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用心观察,让区域活动更“生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效观察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3-01-19 22:45: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王卫伟

    海安市南莫镇中心幼儿园(江苏省海安市 226681)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用自身专业、独特的视角去关注幼儿、了解幼儿、走进幼儿,不断为幼儿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搭建成长的平台。区域活动则是幼儿在园学习、交往的重要活动,其本质上具有教学的属性,因此它具有教学的价值,即它应当如同集体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起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正确把握这样一个最佳学习阵地,采用有效的观察方式给予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引发幼儿持久性游戏,通过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相互的交流、反思、碰撞、学习,促使幼儿的游戏水平获得不断提升。

    1.1 随机抽查,洞悉教师的观察状态

    为了全面了解教师参与区域活动观察的态度,我们采用“不定时进现场”的巡查形式记录教师的观察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教师参与观察的情况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45% 的教师能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但只是用眼睛看,却未能及时用多种方法有效记录幼儿的具体表现;
    二是30% 的教师未能持续性地进行区域活动观察,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
    三是在区域活动中,55% 的教师未能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对幼儿当下的发展现状、发展目标不明确,缺少区域活动的调整策略,未能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

    1.2 问卷调查,分析教师的观察行为

    针对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逐项剖析,解惑教师行为的背后,深入了解教师对于观察的真实想法。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了解的观察记录”“对观察记录法的理解与运用”“观察培训的方式”“班级实施观察记录”等方面由教师如实填写。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目前教师常常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幼儿,观察和记录幼儿游戏行为的方法还较单一,便签、图片和录像为主,有些教师观察经验不足,往往会匆忙奔走于幼儿中间,不知道该关注什么。如何让教师根据区域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明确观察内容,将有助于观察时更加有的放矢,让教师可以用专业的审视、聚焦的观察和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提升观察与评价质量。

    2.1 深学细悟,夯实理论功底

    立足我园的师资现状,我园紧紧抓住“读书”这一重要方式,聚焦“教师观察能力的提升”这一重点,结合“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的方式,人人撰写读书笔记、分享读书心得。组织教师挑选书单,根据教师集中研讨的情况,以《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这样做》《聚焦式观察》作为全园共读书籍,启动了读书活动,确立了领衔读书人,通过预先抛话题的方式,每2 周就书中的章节在工作群内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如在理论篇交流中,主持人提出了“你在实际观察中使用了哪些方法,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及工作实践进行了分享,在交流中反思日常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有效转变了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2.2 专题研讨,明晰研究方向

    我园紧紧抓住园本教研这一重要载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深度”几个关键词,活动形式更加趋于开放、组织形式趋于民主。每次交流前,参研教师将交流材料发至工作群学习共享。通过线上的文本学习和线下的交流研讨,让教师在自学与评价中找准症结,明确调整策略,让观察更有指向性,真正实现了专题研讨的活动价值。

    2.3 专家进园,智慧引领前行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我园在征求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特邀市内专家针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与反思”这一内容开展了面对面的专题讲座,着力从“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如何介入”进行了重点介绍,通过鲜活的游戏案例进行剖析,在学习与互动中让教师明晰了如何在观察评价中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不断提升了教师的观察反思能力。

    通过多样化地学习、实践与共享,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观念得到了提升与更新。我们将持续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标,深入班级、走进儿童,及时了解教师当下的发展现状,关注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有针对地指导与帮助,以此让教师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不断提高实践思考能力。

    点滴成江河,行远必自迩。我们就这样一步步地推进,在学习中提升专业知识、在研讨中确立实施策略、在引领中厘清研究思路,教师能尝试采用多种观察方法对幼儿的游戏情况进行记录,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在平等的交流互动中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和最近发展区,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常态化观察已然走进了老师们的视野中,反思评价的学习氛围日渐浓厚。

    《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从与老师的交流中,找到了区域活动中问题症结:一是班级中未能完全打破区域限制;
    二是教师未能在游戏中发现并鼓励幼儿跨区活动;
    三是教师未能清楚关注区域间关联的目的指向。对此,我们实施了以下策略:

    3.1 围绕主题共探讨

    研讨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从分析本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入手,就“主题背景下的区域间如何关联”“如何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进行小组内研讨,老师们能结合日常活动的开展情况,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老师的交流中,集中梳理出明确的认识:首先,在制定区域公约中让幼儿知晓可以跨区进行活动;
    其次,由幼儿在制定计划时自主确定区域人数,可根据游戏需要进行调整,教师不需要进行固定限制;
    再次,教师要做好持续观察的跟踪者,对于幼儿在区域中的交往情况进行集中分享,以此促进鼓励幼儿探索多元的游戏内容。

    3.2 遴选案例共碰撞

    为了帮助教师梳理经验,提升认识,我园组织教师进行了智慧碰撞活动,各班就主题活动中区域间关联的游戏案例进行线下交流。活动中教师紧抓“区域间关联对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小2 班的游戏案例“餐厅里的故事”,孩子们在玩娃娃家的餐厅游戏时,发现餐厅里没有鸡蛋、番茄后,能从生活区寻求帮助;
    大2 班“美丽的项链”的案例中,美工区内孩子们用不同的彩珠串成了长短不一的项链,与表演区的孩子们进行了互动,除了用彩珠项链进行表演还可以做什么?美工区的孩子们继续进行各种首饰的创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在实践中思考,在推进中成长。

    3.3 现场观摩共研思

    与其说交流是促进心灵的沟通,那么现场则是检阅成效的活动基地。我们组织全园教师分组走进班级,观摩幼儿参与各区域的游戏情况,带着观察记录与班级教师进行了互动,同时聆听各班前期区域联动的介绍,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参与游戏中的积极状态,也看到老师在此过程中的有力支持。

    现以小1 班区域活动《娃娃家》为例。诺诺跟随安安慢跑到卧室衣架处:“要迟到啦,宝贝们!”安安选择一件粉色连体衫,拿掉衣架,将其摊平放在地上,诺诺选择一件绿色裙子,将大头娃娃放在一边,衣服摊平在地上,拿起来拉开拉链,接着,左手抖动衣服两下,站起来对安安说:“你帮我宝贝穿这件衣服好吗?”安安拿了一件粉色的连体衫:“不行,今天不穿这件衣服,今天穿这个。”把衣架取走后,递给诺诺:“好,穿吧,你穿。”安安将纽扣一个个解开,摊平扔地上,拿起娃娃试图套娃娃的左手,未成功,抱起娃娃,将衣服扔在地上,对诺诺说:“你帮我的宝贝穿衣服,好吗?可以吗?”安安见其卷毛娃娃在地上,伸手去拿,诺诺迅速回来拿住:“哼,这是我的,我本来就喜欢,就喜欢。”安安将娃娃朝旁边一扔,诺诺看着她说:“我喜欢。”安安捡回娃娃:“我也喜欢。”诺诺扔掉自己的娃娃,指着卷毛娃娃说:“那我们两个一起来帮她穿衣服吧!”安安很快答应了:“好呀!我们、我们、我们快点吧!”在游戏分享环节中,老师引导幼儿发现一些问题,如:“娃娃、衣服都散落在地上,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给宝宝穿衣服的时候,在哪里穿、宝宝放在哪里?”等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角色意识,共享生活经验。于是班级老师进行了以下调整:一是投放材料的适宜性。如适当增加一两个便于幼儿为其穿脱衣服的娃娃,满足幼儿为其穿衣的自主性游戏需要,更换毛毯的大小,方便幼儿进行折叠、平铺。二是投放材料的多元性。除了提供娃娃、摇篮等能引发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图材料外,循序渐进地增加一些贝壳、树叶、松果、树枝等开放性材料和自然材料,促进小班幼儿以物代物的表征能力的发展。

    3.4 区域材料共分析

    为了让教师审议班级现有区域材料的有效性,我园设计了《班级区域材料清单》,从材料类型、材料名称、数量、预设目标、建议玩法等方面全面梳理各区域内现有的材料,通过集中交流进行了分析:一是区域内出现了“僵尸”材料;
    二是区域内低结构材料不够丰富、自制材料偏少;
    三是材料与主题活动的切合度不够。针对提出的三点要求,各班级进行调整与充实。在第二次交流时,调整内容栏目内老师们加入了收集、自制后的材料,以及投放后幼儿使用情况的介绍。游戏中,幼儿对新投放的材料产生了兴趣,并能创造出不同的玩法。

    3.5 游戏计划共审议

    材料投放如何才能满足幼儿当下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区域游戏计划方面进行了跟踪了解。根据各班级预设的区域游戏计划,我们采用教研组相互检阅的方式进行,对比各主题活动开展后,预设与调整内容的变化,从中找出了一些问题,如:戏剧游戏区的内容在两个主题中都是相同的、表演区的重点内容不明确等。针对互查中的问题,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讨论,老师们也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孙老师认为区域计划只是预设,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调整,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
    吴老师觉得需要就游戏观察后的情况进行梳理,及时调整和拓展游戏内容,以满足幼儿不断探究的需要。在交流中,教师就如何投放游戏材料、怎样进行材料调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6 区域故事共分享

    为了丰富教师对区域材料制作的经验,我园购买了《区角脑图》《解码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两类书籍,分发到各班、各组,让书籍成为老师们提升经验的助手。我园就前期各班在区域材料投放的观察案例进行了交流。交流前,各班的案例发在工作群内进行初学习。交流中,各班老师就“材料投放后的跟踪观察”进行了阐述。如,小1 班就主题“秋叶飘”中科学区内投放的不同种类的树叶、不同大小的圆木片、不同长短的树枝进行了描述,在幼儿无法将木片放置在树枝上时,教师进行了材料调整,增加了彩泥、泡沫等辅助材料,从而让幼儿获得了成功。大2 班则通过星级活动让幼儿获得不断挑战游戏活动的快乐体验。通过持续地推进,教师知道了在观察幼儿后如何进行材料的有效调整,在有层次性的材料投放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观察是支持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园就“区域环境的支持”“区域活动的适时介入”展开了沉浸式教研活动,让教师能朝着目标踏步前行。

    一是创设适宜区域。我们深入到各班级了解区域的现状,从“材料提供”“绘本投放”“区域设置”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在交流中,教师提出:幼儿绘本、游戏材料需要随着主题的变化进行调整,这部分的经费需要得以保障。为此,我们根据各班预设的主题活动集中购置了一批绘本,教师可以进行借阅;
    在材料提供方面,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收集低结构材料、一方面鼓励教师自制游戏材料,这样在节约经费的同时,避免了高结构材料偏多不利于幼儿参与游戏的持久性。通过多轮进班级区域的活动,我们发现各班无论是游戏材料、还是绘本投放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是把握介入时机。我园组织教师就“游戏中的介入”进行了专题研讨活动。各班老师能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游戏现场及自身的参与情况进行了集中分享。如,中1 班邓老师在介绍班级开展的“儿童医院”游戏中,当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里在交流没有人看病时,邓老师以病人的角色加入其中,与医生进行了交流,随后进行了看病、挂水、取药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中,能让幼儿持续地进行着游戏,同时点燃孩子们对角色扮演的热情。在案例分享后,我们对教师如何介入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带着目的持续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
    二是要学会等待,在幼儿游戏无法深入、游戏状态不佳的情况再介入;
    三是当幼儿主动介绍游戏时,在耐心聆听的同时合理引导幼儿深入游戏。

    三是投放游戏记录。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应支持幼儿进行自我规划。各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易于幼儿操作的游戏计划书。如,在建构游戏中,在活动开始之前,中大班幼儿自己规划今天建构的主题,包括建构内容、参与人数、选择材料、步骤方法等,根据建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再建构。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学会自我学习,同时也知道规划游戏内容。

    游戏材料投放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一段期间的沉浸研讨后,教师在游戏材料投放方面有了目标和方向,在每个主题开展过程中,能对游戏材料进行有效的增减,充分发挥了区域材料对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价值,让游戏材料能更好地为幼儿的成长服务。在环境、材料、时间及空间的支持下,幼儿能自主选择、结伴游戏,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当遇到困难或发现问题时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求帮助,积极尝试解决问题。

    四是拓展游戏内容。游戏分享是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支持幼儿拓展游戏内容的重要环节。我园在随班指导中重点关注了游戏分享环节,主要通过现场观摩和案例分享进行探讨。如,大1 班吕老师在介绍孩子们建构长城的过程中,在“如何将长城建得又高又稳”的讨论中生成了“我是建筑师”的科学活动;
    玩影子游戏引发了“神奇的影子”的科学探究活动等。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技能,也可以在游戏和游戏分享中得到锻炼,它们的互为补充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提高幼儿分享经验的能力。通过交流分享,我们梳理出以下三个策略,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1)引发问题,将游戏分享的话语权还给孩子。(2)适时退位,将解决问题的橄榄枝抛给孩子。(3)扩展回应,将分享的经验梳理给孩子。(4)有的放矢,点燃幼儿刨根探寻的激情。针对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克服困难的信心、合作交往的能力等作为评价要素,我们采用静态评价、动态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能在享受探究、交往表达中得以发展。

    区域活动中蕴含丰富多元的教育价值,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支持与关注,对于幼儿的发展需要至关重要。在学习研讨中,教师明白了区域间关联对幼儿交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活动分享中,教师能抓住重点,有效梳理,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提升游戏水平;
    在区域现场中,教师能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为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创设了宽松的环境。

    有效观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镜,只有看懂了幼儿的游戏状态、知晓了幼儿的发展需求,方能为幼儿的成长创设有益的环境。在区域游戏现场,我们看到了幼儿处于主动探究的游戏状态,自发解决问题,并能将已有经验迁移到新游戏中;
    在开放的共享区域里,幼儿相互交流、共同合作、相互探索,提高了材料和空间的利用率,有效促进了幼儿间的相互交往。我们将保持这份锲而不舍的研究热情,在“区域关联中教师的适时介入”“班级间的混龄游戏”方面进行深入地探究,不断完善有效的支持策略,赋予区域活动别样的生机活力,让幼儿在自主愉悦的活动中获得成长、体验快乐。

    猜你喜欢 生动区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分割区域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3期)2021-03-25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生动“演”绎,“讲”出精彩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生动的冬天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2期)2020-06-15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学生天地(2020年34期)2020-06-09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区域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如何使表情更生动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9年5期)2009-05-31
    相关热词搜索: 观察 区域 生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