她用三杯茶来形容自己的实践反思过程:第一杯是凉茶,在学校师徒结对、共备共研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师父语重心长的点评惊醒了误区中的自己——原来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重视育人;
    第二杯是苦茶,在学校“听—评—磨—练—研”的浓厚教研氛围中,储老师不断对师父、同事和自己的教学行为展开深度观察、内向审视和批判反思,她带着研究的眼光和真实的问题走进课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在教学中以“重复”和“刻意”的方式培养学科育人、素养导向的良好教学习惯,由此终于品尝到第三杯茶的香甜。储老师的成长经历充分说明,南化实小对青年教师教学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前瞻的理念,更有落地的行动;
    不仅有对教学习惯规范养成的入格要求,更有强化反思、促进教学习惯向教学智慧转化的管理策略。

    余秋雨先生曾为“文化”下过一个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教学文化理解为一种成为习惯的课堂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其最终成果是形成师生的集体人格。

    南化实小坚持和重视的教学习惯涵养工作已然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它约束、规范、激励、鼓舞着教师努力锤炼教育教学基本功,不断追寻更高更远的教学境界。同时,这种共识能引领教师将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学科育人”和“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将凝聚在课堂教学方式中的观点、信念、理想、精神等,作为支撑具体教学行为的内在价值观念和习惯文化涵养的核心灵魂,使外显具体的行为习惯有了内在坚实的文化根基和深邃丰厚的精神底蕴,使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涵养教学习惯、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中形成坚毅而持久的意志品格、敏锐而深刻的思维品质,最终成为具有理性精神和反省能力的人。以“习”致“远”,使习惯拥有文化的力量,用习惯文化涵养人、引领人、启发人,在充满习惯文化的教学现场,相信南化实小的全体师生都能得到文化的浸润,从而实现知识的融通、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滋养。

    猜你喜欢南化青年教师习惯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江苏教育(2022年29期)2022-04-28金心瑶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21年10期)2021-11-22吴丹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21年10期)2021-11-22刘辉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21年10期)2021-11-22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上课好习惯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9期)2020-12-16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你总要习惯一个人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好习惯小火炬·阅读作文(2014年7期)2018-06-09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相关热词搜索: 自觉 走向 习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