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黑格尔政治思想 黑格尔政治思想和康德国际政治思想

    时间:2020-11-10 09:36: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黑格尔政治思想和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

     

      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辩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当然,理解黑格尔可能不是我这点阅读体验能够做到的,下面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我所理解的黑格尔政治思想的要义。

     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

     四川省浅析造价工程师在工程咨询中应发挥的作用每日一讲(2月6日) 每日一讲: (单项选择题) 1、对投资项目的前评估报告进行后评价,其重点是( )。

     A.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方法的适应性评价 B.对项目评估报告目标的分析评价 C.对投资决策内容、方法…

     办理食品加工企业所需手续及流程 食品加工企业需要办理的手续 食品卫生许可证,在当地卫生局办理(同时办理健康证), 工商营业执照,在当地工商局或工商所办理, 组织机构代码证、食品生产许可证(QS)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办理, 税务登记证在当地国税局办…

      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辩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当然,理解黑格尔可能不是我这点阅读体验能够做到的,下面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我所理解的黑格尔政治思想的要义。

     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渐趋保守,但一直支持君主宪政制度。

     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黑格尔开宗明义的宣布:他的目标不是向世人推荐一种政治思想,而是阐述和澄清现代国家的概念——也正是这个原则划清了现代政治学和以往政治学的界限。在黑格尔看来,政治理论不能规定只能描述,只有当“生活形式变得不合时宜时”,哲学才出场,即哲学是迟到的,它来不及教导人们生活是什么样子。“理解事物是什么,这是哲学的任务”,因为要对事物是什么做出回答,这需要理性。这种立场用黑格尔的名言来表述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候起飞”。

     黑格尔认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整体上都是服务于表面上自给自足的私人追求。这个整体部分即现代国家的市民社会,涉及一定的社会结构如财产法、警察制度、行业同盟等等相伴随的经济生活领域。理论家常常把国家的这个部分和真正的国家混为一谈,然而它只是构成一个外部的国家,真正的国家包含有更多的内涵。国家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国家不仅

     包括政治和经济内容,而且包括文化,宗教,伦理,法律等内容的复合主体。从作为这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的成员,从获得这个国家所能提供给他的多种满足中,市民获得了自我实现。公民们需要国家来纠正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认为的那种市民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黑格尔总结人类生活中三大要素是: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家庭是一种建立在狭义利他主义基础之上的关系。市民社会的基础则是:个人以自我利益为基础而与他人产生的关系。而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思想不应该建立在狭义的个人私利的基础之上,以私利为基础就不可能号召人民武装起来保护国家。黑格尔断定国家是建立在一般利他主义基础之上的,因此国家是对家庭与社会构成因素的扬弃。在此,黑格尔将他的辩证法运用到了从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转化之中,这一转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

     黑格尔描述中的典型的现代国家制度是一种君主立宪制,君主在外交事务上有着实质性的权力,但在内政事务上则仅有有限的干预权,其它权力由民选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掌控。此外,在市民社会之上还应该有一个专业的官僚体系。

     国际政治方面,黑格尔和康德一样认为主权国家如同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得到同伴的尊重,但却总是不能如愿以偿。然而黑格尔从这个说法中得出的结论却是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计划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黑格尔的现代国家理论深深的植根于他的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世俗化、空间化、客观化的一部分。但实际的历史发展并非是完全线性的,在同一个历史时刻,绝对精神在不同的区域可能出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于是绝对精神的发展是逻辑上的,在黑格尔心目中,现代基督教宪政国家是这一绝对精神完美的体现,甚至是历史的终结。黑格尔将奴隶寻求主人承认的欲望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主奴辩证法的历史观启发了福山的大作《历史的终结》,其大意是,现代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极好满足了所有人之间相互承认的欲望,历史发展失去了动力,历史也就随之终结,以后再也不会有伟大事件发生了。如果说,在传统的基督教的教诲(圣奥古斯丁)里,伟大的事件,或者已经过去——创世,堕落,透过基督的生命得救,或者还在未来——基督再度降临,因此人类的历史毫无意义。那么,黑格尔却将人类历史赋予了意义,甚至是一部上帝看见了也会高兴的自由史,以此来抵御基督教的历史虚无主义。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赋予了国家概念以特殊的含义,这一内涵成了19世纪德国政治哲学和法学理论的核心原则。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改造成历史唯物主义,从经济关系的角度解释历史和社会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看出了近代国家与社会分离的现象,但是他认为近代国家并非中立,资产阶级通过经济控制了国家,马克思还抨击黑格尔国家中的官僚阶级,

     认为这一阶级事实上代表他们所属阶级的利益,甚至本身成为第四阶级,从而带来更多的矛盾。

     奋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

     朱听昌崔建树

     内容提要:康德是西方国际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他晚年对人性、国际正义、战争与

     和平等重大国际政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康德认为,人性不单单是性善或性恶的问题,

     而是善恶皆备;“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可以作为国际正义的标准;人的“非社会性!,是国

     际上战争频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同样人的.“非社会性”也使“永久和平”成为人类历史的必

     然归宿。

     关健词:康德人性国际正义战争永久和平

     作者简介:朱听昌,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崔建树,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讲师。(邮政编码:210039)

     康德是公认的近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长久以来,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却不为人所 重视。实际上,康德有多篇经典论文涉及国际问题,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康德在人 性、国际正义、战争与和平等重大国际政治问题上发表的见解,即便是今天看来仍然闪烁着智慧 的光芒。西方有学者断言,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康德都是一位国际政治思想的奠基者和国际

     关系理论家,此言非虚。

     康德的人性思想

     纵观西方政治思想史,哲人们对人性(th。natureofh~)的讨论是一个突出的主题。社会的建构,国家的创设,以及国际社会的互动等理论,无一能绕开对人性的讨论而自圆其说。康

     德也不例外,他把人性问题作为他研究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逻辑起点。

     作为伟大哲学家的康德,名垂青史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

     《判断力批判》是他的扛鼎之作。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回答了人类“能认识什么”、“应当做什么” 和“可以期望什么”三大哲学问题。但在晚年,康德则集中思考“人是什么”这一主题,力图打 通三大批判,使其浑然天成。为此,康德写了多篇论文,其中包括《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

     史观念》、《人类历史起源臆测》、《永久和平论:一部哲学规划》等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康德晚

     年的这几篇论文绵密高深,见解独到,因此有学者认为,“人是什么”这一主题是康德全部哲学

     HowardWilliarns,Inr~tionalRelationsinPoliticalTheory,(沙nUniversityPress,1992,p.80.的真正内涵。在论述“人是什么”时,康德多次对“人性”问题进行探讨,并在“人性”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国际正义、战争、和平等问题的见解。

     众所周知,在西方思想界,思想家们对人性一般持两种观点,即性恶论和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发端于古希伯莱的犹太教传统,后被基督教传承下来并广为传播。经过基督教一千多年的 “教化”,性恶论已深深扎根于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西方世界。进人近代以来,17世纪英国经验主

     义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第一个对性恶论进行了全面阐述。霍布斯认为,人“渴望攫取占用他人 皆有共同兴趣之物”的“自然欲望”是“最为确凿无疑的人性公理”。而“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 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因此他们“彼此都力图摧毁或征服对 方”,从而造成“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即人们常说的“自然状态”。霍布斯全面阐发的“性恶论”思想基本上被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所吸收。经典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建构

     其理论时也把“人性恶”作为基础。与性恶论相反,性善论者则秉持“人之初性本善”。这一思

     想流派滥筋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把性善论发扬光大。卢梭认为人天生

     就具有纯朴的道德感情。性善论对国际政治中的理想主义学派有较大影响。

     康德对人性的看法与上述的性恶论和性善论均有所不同。在康德看来,人应该既是现象人

     (homophanomenon)又是本体人(homonou~n),换句话说就是人既是感性的动物又是理性的存在者。康德把人性划分为现象和本体两部分的依据来自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在《纯粹理

     性批判》中,康德从认识论的角度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所谓的现象世界就是进人人

     的认识领域,成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世界,即经过人的先天认识改造过的世界。与此相对应,那些

     和人的认识无关的就是物自身的世界,是本体世界。感性世界和本体世界的划分为康德认识人性

     提供了一个平台。康德从这一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性中潜藏着三种向善的原始秉赋:一是

     人作为生命的存在者,人具有动物性的自然秉赋,他的行为完全受制于自我保全的机械的自爱原

     则,其自我保全的行为当然不能划归为“恶”的范畴;二是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具有“人性”

     的自然察赋,他不仅仅需要一般的自爱,而且还要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审视自己幸福与否,因

     此他要力求博得他人的赞扬,追求与别人平等的地位等;三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并能承担责任的存 在者,具有“人格”的自然察赋,这一自然察赋使人尊重道德法则。与此同时,康德认为人也有

     三种向恶的倾向,即人在接受道德准则时意志薄弱;常常将道德动机与非道德动机混为一谈;干 邪恶的事情的倾向。虽然人身上既有向善的潜能也有作恶的劣根,不过康德还是把向善的察赋看 成是原初的,恶的劣根是获得的,因为康德坚信,人身上的善和恶两种可能性中,道德法则对于

     人是至上的、不可动摇的,不管人在行为上怎样,道德法则对他的约束都是必然的。但有趣的 是,康德在其著名的论文《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却把人的“非社会性”臵于显 著位臵,认为人类在历史舞台上的表现“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由幼

     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

     ①参见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上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参见托马斯〃霍布斯:《论公民》“献辞”部分。转引自列奥.斯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译林出

     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第13章“论人类幸福与苦难的自然状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参见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参见何兆武:“一个世界公民的历史哲学”,载于何兆武:《苇草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页。二、康德的国际正义思想

     康德的正义观是从他的人性观推导而来。作为自然的人,人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感性欲

     望;作为理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追逐着自身的利益。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

     的,人以无限的欲望来追逐有限的资源必然会陷人绵延不绝的冲突之中。为了限制人的欲望对社

     会的破坏,就需要某种制约力量。而人的两重性又决定了人既需要内在的强制,又需要外在的强 制。所谓内在的强制就是道德,外在的强制则是指法律。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都要以正义为基

     础,否则就会从源头上败坏社会秩序。

     但是,到底什么是正义呢?伦理学家们至今还莫衷一是。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毫无疑义 的正义原则,但对富人和穷人征收同样的税率却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从古希腊开始,有关正义

     问题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有三种有关“正义”的伦理观:正义即遵

     守习俗,例如诚信和有借必还;正义即强者的利益,不存在脱离权势的强者的道德;正义即超越

     习俗和权势关系的、内在的、有普遍意义的善。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认为正义是由某 种道德原则决定的,即一个共和国中以智慧为美德的统治阶级、以勇敢为美德的武士阶级和以节

     制为美德的劳动者阶级融洽无间,各司其职时,才产生“正义”。而马基雅维里、斯宾诺莎和摩

     根索等现实政治理论家则以结果作为正义的衡量尺度。马基雅维里声称“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 段”,摩根索则断言“谨慎—权衡各种政策行动的后果—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道德”。由此可见,古往今来的哲人们对正义的评判是何等的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有一点他们是公认的, 即“正义是所有社会的基础,所有交往的可靠纽带”。

     康德的正义观既不同于柏拉图的道德原则主义,也不同于马基雅维里和摩根索的结果主义。

     康德是一个自然目的论者,坚信人类的历史是“服从某种确定的自然计划的历史”,大自然利用

     人类的自私本性使人类获得理性,而“所有理性的生物一律平等,而不问他们的品级如何;也就

     是说,就其本身就是目的的这一要求而言,他就应该作为这样的一个人而为每一个别人所尊重, 而绝不能作为单纯是达到其目的的手段而被任何别人加以使用。”“人是目的”这一主张号称康

     德的黄金律,它实际上反映了康德对个人基本权利的重视。康德反复告诫政治家:“人的权利是 不可裹读的,无论它可能使统治的权力付出多大牺牲。”世间不存在中间标准,力图设计出诸如

     一种介乎权利与功利之间的实用的、有条件的权利的混合物毫无用处,因为一切政治都必须在权 利面前屈膝。康德的这一观点是对功利主义正义观的迎头猛击,因为功利主义把效用作为衡量

     正义的尺度,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就可以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康德的主张显然是

     参见GeralntWilli~,Political了讥eoryinRetrosPect,Hants,肠glancl:别wardElgarPublishingLtd.,

     1991,ehaPter2.

     对柏拉图正义观的论述,可参见“Plato:Justieeandthe孙leof附一050曲ers,,,inHoward那lliams,了nter- natfonalRelationsinPoliticalTheo勺。

     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第14页。

     PhilWilliaznsetal.己5.,已口ssicRead乞n邵ofInt~t泛onalR巴lati闭s,玫lrnont,晓lif.:W台

     dsworthPublish-ingCo.,1994,P.16.

     康德:“人类历史起源臆测”,《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66页。

     参阅康德:“永久和平论”附录I,《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139页。

     83每一个人的合法利益都应得到保护,绝不能因为是少数人就被当作其他多数人谋取利益的手段。

     既然每个人都是目的,那么正义也就必然是“按照普遍的自由法则,一个人的意志能够与他人的意志相协调的条件的集合”。用西方政治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主张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权 利。因此,正义既是对人的自由权利的保障,也是对人的自由权利的限制,是普遍自由原则支配

     下的相互强制。要实现康德设想的这一目标,只有建立一个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普遍法治的公民

     社会”才有可能。

     但是“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建立“有赖于国家合法的对外关系”。任何一个国家中的正

     义与权利标准都依赖于正义与权利的国际标准。一个公正的社会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的其他部分,

     而不公正的国际关系必然会在国内的政治实践中有所表现。康德认为,目前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如

     自然状态中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每个国家表面上都有无限自由,实际上它们的生存时刻面临

     着考验。不过康德乐观地认为,正如个人之间的恶意迫使他们进人社会状态一样,不管国际秩序

     看起来多么混乱,同样的力量也会迫使国家进人有秩序、有组织的状态。在康德看来,在这一过 程中,道德观念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国家内部,某种外在的强制至少可以维持社会秩 序,而在国际事务中,却缺乏这种强制力,因此,国际和平更有赖于良好的国家体制和良好的公 民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只有公民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公正的国际关系为基础的永久和

     平才可能不是幻想,而是可以实现的。

     实现大同社会是康德的最高愿望,但康德并不主张用武装干涉的方式迫使其他国家进人“普 遍法治的社会”。其理由很简单,“花钱雇人去杀人或是被杀,看来都包含着把人当作另一个人

     (国家)手中的单纯机器或工具来使用,这和我们自己身上的人权是不会很好地结合一致的。,

     就个人幸福而言,个人是他的利益的最好的判断者。一个人不可能知道怎样做对别人最有好处,

     他只知道怎样做对自己最有好处。这个道理对国家也适用。因此,在康德看来,“己不所欲,勿

     施于人”才是最好的国际正义标准。

     三、康德的战争思想

     康德生于1724年,卒于1804年,享年80岁。康德生活的18世纪,欧洲多次爆发大规模战

     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俄瑞北方战争、七年战争(欧洲战场上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法 国大革命和反法联盟战争绵延不断,而且规模一次比一次浩大。普鲁士由于特殊的地理位臵,也

     由于普鲁士当局穷兵默武的政策,使得普鲁士每次都深受战争之害。战争使成千上万的普鲁士人

     流离失所。同时,战争也使当时的德国四分五裂,“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 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国际性战争的频繁爆发促使远在哥尼斯堡

     的康德关心普通百姓的生计,思考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战争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绵延至今而不绝。战争之所以与人类如影随行,是否有其合

     这是康德给正义下的定义。参见康德:“权利论”,《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9

     一40页。

     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n页。

     康德:“永久和平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100页。

     恩格斯:“德国的制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2页。

     理的一面呢?这个问题是康德思考的一个主题。虽然国家是战争行为的主体,虽然“国际无政府 状态”和国家追求“绝对安全”与战争息息相关,但康德并没有从国家层次和国际社会的角度分

     析战争,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和历史哲学的高度指出战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前文分析了康德的人性思想,即康德认为人性既有感性的一面,又有理性的一面。感性和理

     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人的动物本能和逐利倾向使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为

     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占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展开相互之间的竞争,当竞争无法以和平方式进 行下去的时候,战争便爆发了。除了逐利本能以外,康德还认为过度的虚荣感也是导致战争爆发

     的一个重要原因:“战争本身……好像就充塞在人性之中并且甚而被当作是某种高贵的东西,人

     类受了荣誉心的激发,没有自私自利的动机就会去作战;从而战斗勇气(在美洲野人那里以及在

     骑士时代的欧洲人那里)就被断定为具有直接的伟大价值,不仅仅是当战争已经发生时(很合时

     宜地那样),而且还为了要有战争发生。于是往往只为了表现战斗的勇气就引起了战争,因而战

     争本身也就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的价值。” 战争的发生虽然出自人类自私本性的恶性膨胀和过度的荣誉感,但康德对战争的理解并不仅

     限于此,而是把它纳人到他的历史哲学当中,作为其历史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康德生活的时代

     是启蒙的时代,康德本人不仅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而且还是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

     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扬理性的大旗。启蒙哲学家们认为,理性是评价人的行为和社会制度的绝 对标准,“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所以,在启蒙思想家看来,正是因为人被

     赋予了理性,人才获得了一种超出一切动物之上的特权,尽管他没有公牛的角、恶狗的牙和狮子

     的爪。启蒙思想家的历史进步观在康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人类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

     “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既然上帝把理性和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自由赋予人类,“就已

     经是对她所布臵的目标的最明显不过的宣示了”。就是要把人类“从最低的野蛮状态努力上升到

     最高的成熟状态以及思想方式的内在完满性”。这种提升要靠人性中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人 类同时具有的“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看起来是一对不可克服的矛盾,但在康德看来,正是这

     种对抗性“才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着他去克服自己的徽惰倾向”,这“犹如森林里的树

     木,正是由于每一株都要攫取别的树木的空气和阳光,于是就迫使得它们都要超越对方去寻求,

     并获得美丽挺直的姿态那样;反之,那些在自由的状态之中彼此隔离而任意在滋蔓着自己枝叶的 树木,便会生长得残缺、拘楼而又弯曲。”康德还认为,如果人类象他们所畜养的家畜那样温

     驯,就难以为自己的生存创造出比自己的家畜更大的价值,人性之中的全部自然察赋将永远沉睡 而得不到发展。战争是人性中“非社会性”的最高体现,所以大自然为了自己的目的,“要求

     (人类)纷争不和”。

     康德认为,虽然对文明民族来说,战争是最大的灾难,但在全人类的普遍法治社会尚未能完

     全构建成之前,“战争乃是带动文化继续前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康德:“永久和平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123页。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5页。

     参见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9页。

     (1)“在大地上的每一个地方都照顾到人类得以在那上面生活”。这体现了康德的自然目的 论,即“大自然决不做徒劳无功的事,并且决不会浪费自己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通过战争把他们驱逐到各个方向,甚至于是最不堪居住的地方,使他们得以居住。”地

     球是一个球面形,有气候宜人的温暖湿润地区,人类的绝大部分都居住在这样的地区。但这样的地区在地球表面上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要为食物、良好的可耕地和用于耕作的牲畜而战。战

     争最终迫使人们散居到地球的各个地方,就连遥远高寒的北极圈内也有爱斯基摩人居住,康德认 为“把他们赶到这里来的,大概并不是什么别的而只是战争”。

     (3)“通过这同一办法迫使他们进入或多或少的法律关系”。当地球上不再有空余的土地可供

     迁移的时候,人们就要面对如何与相邻民族相处的问题了。同一地域上的人民只有联合起来,才

     能抵抗其他民族的侵袭。也就是说,即便一个民族没有因为内部的不和而建立起法律制度,“战 争也会从外部做到这一点”。除了内部作用以外,战争的功用“从它那机械的进程之中显然可以

     表明,合目的性就是通过人类的不和乃至违反人类的意志而使和谐一致得以呈现的”,即迫使国

     家实现和平相处。

     就这样,康德巧妙地把战争纳入他的历史哲学,一改往昔人们对战争要么是无可奈何地怨天

     尤人,要么是对战争进行深恶痛绝的诅咒,康德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人们“感谢大自然之有的这

     种不合群性”和人类“贪得无厌的占有欲和统治欲”。

     四、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

     康德乐观主义的历史哲学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很显然,人类必须要

     消灭连绵不断的战争状态,否则,“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绝没有建立的可能。为此,康德设想 了多种和平的可能性,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商业和平思想和“永久和平”方案。尽管康德的和

     平思想在“政治的道德家”和现实主义政治学家看起来十分荒谬,但康德却始终坚持认为人类历

     史不会有别的结果。

     人类的战争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其中大部分原因在于人的逐利本能。但商业和贸易

     的发展却使不同民族或不同个人之间的原本径渭分明的利益错综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正是基于这一点,康德认为,大自然通过相互的自利把各个民族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与战争无

     法共处的商业精神,并且它迟早会支配每一个民族。因为在从属于国家权力的一切势力(手段)

     之中,很可能金钱的势力才是最可靠的势力;于是各个国家就看到(确乎并不是正好通过道德的动机)自己迫不得已去促进荣誉的和平,并且当世界受到战争爆发的威胁时要通过调解来防止战 争,就仿佛它们是为此而处于永恒的同盟之中那样。,从这一点来看,康德洞察到了国际政治的 本质,即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恒久不变的利益”。只有利益上协调一致,国家之间 才能相安无事。康德的商业和平思想和在康德《永久和平论》出版之前就广泛流行的亚当〃斯密

     的自由贸易思想,被19世纪自由贸易论的鼓吹者科布登继承下来,成为“贸易和平论”的渊蔽。

     不过“贸易和平论”也受到后人的广泛批评。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汉密尔顿就认为,由于商业是国

     康德:“水久和平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121页。

     同上,第124页。

     同上,第127页。

     谊家财富最有效和最丰富的来源,因此成为政治上的关注对象,从而造成了人们对于财富的爱好同

     对权力和荣誉的爱好一样凌驾于一切之上,商业精神也在许多情况下对权力和荣誉的爱好造成新 的刺激,因此商业不仅不能造就和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战争,古代的雅典与迎太基两个商业国 家的战争及近代的意大利各商业共和国之间的战争都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在当代西方国际关

     系理论界,现实主义学派和自由主义学派也对商业能否导致和平长期争执不下。现实主义认为商

     业只能使国家相对获益,从而导致各国力量对比的失衡;而自由主义则认为国家可以从商业中获

     取绝对利益,有助于国民福利的改善,商业因此也是维持和平的重要力量。

     除了商业造就和平的论点之外,康德还提出了一套赫赫有名的“永久和平”方案,即当前西 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广泛谈论的所谓“民主和平论”。康德坚信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秩序有着不可 分割的联系。在专制主义体制下,根本没有所谓的国家利益,有的只是打着国家利益旗号的统 治者的个人利益或王朝利益,因此,打与不打、何时开打这类严肃问题只凭统治者对自己利弊得 失的计算来决定,全然不管百姓的死活。此外,还由于“领袖并不是国家的同胞而是国家的所有 者,他的筵席、狩猎、离宫别馆、宫廷饮宴以及诸如此类是一点也不会由于战争而受到损失的。

     因此他就可以象是一项游宴那样由于微不足道的原因而做出战争的决定,并且可以漫不经心地把 为了冠冕堂皇起见而对战争进行辩护的工作交给随时都在为此作准备的外交使团去办理”。统治

     者的利己主义和个人好恶决定了专制国家发动战争“是全世界最不假思索的事情”。但实行共和

     主义的国家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如果(正如在这种体制下它不可能是别样的)为了决定是否

     应该进行战争而需要由国家公民表示同意,那么最自然的事就莫过于他们必须对自己本身做出有

     关战争的全部艰难困苦的决定,?其中有:自己得做战,得从自己的财富里面付出战费,得悲惨

     不堪地改善战争所遗留下来的荒芜;最后除了战祸充斥而外还得自己负担起就连和平也会忧烦

     的、(由于新战争)不断临近而永远偿不清的国债重担」,他们必须非常深思熟虑地去开始一场如 此之糟糕的游戏。,康德所指的共和制,实际上指的就是民主制,即实行“行政权力(政府)与

     立法权力相分离的国家原则”的体制。在康德所指的共和体制下,公民本人或者由其代表通过

     立法机构制定法律,法律也就体现了公民本人的意志,行政机构还必须对立法机构负责,以法律

     治理国家。法治和国家权力分立制衡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所以说康德津津乐道的共和制 的实质是西方的代议民主制,而他在“永久和平论”一文中痛斥的“民主政体”则是指卢梭建

     构的和法国大革命实践的“直接民主”。由于在代议民主体制下,公民可以控制和监督行政机构

     的活动。因此,任何一个拥有理性的公民,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决不会轻易地走向战场。所

     以,正是基于上述的理由,康德对共和制度(实质上的代议民主制)情有独钟,把它视作“永久

     和平”的砒柱。

     康德为国际政治开出的“永久和平”药方是否真有如此神奇的疗效历来见仁见智。赞成者有

     之,如曾任美国总统之职的威尔逊就是民主和平的忠实信徒,他有一个著名命题:“更民主的世

     ①参见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等人著:《联邦党人文集》第六篇,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参见“Kant:theIdeaofPerpetualPeaee,,,inHowardWilliams,Int~tionalRe勿tionsinPolitical了he。勺.康德:“永久和平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107页。

     同上,第107页。

     同上,第108页。

     美国研究民主理论的著名学者罗伯特〃达尔认为民主和共和反映的是希腊语和拉丁语不同的词源,指的都是民选政体类型。参见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9一20页。

     87界会更安全”。反对者也不乏其人,如新现实主义大师沃尔兹就批评“民主和平论”不能说明现

     实中多种多样的复杂情况,如战后以来的国际和平局面,很大程度上与核武器的发明与威慑不能

     分开。而武器—不论什么质量—是没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属性的。但是,不管人们赞成与否,康德对和平问题进行的深邃的哲学思考都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国际 政治的发展确立了一个方向。

     国际政治科学是公认的经验的科学,但康德关于人性、国际正义、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却是从

     先验出发,这既是其国际政治思想的缺点,也是其国际政治思想的优点所在。缺点在于,由于没

     有经验作为基础,难免带有“臆测”的成分;而优点则在于避免了被不断变化的经验的反复修正

     甚至歪曲,更重要的是,先验的逻辑出发点使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更具人文色彩。在冷战结束后

     以及全球化潮流迅速推进的国际情境下,国际政治理论学界更有必要进一步反思和发掘康德的国

     际政治思想。

      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辩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当然,理解黑格尔可能不是我这点阅读体验能够做到的,下面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我所理解的黑格尔政治思想的要义。

     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

     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辩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当然,理解黑格尔可能不是我这点阅读体验能够做到的,下面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我所理解的黑格尔政治思想的要义。

     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

     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辩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当然,理解黑格尔可能不是我这点阅读体验能够做到的,下面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我所理解的黑格尔政治思想的要义。

     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您的在线图书馆

     1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