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职课程思政载体和方法创新研究

    时间:2023-02-27 10:0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黄登红 张艳芳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其中之一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可见,“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思政”则要更多地发挥隐性思政教育作用,各类课程需要在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育人过程中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深度挖掘课程思政隐性育人载体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隐性育人功能,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

    (一)潜在课程理论

    杰克逊1968年在其所著的《班级生活》一书中提出“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他指出:“在校生既接受读写算等文化知识,同时又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心理成长,而后一方面经过非学术途径,间接、暗含和潜在地传递给学生。”[2]他认为在学校教育中除正式课程外,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其他教育因素,他把在学校情境内获得的文化学习以及这些非课程中能够获得文化的方式称为潜在课程。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潜在课程的界定和内涵等还存在争议,但学者们普遍认为潜在课程发挥着比显性课程更隐蔽、更无形的作用,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课程思政隐性育人可以借鉴潜在课程理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类课程、专业课程等课程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隐性思政育人资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52年提出的,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3]。社会学习理论,一方面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另一方面重视榜样的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依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榜样行为的结果和其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应重视榜样、环境的影响,这对挖掘课程思政隐性育人资源、发挥隐性育人功能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情境等因素有关[4]。该理论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该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校课程思政隐性育人提供了基本方向。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和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基于课程特点和学情特点,通过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引发学生在情感上和价值上的共鸣,促进其主观世界的不断改造和思想认识的升华。

    (一)在内容供给上,外部植入多,内在挖掘少

    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上,可以是“外部植入”,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是“内在挖掘”,即挖掘各专业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两方面的具体情况需要兼顾,做到自然融洽和有效衔接。当前各高职院校中有相当多的课程思政没有充分考虑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洽度,一味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部植入各专业课程内容,“大水漫灌”式地把理想、信仰等思政教育内容生硬地添加到专业课堂,使课程思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简单相加,甚至有的课程每个知识模块都植入思政内容,导致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这种专业课程的“泛思政化”“思政标签化”,容易引起高职学生的抵触心理,不符合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

    (二)在方式方法上,生硬说教多,沉浸体验少

    课程思政实施方式方法上,相当一部分教师没能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没有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需求和价值取向等现实状况,泛泛而谈、生硬说教偏多,甚至有的教师在讲专业内容时,突然切换到思政内容,洋洋洒洒说教,让学生感觉从专业课又回到了思政课,难免抵触和反感,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不佳。高职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已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不会一味接受说教,他们会用心去感受与体验,进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三)在实施平台上,课堂思政多,课外思政少

    课程思政实施平台上,目前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显性课程及其课堂教学,对显性课程及其课堂内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探索,而对课外活动等隐性课程的课程思政关注较少,对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挖掘的重视不够。学校除课堂教学外,还提供志愿者服务、技能竞赛、科研实践等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普遍比较高。课外实践活动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影响学生的时间甚至比课堂教学还要长,效果也往往比课堂教学要好。

    (一)加强系统设计,提升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契合度

    隐性教育是借助受教育者的无意识状态对其进行思想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隐性教育就是无意识的、无计划的[5]。课程思政要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需要强化课程思政内容及其载体的系统设计,促进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的高度契合。一是在总体框架设计上,要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对思政素质的具体要求,分析提炼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设计本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主线,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各类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显性和隐性、课内与课外同频共振的课程思政载体体系。二是在课程思政各载体内容设计上,根据本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主线、各载体自身特点以及学情特点,开发设计各载体的思政教育目标和主题。对于文化基础课程和各类公益活动,重点是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公民素养等目标要求,系统开展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宪法法治、心理健康、人文与科学素养等主题教育和实践。对于专业技术课程及其相关活动实践,侧重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目标和主题。课程思政教育注重深挖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要素,思政内容安排要与各课程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相契合,避免思政教育与课程知识技能教学的简单拼接。三是在课程思政载体实施环节设计上,要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情境、考核评价等环节加强系统设计,在“情境构建—内容传授—活动实践—考核评估”等不同环节寻找契合点,科学安排和投放思政元素,各环节要前后呼应、相互支撑,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创设课程思政环境载体,推进沉浸体验式教学

    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6]。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能熏陶和感化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同课程的教学活动,其对环境的功能诉求是不同的,需要依据各类课程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打造相应的教学环境。一是构建课程思政的物理环境(硬环境),包括课程的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信息等,例如飞行器维修技术专业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实训课程,其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就是培养学生严守规程、三敬(敬仰航空、敬重装备、敬畏生命)零无(零缺陷、无差错)、安全第一等职业精神和素养,因此在教学场所、教学设施上应尽可能模拟岗位工作情境来设计布局,营造航空发动机维修沉浸式学习场景。在教学信息上,一方面既要有正面引导,如在教学场所张贴各类严守工艺规程、“6S”要求相关标语等,设置相关模范事迹的看板和文化墙等;
    另一方面也要有反面警示,如在教学场所呈现各类的航空事故图片和影像视频等,让学生在教学环境中随时随地感受和体会遵守操作规程、严谨细致、注重质量的重要性。二是构建课程思政的人文环境(软环境),包括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首先,根据各类课程具体特点、思政目标和要求,建立相应的课堂管理规则,将诚实守信、遵守规程、讲文明道德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堂管理规则中。课程教学起始就向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相关管理规则条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对违反条例的学生及时警示处理,在令行禁止的课堂管理环境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等,促使学生养成明理知耻、遵规守纪等习惯。其次,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加强交流互动,增进了解,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关爱,促进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接纳”“亲其师而信其道”。最后,要引导建立温暖的生生关系。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小组合作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小组研讨等,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帮人者切实感受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责任和担当,让被帮者切实感受到被关心、被关爱的温暖和力量,进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打造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载体,树立良好榜样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具有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特点[7]。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所有生命样态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课程思政的优良载体。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存在迟到、早退或者上课期间接打电话等违规行为,课程思政讲得再多又有何用呢?因此,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行为载体作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一方面,在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课程任课教师,即选择某课程任课教师时,不仅要考虑其学科知识和技能要求,而且要考虑其思政素养与教学个性等是否与该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相适配,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任课教师应该是一位富于挑战、能够打破常规的创新者,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带动学生创新。另一方面,作为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有育人意识,还要注重行为实践,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检查和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与课程思政教育要求相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如要培养学生严守规程的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守行业操作规范,在工具摆放、服装穿戴、操作示范、操作清理、工件检测等环节,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传授精湛技艺的同时,让学生在耳闻目染中感悟工匠精神,并引导学生实践,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

    (四)优化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拓展课程思政平台

    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但课堂外各类实践活动中同样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8],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的建构同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打造思政教育的隐性课程载体和平台。一是要依据各类课外实践活动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活动主题和渗透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如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农村以及一些中小型企业参加实实在在的生产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光荣,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其劳动情感;
    如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
    再如开展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等专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术改造、工艺创新,不断提升技术技能,在科技攻关和技能竞赛训练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等。二是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提升课外实践活动质量,避免课外实践活动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对兴趣爱好型的实践活动要正确引导,留心培育思想过硬、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活动负责人,既要把握好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向,又要发挥好学生自主作用和聪慧才智;
    对志愿服务型活动、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等活动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指派有专业特长且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和干部担当指导老师,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经费等支持,通过加强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三是要挖掘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活动成果,发挥朋辈示范作用。各类实践活动中势必会涌现一批品质优秀、成果突出的学生,要充分挖掘和宣传这类学生的先进事迹,同时将优秀的技术创新、技能竞赛等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展现学生较强的科研素质及高超的技艺水平,让广大学生获得见人见物的感知,引导广大学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励志成才。

    课程思政通过挖掘各学科课程的思政教育因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和技能传授之中,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终目的。课程思政要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避免专业课程的“泛思政化”“思政标签化”,要借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念与理论,不断探索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融入、渗透的技巧与艺术。通过系统设计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打造课程思政的教学环境载体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载体,优化课外实践活动设计等,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隐性教育因素,打破以显性教育为主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局限,切实将“思政”的“盐”融入专业教学的“汤”,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隐性课外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让“隐性课程”会说话教育家(2022年17期)2022-04-23小满课外班中学生博览(2021年12期)2021-07-15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新高考·高一数学(2016年3期)2016-05-19课外实践丰富多彩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中国火炬(2013年10期)2013-07-24
    相关热词搜索: 隐性 高职 载体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