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3-02-02 14:0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张 烽,金利群

    (浙江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导师、辅导员和学位点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在“大思政”格局下,如何在做好三者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协同,提升研究生教育合力,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是关系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协同和协同教育的内涵

    协同,也可以称作协调、协作,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2]。“协同”不同于平常意义的“合作”,它更倾向于在动态交互过程中,经过交流整合,来协调各种要素向着同一个目标或是方向努力。“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由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通过《协同学导论》《高等协同学》等著作系统论述了协同理论。他把“协同学”定义为“协同学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3]”。协同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协同导致有序。因此,所谓“协同教育”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基于共同的教育目标在系统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能量积蓄、利益双赢的原则,共同培养符合社会所需人才的有效互动过程或活动[4]。

    (二)协同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较成熟,他们文化水平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价值观也趋于稳定,一般都具有批判性思维,不容易被说服。在高校里,研究生和导师接触机会最多,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位点是现代大学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肩负着培养研究生的职能。因此,导师、辅导员和学位点协同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互相促进,既是当前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当前研究生群体特点的现实需要。

    (三)协同理论视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理论的研究对象具有复杂、开放、协同效应等特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完全具备这些因素。首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招考方式、学生身份、专业背景使得研究生的组成比较复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导师结构的复杂和研究生培养目标路径的多样化更加剧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其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高校自身属性而言,研究生人才培养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有着频繁积极的互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保证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使命,作为一项教育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必定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最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具有协同效应。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和学位点在育人对象和目标上都有一致性,三者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等原则,分工协作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可以整合各方参与主体彼此耦合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协同效应。已有学者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例如,王岩运用协同理论分析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5],吴翠丽运用协同治理理论研究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方勤对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研究[7],王淼探讨了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必要性[8],等等。

    因此,应把协同理论的核心理念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紧密结合起来,以人为本,遵循研究生成长规律,通过强化导师、辅导员和学位点之间的联系,达成育人理念共识,实现工作优势互补,构建多方协同的有效机制,从而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面对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高校缺乏积极应对的有效方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一)思想认识不深刻,研究生导师负责制未有效落实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施的是导师个人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模式,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除了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也是教师的工作内容。但是,现行的“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原本“师徒制”的师生关系转变成了“老板制”的师生关系,出现了对研究生重使用轻培养,甚至放任不管的情况[9]。部分高校在赶超式发展过程中,很多导师对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抓得比较紧,而忽略他们在道德、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成长。有学者对南京市部分高校的500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只有8%的受访者与导师每周有交流[10]。缺乏有效的交流很难做好研究生的教育指导工作。近年来,部分高校因导师责任未落实到位而发生的实验室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教训惨痛。这显然偏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违背了研究生导师制设计的初衷。

    (二)协同机制不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不足

    部分高校存在重学科业务发展、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倾向,认为学校的专业学科和意识形态关系不大,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职工作队伍,条件保障不到位。一是全员育人机制不完善。导师与研究生交流过程中主要关心学生的实验和论文进展,涉及思想动态等方面的沟通非常少。部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甚至没有专职研究生辅导员[11]。二是德育协同机制未建立。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两支队伍,但是他们之间沟通交流、信息共享较少,只有当研究生出现身体受伤、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等问题时,才会有一定的交流协作。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与学位点缺乏协作,甚至有学位点负责人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完全是辅导员或者导师的职责,与学位点无关。三是评价机制欠妥当。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但当前依然存在导师选聘把关不严、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对导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和评价教师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倾向仍较严重等问题。

    (三)平台建设不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格局难以形成

    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平台的有效整合,育人平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各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目前,高校普遍认可协同育人理念,提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例如,北京大学“教授茶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学恳谈会”、浙江大学“教授思享汇”等活动的开展,推动学校构建了良好的导学关系,为研究生发展提供启迪。但由于协同机制不够健全,大多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方案和载体平台,导致协同育人活动难以顺利实施。导师的育人平台主要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注重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较少深入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并缺乏构建协同育人平台的主动性;
    辅导员负责党团组织建设、安全稳定等工作,往往身兼学生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等职务,面对繁重的事务性工作,极易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再加上辅导员一般比较年轻,严重影响他们对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学位点更多关注研究生教学活动的面上组织,对于导师和研究生的个体情况及导学关系了解较少,协同育人的意识淡薄。此外,由于经费、技术和设备不足,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滞后,也制约了协同育人的高效开展。

    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应从理念认同、机制建立、平台拓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并统一思想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时俱进地做好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理念认同: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协同育人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面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挑战,导师、辅导员和学位点相关负责人必须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担负起育人重任。

    1.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功能,还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心怀“国之大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意识,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并将其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引导研究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建立全员育人的协同育人理念。随着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推进,高校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全体教职工把工作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因此,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和学位点要树立全员育人的德育观,建立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3.坚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展相结合的教育观念。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也是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指出:“要注意在研究生学术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这就要求高校要努力改善研究生培养的条件,加强指导,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质。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立足于研究生现实发展的需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紧迫问题上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机制建立:注重分工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必须要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

    1.落实导师首要责任人制度。《意见》明确指出,“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这突出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地位和责任。导师的角色需要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关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需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把导师的教书育人责任落到实处,明确导师育人的职责范围和具体要求[12]。如北京理工大学在《研究生评教办法》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观测点;
    大连理工大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要求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高校要加强对导师尤其是新增导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浙江工业大学已举办多届导师学校,通过专题报告、主题沙龙、制度解读以及结业考核等环节提升导师的育人理念和能力。

    2.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导师、辅导员和学位点要协同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是关键。导师、辅导员和学位点应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梳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确立三者在不同领域的主体地位。导师可以凭借其科研资历和学术水平在研究生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学术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领域成为工作主体[13]。辅导员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指导和安全稳定维护等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之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协调者和监督者,学位点要协调好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辅导员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保证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比如,浙江大学制定了《学院(系)研究生思政线与导师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双方日常沟通机制,共同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职能管理部门要通过政策导向、资源倾斜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一是建立导师教书育人、辅导员管理服务动态评估考核制度,明确他们育人的具体要求和应履行的职责。对于典型事迹,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大力宣传,及时推广;
    对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中达不到要求的老师,应提出批评,将考核结果与任职资格挂钩。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二是学位点要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把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制定统一的毕业标准,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要根据研究生的组织生活形式,尝试在实验室、课题组等建立党团组织,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四是以“双一流”建设和各地重点高校建设计划为契机,加大对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来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平台拓展:结合地方特色,优化协同育人环境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拓展共同参与融合的平台。高校可以利用当地特色优势,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载体。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丰富多样的,如课堂教学、党建团建、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校园文化等。辅导员应创新载体搭建导师和学位点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提高他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时间投入。例如,建立特殊研究生群体档案,及时更新信息,使导师、辅导员和学位点信息共享,及时全面掌握研究生动态;
    聘请思想品德高尚、学术能力突出的导师担任研究生班级德育导师,指导他们成长;
    组织师生文体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进了解。此外,要充分发挥学位点和导师在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推优入党、先进评选等工作中的作用。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近年来,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交互性、便捷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为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思想交流平台和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互联网已日益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和思想交锋主阵地。因此,高校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和能力提升,通过网络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研究生学习、工作、生活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以“为了服务、引领学生”为宗旨,通过“堆文字,聊心事;
    谈文明,说正事;
    品文化,讲故事;
    请请身边那些人,聊聊身边那些事”等栏目,用贴近大学生的话语方式解答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迷茫和困惑,增强了主流意识的引领。

    3.以地方资源创文化育人特色。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以优秀的地方文化内容为载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极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校园文化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这既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也顺应学生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将会事半功倍。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学校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发展互动,始终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造就了学生踏实肯干、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品格。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地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要大力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以技术开发、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形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学位点的各自优势,加强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才能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使研究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协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无机材料学报(2022年8期)2022-09-29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6期)2022-07-02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V eraW an g疯狂英语·新读写(2018年2期)2018-09-07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美术界(2017年3期)2017-06-22爱情导师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相关热词搜索: 协同 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