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视频影评的两种倾向:算法逻辑与迷影精神

    时间:2023-02-12 11:35: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李 辉

    过去我们对影评的讨论集中在那些曾经印刷于纸质报刊上,而后发表在数字媒体上的关于电影的评论性文章,虽然经历了由纸媒到数字媒体的媒介变革,语言文字始终是这些影评文章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本文关注的是与这些文字影评相异的,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材料的视频影评。视频影评肇始于各大电视台的电影评论类节目,例如1998年在央视电影频道开播的《佳片有约》、2004年在央视科教频道开播的《第十放映室》等。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类似的节目愈发丰富多样,持续为观众提供着国内外电影的资讯、导览、赏析和盘点,但大规模的视频影评的创作和传播是最近十年才兴起的现象。

    近年来视频影评数量的激增与以下三个原因相关:首先,视频编辑软件成本下降及其使用方法的简化和普及使更多人具备了视频创作的技术条件,除了Adobe Premiere Pro、Final Cut Pro等专业剪辑软件,剪映、快影、快剪辑等手机剪辑软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视频创作的技术门槛。第二,B站、抖音、快手等视频分享平台的快速发展及其用户的激增为视频影评提供了分享和传播的媒介空间。第三,相比文字影评,视频影评不局限于影迷群体内部,因此拥有更多的受众,点击流量带来的商业回报促进了部分以逐利为目的的视频影评再生产。可以说,当下流行的视频影评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结果,而视频分享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和商业运营逻辑也内在影响甚至规定了这些视频影评的内容偏好、视听修辞和语言风格。网络新媒体平台对影评文风的影响早已受到学界的关注,如果文字影评可以分为相对随意的大众影评和较为专业的迷影影迷,那么视频影评或许也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主动顺应视频媒体平台传播逻辑,以娱乐消遣为导向的视频影评,这类影评主要呈现为各大自媒体平台的电影解说和混剪视频;
    其二是由较为专业的影评人、学者或学生制作的,风格较为多元并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和学术研究意义的视频影评,这种视频影评一般以视频论文(Video Essay)的形式出现。前者作为一种普遍的创作形式正风靡于各大自媒体视频平台,而后者因不符合于流行视频网站的算法逻辑,在国内尚未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无意简单地支持或反对某种类型的视频影评,而是将它们都视作网络电影文化空间的组成部分。从当前网络视频影评的整体生态与媒介运营的底层逻辑出发,本文分析讨论了当下最为流行的电影解说类影评,在指出其风格特征、作品意义、不足与欠缺的同时,文章呼吁更多具有专业鉴赏力的影评人、学者加入到视频影评的创作,以无功利性的迷影精神超越流量为王的算法推荐机制,促进网络视频影评的内容、形式和媒介环境更加丰富多元。当视频影评不仅是简单地娱乐消遣和利益驱动,才能真正承担起影评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具有与文字影评同等重要甚或超越文字影评的文化意义。

    影评作为一种关于电影的内容表达始终受到媒介平台的规约,纸质报刊要求影评铺满指定的版面,微博、豆瓣的短评一般在500字以下,公众号影评一般在千字左右。除了篇幅的限制,不同的媒介平台也塑造着影评的内容偏好、影像修辞和语言风格。与文字影评相比,当下的视频媒体平台对视频影评的规约性更为明显,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算法推荐机制下,国内视频影评主要呈现为各大自媒体视频平台的“X分钟看完一部电影”“XX说电影”之类的电影解说类视频(下文简称为“电影解说”),这些视频往往将一部电影作品进行拆分,截取出关键剧情节点,并配以通俗易懂的解说词对影片进行重新剪辑,也有一些视频会从特定的影人切入,对其作品序列进行解说和盘点。整体上看电影解说尽管在内容上简单直接,风格上同质单一,却构成了当下视频影评的主流形态,因此也是研究视频影评不可绕过的考察对象。

    不同网络媒体平台对内容起到的规约作用,明显的例子是电影自媒体“毒舌电影”。毒舌电影创立之初将“坚持原创,只说真话”定为口号,并将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阵地。凭借一系列犀利毒辣的公号文章,毒舌电影受到大量粉丝关注,是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自媒体之一。2019年末毒舌电影正式成立了抖音短视频团队,主攻电影解说的垂直市场,很快便成为电影解说领域的一匹黑马,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现在粉丝量已经突破6300万,在所有抖音账户的粉丝量排行中稳居前十。从微信影评到抖音影评不仅是文字到视频的简单转换,更是对不同媒介平台运营逻辑的主动适应。在微信平台上,毒舌影评主要的呈现为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内容多是针对国内外近期上映和具有热度的影视剧的点评,或是对经典影视作品的回顾。毒舌影评的文字风格呈现出轻快、犀利、戏谑等特点,以口语化的短句为主,每句话都要另起一行,很少出现超过两行的文字,电影的海报、剧照等图片穿插在文字中间使影评看起来图文并茂,非常好地适应了手机阅读的习惯。相比之下,抖音平台上的毒舌电影则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样式。在最初的探索阶段,毒舌抖音曾尝试模仿公众号文章那样夹叙夹议地讲解电影,但最终确立了用最简洁直白的语言讲清楚电影主要情节的模式。在选题上,毒舌电影解说视频的选题更为多样,除了国内外经典影片和正在上映的影片,有时也会解说一些相对小众或是与时事热点题材相关的影片。在内容呈现上,毒舌电影解说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一部电影的解说常被分为三个独立的短视频,每段视频时长在5分钟左右。毒舌电影的创始人分享过毒舌电影解说成功的秘诀:“开篇30秒悬念,有兴奋点,中间不要线索过多,要不停反转,结尾上点价值。”1巨大的粉丝关注和播放量已经确认了该秘诀的实用性。但我想说的是,这种经验的得出与其说是对视频影评形式的积极探索,不如说是创作者与平台背后算法推荐机制长期磨合而出的结果。更大的问题在于,毒舌解说似乎已经代表了电影解说在当下较高的创作水准,还有海量的电影解说在数据算法的夹缝之间,一味地对成功者的模式进行模仿和复刻,最终成了价值匮乏和粗制滥造的复读机器。

    在视频分享平台的推荐机制下,电影解说的制作者习惯于模仿和重复已经获得高传播度的视频,很难对视频影评进行有实质性地探索和创新,这导致了电影解说的同质化现象。在内容偏好方面,电影解说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认可度的影史经典电影和剧情波动较大的类型电影,受创作者青睐的电影类型有悬疑片、惊悚片、恐怖片、喜剧片,这些影片包含足够的视觉奇观和剧情反转,更容易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在影像修辞上,电影解说从原片中截取重点的情节段落,将原片的时长大幅度压缩,由此画面切换速度很快,基本上每一句解说都要切换一个电影段落;
    在语言风格方面,电影解说继承了网文中轻松幽默的口语化文风,常用“男主”“女主”“老人”“小孩”等简单的代号替代人物名称,部分自媒体还会使用方言或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来降低内容的严肃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增加制作者的辨识度。电影解说主要通过旁白传达剧情信息,因此声音的辨识度对于此类自媒体的IP形象打造来说至关重要,但随着技术门槛的持续降低,千篇一律的AI人声配音在一些制作较为粗糙的解说视频中被大量滥用。

    不过应该承认,并非所有电影解说作品都是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的,为了在冷酷的算法推荐规则和激烈的流量争夺中获得更高的曝光度,制作者需要在形式基本固定的电影解说视频中制造差异、彰显特色。制作精良、风格独特的电影解说自媒体更有可能在众多视频账号中脱颖而出。此外,由于算法规则和平台定位的差别,不同的视频平台容纳着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电影解说。相较抖音,B站上的电影解说在时长上更为灵活,内容和风格更为多样。“木鱼水心”是B站的头部电影解说类up主之一,凭借优美精炼的文案、温柔平和的磁性嗓音以及精良的后期制作,成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电影解说自媒体品牌,吸引了超过900万用户的关注。木鱼水心提供了三种类型的电影解说产品:时长较短的“三分钟影评”,时长在30分钟左右的“木鱼微剧场”,以及时长超过1个小时的“电影史话”。在《电影史话07:库布里克作品全解读》中,木鱼水心对著名导演库布里克的作品序列进行了细致的盘点和解说。该条视频长达100分钟,接近电影长片的长度,突破了电影解说的创作模式和用户的观看习惯。截至目前,这条视频的播放量超过了260万次,评论区更是好评连连。由此可见,尽管存在着模式化和同质化的问题,电影解说在内容和形式上仍然存在探索创新的空间。

    文字影评的书写者与电影解说的制作者分属于不同的电影文化空间,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彼此之间交流并不紧密。相较于文字影评人,电影解说视频的制作者较少突出自己的影评人身份,但在推荐和解读电影作品、传播电影文化、通过电影进行社会评论等方面,电影解说的制作者的确发挥着与文字影评人类似的作用。电影解说是当前国内视频影评的主流形式,有必要将其与文字影评进行比较。除了运用不同的媒介语言进行创作,电影解说与文字影评相比还有如下特点:首先,在内容上,电影解说的重点在于对影片剧情内容进行精简的转述,而非凭借专业的知识积累对影片的艺术价值作出评判。再以毒舌电影为例,一部被分为三段短视频的电影,一般前两段是对剧情的精简复述,第三段结尾才会对电影作出一些简短的点评,而这些点评往往只是由剧情内容引发的观后感式的情感抒发,很少对电影艺术本身进行评判。第二,从制作者的构成来看,文字影评人涵盖了普通大众、专家学者和迷影影评人等多个群体,在数量上“大众影评”占据文字影评的绝对主体,在影响力上则以较为专业的“迷影影评”为主导。尽管视频剪辑的门槛已经大幅度降低,但视频形式的“大众影评”并未大规模出现,电影解说的制作主体是那些熟练掌握影视后期技术,深谙自媒体运营规则的专业或半专业媒体人,这些账号大多以团队分工协作的模式运营,很少突出单个影评人个体的作用。第三,从接受的角度来看,文字影评的读者多属于影迷群体,他们对文字影评的接受具有较强的主动性,比如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搜索特定电影的影评文章,或是只关注那些自己信赖的影评人。电影解说的观众则不仅来自于影迷群体,还包括一般性的视频平台用户。电影解说夹杂在由众多类型的视频作品之间,由数据算法牵线与未知的观众偶遇。此外,电影解说相比文字影评具有突出的受众导向与互动性,视频观众决定着电影解说的完播率和点赞量。他们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与作品以及其他观众发生互动,左右了电影解说作品在算法竞争中的胜败,进而影响了电影解说的再生产。

    电影解说的缺点和优势都比较明显。重解说轻评论的创作倾向以及团队化运营模式使电影解说很难像文字影评人那样发表个人对电影独到的见解,算法推荐规则使电影解说片面追求娱乐性,很难为观众提供严肃专业的电影评论。此外,电影解说将电影艺术还原为简单直接,甚至肤浅、粗暴的情节复述,对观众的观影习惯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正是电影解说的轻松直白,使它拥有了庞大的受众群体,成为互联网短视频的一种重要类型。电影解说已经融入许多网友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获取电影信息、参与电影文化的重要途径。巨大的受众群体使电影解说成为电影营销的一种直接手段。近日抖音官方发布的《关于抖音与爱奇艺达成合作的说明》预示着一直困扰电影解说创作的版权问题将进一步解决,电影解说在电影和互联网文化产业中发挥的商业价值将愈发明显。同时,也有学者看到了电影解说的文化潜力,如林凌认为电影解说视频汇聚了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分享了被“传统精英”垄断的评述电影的权力,从国家文化权力生产的角度来看,电影解说具有构建新的文化权力空间的潜力。2

    除了毒舌电影等少数个例,具有影响力的文字影评人很少参与到视频影评的创作,他们中一部分坚守着文字影评的阵地,也有一部分消失在网络迷影的废墟中。当下的视频平台催生了大量制作电影解说的自媒体,却没有为那些最具专业素养和艺术感受力的影评人提供充分施展其才华的空间。在算法推荐的商业逻辑和技术规则下,易于传播的电影解说理所当然地成为视频影评的主要形态。但若我们还对视频影评抱有更高的期待,期望它不止于简单的剧情复述,而是更充分地发挥影像自我言说的潜力,达到甚至超越严肃的文字影评和学术文章代表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文化内涵,那么视频影评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功利的算法逻辑,这种超越必然需要迷影精神的介入。

    李洋对迷影的非功利性做过精准的陈述:“‘迷影’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或者标签,也不是供人标榜的虚无缥缈的观念,而是指在‘迷影情节’下产生的一系列发现电影、观看电影、放映电影、收藏电影、保护电影、评论电影和捍卫电影的现象,这些现象都不是以利益为主导的行为,而是出于对电影的爱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具有忘我和激情的色彩。”3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的媒介本体,也带来了新的迷影行为。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在DVD盛行的时代指出了电影研究重回迷影起源的可能,认为数字技术的进步使观众可以在观影过程中任意地对电影进行暂停、慢放和重播,这些操作打破了电影的线性播放流程,造成了观看上的“延迟”,新的观看方式改变了观众与电影的关系,也方便了观众对电影片段进行文本细读,这样的文本分析使电影研究成为一项迷影的工作,即对电影纯粹的爱。4视频剪辑软件的普及加强了这种观看方式,并使个人的观看过程和迷影行为可以保存和共享,从而为电影研究和影评的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形式——视频论文。

    如果说电影解说的出现是互联网短视频对电影观看方式的一次外部冲击,那么视频论文则内生于电影史和电影学术传统。视频论文继承了电影学专业的学术研究方法和论文电影(essay film)的实验性美学风格,既是关于电影的写作实践,同时也是具有先锋色彩的艺术创作实践。与电影解说的明显区别是,视频论文通常不是对整部电影剧情的通篇复述,而是将内容集中在选定的电影片段或特定的电影主题或技法上,制作者对这些片段进行精细的文本拆解和研究分析,进而展开对电影艺术、美学等问题的深入探讨。相比电影解说较为固化的创作模式,视频论文回应了论文/散文(essay)之文体风格本身的模糊性和包容性,融合了旁白解说、素材混剪、分屏比较、桌面电影、加速、延迟、叠印、拼贴等众多媒介操作手段,呈现出相当多元且不断更新的创作特点。作为用影像书写论文的方式,视频论文和论文电影一样,可以对各种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表达,但视频论文最大的优势显然是对影像本身进行评论和研究的能力。埃伦德·拉维克(Erlend Lavik)认为数字电影批评最明显的进步是其解决了文字影评在影像引用上的困难,为影评人的说明和举例工作提供了方便。5凯瑟琳·格兰特(Catherine Grant)对视频论文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在她看来,视频论文更大的价值在于它有可能为电影研究提供更具有“诗意”、创造性和表演性(performative)的批评方法。视频论文并非简单地对文字论文进行跨媒介翻译,而是具有与书面文本不同的媒介特殊性(mediumspecificity)。6视频论文不只是文字论文的替代性表达工具,它本身作为物质性的思考过程,影响和改变了知识的生产方式。

    视频论文与迷影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制作和观看视频论文的行为受到强烈迷影精神的驱动,对电影共同的爱是视频论文创作和接受的动机。另一方面,视频论文的创作使电影研究、电影批评的工作本身变成了一种迷影行为。通过剪辑软件,视频论文的制作者可以不断地回到特定的迷影时刻,并在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对这些影像进行媒介操作,与未来的观众共享自己的迷影感受,这个过程将电影批评和电影研究重新带回穆尔维所说的“迷影的,爱电影的工作”。凯瑟琳·格兰特和克里斯蒂安·凯斯利(Christian Keathley)注意到迷影经验与视频论文创作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英国精神分析学家D.W.温尼科特的“过渡现象”为此提供了理论背景。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过渡现象是一种介于内在的主观世界与外在的现实世界之间具有张力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从人的婴儿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成年,并在具有创造性的游戏、艺术和宗教活动中表现出来。在格兰特和凯斯利之前,已有安奈特·库恩(Annette Kuhn)等学者指出迷影者的迷影经验同样处于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张力之中,证明了迷影经验是一种可以交流和共享的中间状态。格兰特和凯斯利将讨论的重点从电影转移到电影批评,他们认为视频论文可以更清楚地反映甚至拓展作为中间状态的迷影经验,因为视频论文的创作过程既是一种探索和研究外部现实(电影)的工作,也融入了创作者的内在自我(个人的迷影经验)。电影研究的学术传统为了保证其专业客观性,常常会刻意排斥主观的个人经历带来的迷影感受,而视频论文则将这种感受带回电影的研究和批评实践。格兰特和凯斯利分别以个人的童年迷影经历作为例子,探讨了视频论文如何使迷影行为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表达。格兰特表示,经过几年来制作大量视频论文的实践经历,开始痴迷于使用视频来表达一些语言上难以解释,但经常反复出现的观影体验,这就是视频论文带来的“特别的观影体验及其与批评写作过程的关系”。7视频论文的创作实践在中国仍处于萌芽阶段。自媒体“电影传送门”对大量国外的视频论文进行了搬运和字幕译制,成了目前国内普通观众接触视频论文几乎唯一的窗口。韩晓强对国内视频论文创作现状作出准确的观察:“国内电影学者极少涉足视频论文的创作领域,外围的创作者之中也很少有惊艳之辈。”8技术条件、时间成本、传播平台、评价机制和学术传统等综合因素导致了中国电影学者和具有影响力的影评人对视频论文的创作的漠视与望而却步。结合这些原因和国外视频论文的发展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国内视频论文的创作:第一,解决视频论文制作的技术障碍,影评人应该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主动尝试新的技术手段,学习和使用视频剪辑工具进行影像表达。同时,学院和学术机构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工作坊等形式加强对视频影评人的培养。第二,为视频论文提供充足的传播和共享交流空间,除了可以在B站、抖音等视频平台上争取视频论文作品的传播空间,视频论文也应该建立自己的专属阵地以及争取公开放映交流的机会。例如,国外同行为视频论文建立了博客、Vimeo网站小组、学术期刊,鹿特丹电影节为李起万(Kevin B. Lee)的视频论文提供了线下公开播放的机会。第三,完善视频论文的评价机制,为优秀的视频论文提供奖励和正向反馈,如英国电影协会的出版杂志《视与听》从2017年起每年都会公布年度最佳视频论文的评选结果,创立于2014年的在线学术期刊[in]Transition通过编辑精选和同行评审出版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性的视频论文作品。而总的看来,促进视频论文的创作最重要的还是召唤出影评人的迷影精神。视频论文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学术生产和影评写作的新形式。埃伦德·拉维克十年前的判断在今天依然成立:“真正伟大的视频论文尚未被制作出来,这个多汁的机会还在未来等待着那些敢于大胆尝试的批评家。”9我呼吁国内的电影学者和影评人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对学术发表指标和经济回报的功利性追求,将无功利性的迷影精神融入电影研究和批评实践,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国内视频论文的创作行列,也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从中国视角为视频论文的形式探索作出贡献。

    劳拉·穆尔维在近年接受中国学者的访谈时坦言她误判了人们对新的技术带来的观看方式的接受程度,“意识到这种实验确实先入为主地从一个迷影者的立场出发,仅限于那些对电影的形式、语言和风格好奇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数量是相对有限的”,同时她也提出急剧增长的流媒体和DVD出版等方式提高了公众对电影知识和电影史的关注,新的技术手段也使电影制作更加民主化。10劳拉·穆尔维的反思与补充判断恰好对应了当今视频影评的两种倾向:大众与迷影。二者构成了视频影评的两种主要形式:算法推荐机制主导下较为大众化的电影解说,以及迷影精神加持的视频论文。两种视频影评从不同方面对今天电影文化发挥着作用,一方面,我们应该正视电影解说的作用,它以其他类型的影评无法企及的传播度彰显着自身的商业价值和文化潜力,另一方面,我呼吁更多专业影评人、学者加入到视频论文的制作,提升国内视频影评创作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也许视频论文注定无法企及电影解说的播放量,但正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所说:“一篇有价值的影评不一定所有人都看,受众面可能很窄,这很正常,就像一些很小众的文艺片,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价值。”11视频论文凭其专业性、实验性和包容性,探索着影评书写的形式,同时也传递着迷影精神的火种,影响着电影艺术的未来。

    【注释】

    1新榜.对话“毒舌电影”:一个半月涨粉300万,Sir说影视抖音号还是片蓝海[EB/OL].https://mp.weixin.qq.com/s/zo Aevjf3uP5RF3M4lJfx7A.2020,02.21.

    2林凌.为什么应该支持谷阿莫?——互联网“速食电影”与文化权力空间开拓[J].电影评介,2018(17):48.

    3李洋.迷影文化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8.

    4 Laura Mulvey.Death 24x a Second[M].London:Reaktion Books,2006:144.

    5 Erlend Lavik.The Video Essay: The Future of Academic Film and Television Criticism?[J].Frames Cinema Journal,2012,1(1).http://framescinemajournal.com/article/thevideo-essay-the-future.

    6 Catherine Grant.The shudder of a cinephiliac idea? Videographic film studies practice as material thinking[J].ANIKI: Portuguese Journal of the Moving Image,2014,1(1):49-62.

    7 Catherine Grant, Christian Keathley.The Use of an Illusion: Childhood Cinephilia, Object Relations, and Videographic Film Studies[J].Photogénie,2014,no.0. http://www.photogenie.be/photogenie_blog/article/use-illusion.

    8韩晓强.作为电影研究方法的视频论文[J].电影艺术,2021(06):52-58.

    9同5.

    10常江,李思雪.劳拉·穆尔维:流媒体技术使文化民主成为可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当代面向[J].新闻界,2018(08):4-9.

    11周星,张卫,钟大丰等.场域之别与文风之异:新媒体影评与传统影评的对话[J].中国文艺评论,2016(10):70-76.

    猜你喜欢 论文 论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2年10期)2023-01-02本期论文英文摘要鄱阳湖学刊(2021年5期)2021-12-08论文摘要的意义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1年10期)2021-11-11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Acta Mechanica Sinica(2021年11期)2021-06-05论文摘要的分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年10期)2020-01-08论文摘要的意义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年10期)2020-01-08本期论文英文摘要鄱阳湖学刊(2019年6期)2019-04-15本期论文英文摘要鄱阳湖学刊(2018年3期)2018-07-28本期论文英文摘要鄱阳湖学刊(2016年5期)2016-11-15本期论文英文摘要鄱阳湖学刊(2016年1期)2016-01-28
    相关热词搜索: 两种 影评 算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