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现实逻辑

    时间:2023-01-15 11:20: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马 德 坤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他又明确指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2]习近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给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现实逻辑。新时代,我们要直面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解决路径、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及其实践要求、解决现实问题并实现理论新突破,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我们才能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纵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8,这是对以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述的创新发展。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十九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来分析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几次根据国内形势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解决矛盾为中心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当然,特殊的形势导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既有合理的方面,也有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实践证明,只有合理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解决这个矛盾为主要任务来制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平稳前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明确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旧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强调“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切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4],指出要团结真正的朋友来攻击真正的敌人。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在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各有侧重。大革命时期,为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一定让步,让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展革命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民群众同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于是中国共产党主动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打退国民党的进攻,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为解决矛盾,中国共产党又适时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这是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成果。党的八大提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应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这一论断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阶段既比较适合中国的发展实际,也比较接近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论断后来被否定了。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讨论国内主要矛盾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根据反右派斗争的情况,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结论已经不适宜了,当时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两大阶级、两大制度的对立;
    另一种认为,固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反右派,但不应该把国内政治生活中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作为整个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的分析仍然是正确的。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的时候,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否定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行经济建设而把阶级斗争常态化,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付出了沉重代价,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面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力遭到破坏及国内经济不景气的状况,邓小平曾多次论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5]也就是说,“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此后,党的十二大至十八大都认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壮大综合国力,推进各项事业平稳有序持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许多行业已领先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要从多角度正确认识。

    首先,这里“人民”的涵盖范围非常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人民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社会主义社会人民范围的普及性要求我们在处理矛盾时应从整体和大局出发,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切不可搞阶级对立。我们在关注“人民”涵盖范围时也要注意人民群众的需要还具有个体差异性,因阶层、地区、年龄等不同而需求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要处理好与个人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同时要兼顾个体差异。但是,还应注意人民群众的需要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对此应该积极引导、及时矫正,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有着多种原因。一是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物质产品足够丰富,能够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二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是一个多层次上升的过程。我们虽然强调需要的个体差异性,但并不否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总体上的普遍性。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也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一步步上升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其实是人一步步自我实现与解放的过程。

    再次,“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等“硬需要”,还包括其衍生的“软需要”,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我们提及人的需要时,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人自己本身的需要、人对自然的需要、人对社会的需要,这三方面从总体上概括了包括物质文化在内的人的全部需要。其一,从人自己本身的需要来看,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很多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人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逐渐向着自我实现的需要前行。其二,从人对自然的需要来看,阳光、空气、能源等基本自然需要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这种早期得到满足的自然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工业化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与快捷、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要,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的污染与能源的枯竭,这些都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盼望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其三,从人对社会的需要来看,主要是社会对个人满足程度的实现。当下,人与人交往的扩大以及人民获得感的进一步提升,需要社会提供更加公平正义的环境,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从次,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用矛盾分析法来看,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想方设法改善社会生产、不断满足人民的各种利益诉求。当前,影响和阻碍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因素仍然有很多,比如城乡区域差距以及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本身就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贯穿我国发展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集中精力积极化解,并带动社会其他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最后,这个矛盾是主要矛盾但不是唯一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中还存在着多种矛盾,如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干群矛盾,等等,解决了主要矛盾并不意味着其他矛盾的解决,因此在集中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其他矛盾。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善于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提出对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予以解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在新时代,人民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出现了变化,需求水平的提升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量:

    第一,在发展中站稳人民立场。立场是我们解决问题所处的原点,即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不同阶层、不同政党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有不同的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人民立场在基本的政治层面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
    (2)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3)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4)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旗帜鲜明地表明无产阶级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在发展中站稳人民立场,就要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紧紧依靠人民创造丰功伟绩,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自觉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保持一致”[7]。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关注广泛的人民范畴、关注人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需要坚持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

    第二,在发展中关注人民意志。人民意志便是人民的意见与见解,马克思主义所指的人民意志是指反映历史发展方向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在我国,人民意志的主体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站稳人民立场意在强调处理问题时要关注大局、抓住主线,站在人民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关注人民意志就要在细节层面关注人民的需求与见解。人民意志通常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社会进入新时代,人民意志更多表现为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医疗、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当然,也不能忽略人民意志的地区差异性,因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人民意志会有所不同。古语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意在说明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只有深入群众之中,与人民站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了解人民的意志,才能在制定大政方针时更好地将人民意志考虑在内。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是关注与发挥人民意志的重要一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是发挥与实现人民意志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3]27,其对于更好地发挥协商民主和人民意志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是互相分享、共同享用的意思,“共享”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共享的发展理念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以维护人民权利为导向,切实保证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平等权,体恤人民的根本需求。习近平将共享理念阐述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这四个方面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的稳步推进是相适应的,避免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激进模式。首先,全民共享指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其中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教育的普及与推进等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主要表现。全民共享要求社会建立一种公平正义的大环境,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有效发挥,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整个社会生态更加积极健康。其次,全面共享意味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共享中,经济的共享是基础,物质财富的共享推动其他方面的共享。在经济共享的基础上进行政治参与是人人享有的政治权利,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共享是更进一步的追求和更高层次的共享体现。再次,共建共享意味着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享首先要共建,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不是不劳而获,而是在付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享有发展成果。在国家推进成果共享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参与这种共享的逐渐推进,共建共享既是一种参与建设、实现自我的过程,也是一种享用成果的过程,社会的建设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参与。最后,渐进共享意味着共享发展是一个逐步实现、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我国的共享发展不能立刻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强调渐进共享,逐步提高成果共享的范围。社会主义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面小康的建成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一项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共享的全面实现需要立足国情、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第四,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方位发展、不断进步的,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稳步推进、缺一不可,不能顾此失彼。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人民至上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必然要求。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在经济处于增长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寻找新的经济驱动力、实现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任务。新发展理念是为应对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而提出的,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前进的一项重要法宝,这一理念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率、全局性和公平正义,也就是说,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人民至上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充分彰显出了它的人民性特征。

    历史使命是指肩负的重大任务和责任,是一个政党的责任担当。时代条件赋予历史使命以时代特点,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目标指引提出,指明了党带领人民奋斗的方向。实现这个伟大梦想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努力的方向,也是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统筹推进“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如何推进“四个伟大”、如何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有新的实践要求。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在现阶段践行历史使命过程中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事关 “四个伟大”的目标走向。

    第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3]11在当前形势下,进行伟大斗争面临的任务很多:在国内,主要是要同错误思想、利益固化、腐败现象和分裂势力作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和坚决顽强的斗争;
    在国外,主要是要同霸权主义作针锋相对、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斗争。具体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表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是开展一切建设活动的根本保证。一方面,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才能方向明确地开展伟大斗争,最终实现伟大梦想;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国内外各种危险势力进行斗争时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离开了这条道路就会损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损害国家的利益。二是自觉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对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一方面,要坚持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同党内的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
    另一方面,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坚决同利益固化现象作斗争。三是坚持改革开放,破除改革中遇到的顽瘴痼疾。新时代,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必须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党的全面领导,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四是自觉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分裂势力作旗帜鲜明的斗争。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十分注重民族关系的维护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中国已经确立并不断发展,但由于西方势力的干涉,少数民族中仍有部分人借此破坏民族团结、扰乱国家安宁。习近平对民族问题极为重视,提出要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活动。五是防范各类风险,特别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面对众多风险,为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必须积极应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出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化挑战为机遇,不断提升防范各类风险的水平。

    第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永葆战斗力和生命力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增强学习本领,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和洞察力;
    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激发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改革热情和创新活力;
    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战胜艰难险阻。二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但是党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因此,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实现自我革命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坚决纠正党内的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三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建设成果,应以其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稳步前进。四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别重视理论创新与理论指导的政党,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全党,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五是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针对当前的形势与任务,结合党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以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继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指出重点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突出其政治功能,此举意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添砖加瓦。

    第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推进伟大事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就是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旗帜的指引下,才能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坚持“四个自信”,凝聚中国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专门强调了“四个自信”的内涵和作用,并告诫全党要增强“四个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力量。“四个自信”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蕴含着党坚定理想信念的决心和执政为民的担当,对于凝聚共识和推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并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发展扫除障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各项建设事业硕果累累,这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也进一步说明改革能为推进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并激发其内在活力。在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的阶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尤为重要,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也尤为重要。

    在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阐释中,“四个伟大”是现阶段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而提出的具体方针。“四个伟大”与党成立以来的初心使命是一致的,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所作的努力一直都是指向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人民至上。

    第一,从党的历史使命的价值指向来看,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方向。实现伟大梦想本身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指向民族的复兴与人民的幸福。进入新时代,党将历史使命具化为“四个伟大”,但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指向始终没有变,就是要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同样也指向了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离开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工作和事业将一事无成,党也将失去生命力。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坚持自己的价值指向,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具体实践中始终以之考量自己的工作出发点是否坚持了正确方向、工作的具体做法是否合理、工作的结果是否让人民满意。

    第二,从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路径来看,也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历史地看,党自成立以来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奋斗史。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努力。从坚持党的领导来看,“四个伟大”中“伟大梦想”的实现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的,有了主心骨才能保证伟大梦想沿着正确的道路有序推进。从建设伟大工程来看,这个伟大工程是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中国共产党,而进行伟大斗争和推进伟大事业本身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当然,从具体实践来看,这个伟大工程也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本身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过程。

    第三,党的历史使命的价值指向与实现路径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实践要求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党实现百年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纵观其成立以来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每一次制定与实施,都是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为了中国人民而作出的选择。在新时代条件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要落实到中国绝大多数人身上,如何落实,需要紧紧抓住“人民”二字、站稳人民立场。在具体实践中,就要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抓好民生工程,针对生活上有困难、面临急需解决实际问题的群众,更要给予格外关注和关爱。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千方百计帮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抓好民生工作;
    要保持大政方针的正确性、具体实践的落实性,全面关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稳步解决好这些问题。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阐释与实践要求来看,这些重要论述都指向了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新时代条件下满足人民需求和坚持人民至上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就是直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遵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实践要求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和精准把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凸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矛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矛盾的我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30期)2020-07-23爱的矛盾 外一首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9年4期)2019-08-27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人大建设(2018年5期)2018-08-16“只留清气满乾坤”党建(2018年2期)2018-03-02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代 至上 逻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