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时间:2020-10-09 08:24: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抓住“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开平”这个核心,描绘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全面把握规划实施情况,客观评价规划实施成效,进一步明晰“十二五”中后期发展思路,有利于推进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也为谋划编制“十三五”规划打下工作基础。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执行效果评价

     《纲要》实施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开平”的工作核心,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按照规划确立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任务措施,规划实施执行情况良好。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32项主要发展指标中,大部分指标达到了预期进度要求。其中:24项预期性指标中,预计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常住人口、等6项指标难以完成,其余18项已提前完成目标或预期可顺利完成。8项约束性指标中,除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1项指标难以完成外,其余7项已提前完成目标或预期可顺利完成(详见附件一)。

     总体上看,各项指标中期完成情况良好。预计规划期末大部分指标能实现《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十二五”前半期,我市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的关系、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发展质量稳步提高,资源环境持续改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民生质量有效提升,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

     1、“四圈”发展取得突破

     都市生活圈日趋成熟。按照功能区规划交通引导的理念,积极推动“三高一铁”(江罗高速、中开高速、鹤开高速、深茂铁路)开平段以及环城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两年来,全市交通重点建设项目18项,累计完成投资2.84亿元,相继完成潭江大桥重建、祥龙桥改建和义祠路、东兴大道等城区道路改造,城区交通状况大为改善。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成功引进东汇城、中业新城、中环广场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大商业格局基本形成。规划建设了碧桂园、海伦堡、领美等一批中高档住宅小区,城市整体格局有了进一步提升。

     产业发展圈不断拓展。按照“以点为主、点轴结合、轴向扩展、辐射带动”的工业发展框架,充分发挥翠山湖产业园的核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水口、月山、沙塘、苍城四个镇级工业集中区,促进产业带扩展延伸。健全工业集中区用地准入监管和激励性扶持机制,提升工业集中区功能配套,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镇级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2011年至今,已有25个项目通过准入评审,总投资约15.4亿元。2012年,全市镇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9.7亿元,增长16.5%。基本形成“翠山湖新区为核心——沿路产业带为轴线——四大工业镇为组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历史文化圈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品牌效应,以“碉楼、古镇、休闲”为主题,深度挖掘碉楼文化底蕴。建成碉楼与村落文化展示区并投入使用,赤坎古镇综合开发、影视基地打造、大沙镇生态游等工作持续推进。成功举办了“跟着子弹飞,万人游碉楼”、“走近百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赤坎古镇乡土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影响力显著提高。开平碉楼荣获“中国广东旅游总评榜十大最受欢迎景区”,自力村入选“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注重侨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筹集碉楼保护资金,举办了广东省开平碉楼认养大会。加强与高校合作,开展侨乡文化研究,不断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生态农业圈创新发展。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突出。麦维尔绿色有机设施示范园创建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农业科技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园、健之源绿色循环农业园、优质生猪健康养殖核心示范园等4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并获专项资金扶持。生态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大沙天露山优质茶示范基地、岭南农耕文化体验度假休闲示范园等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形态成为我市生态农业一大亮点。

      2、现代产业加速发展

     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化纤纺织、水暖卫浴、食品工业等三大优势产业优化升级。行业标杆企业广东泰宝聚合物聚酯切片增容改造以及联新高性能纤维项目建成投产,为实施“大化纤”产业格局奠定基础。水暖卫浴产业做强做大,水暖卫浴产业集群示范区全国排名由62名跃升至37名,产业优势凸显。亨氏、嘉士利、健之源等企业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积极研发特色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食品行业在结构调整升级中壮大发展。2012年,纺织服装、水暖卫浴、食品三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1.6%。建筑之乡雄风重振工作成效显著,2011和2012年共实现建安产值173.5亿元。建筑业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金辉华、耀南等行业龙头企业向特级资质企业发展,耀南公司承建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工程荣获我省首个境外工程鲁班奖。

      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联新高纤维、翠山湖光伏项目等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发展。扶持海鸿变压器、科仕特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品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产品、高科技电子元器件等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5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以上4家。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2012年医药产业规模以上生产总值增长10.36%。罗赛洛明胶有限公司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明胶生产基地,彼迪药业、罗赛洛明胶、龙心医疗器械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彼迪”、“龙心”两个品牌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开平牵牛生化制药有限公司的核苷酸类生化药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优势。

      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翠山湖物流园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广东水暖卫浴国际采购中心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创新“卫展会”和“牛仔服装节”会展模式,打造专业展示平台,会展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旅游业持续畅旺,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持续增加,2011年和2012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35.96和476.3万人次,比2010年分别增长17.4%和28.3%;旅游总收入实现26.88亿元和32.96亿元,分别增长32%和61.8%。现代服务业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和2012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35.55%和38.44%。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推广应用马冈鹅、三黄鸡养殖技术发展禽业养殖,2012年家禽出栏量达4295.13万只。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种植,全市四大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新增花卉场14个2500亩。农业招商成效显著,全市农业企业新上项目11项,增资扩产项目13项,农业企业投(扩)资达5.41亿元。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省级3家,江门市级16家。农业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6家。农业品牌创建有新飞跃,共有38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我市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1.1%提高到2012年的1.36%。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新增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家省民营科技企业。创建纺织、水暖、调味品三大技术创新中心。健全“政产学研”机制,组建吉星卫浴、欧标卫浴、罗赛洛明胶等3家市本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新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加大专利申请工作力度,2011年和2012年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72和443件,均超额完成省和江门下达50件的目标任务。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和“广东省科普示范市”。

      3、发展平台竞争力不断增强

     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二五”前半期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12.5亿元。开平大道、叠翠大道、翠山湖大道和西湖二路已建成通车,西区道路工程、南区道路工程路面主干道已完成,形成区内“两纵三横”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首期通信、供电、供水工程、员工村一期二期、生活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派出所已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及主干管网主体工程已试运行。加强生产性和创新性服务配套,兴建现代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三大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园区”、“无线园区”,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有效提升。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大重点产业转移园区”。

      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围绕园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创新招商引资模式,至2012年底止,园区已签约项目共104个,投资总额达201亿元。创新推进“园中园”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了国汇工业园、浙商工业园、顺德工业园,其中国汇工业园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小企业创业基地”。联新(开平)高性能纤维、海鸿变压器、鹏大五金、美逸卫浴、奇迪科卫浴等11家企业已投(试)产,普利司通、炜联长城、科仕特精密机械、高美空调等33个项目正加快建设。

      4、内外源经济稳步发展

     内需拉动作用增强。落实商业网点规划和实施,完善镇村商业经营网点104个,新建农副产品销售终端网络8家、镇级综合为农服务中心7家、村级消费综合服务社13家、农产品交易批发配送市场2个以及大润水产品批发、三江、燕山、良园等多个专业市场。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2亿元,比2010年增长23%。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11年和2012年,列入市本级重点项目147项,累计完成投资64.8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1.5%和20.6%。

      外源型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引导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的品种结构,推动加工贸易由单一加工制造功能向研发品牌营销领域延伸,提高外贸产品技术含量和效益,实现数量型出口向质量效益型出口转变。2011和201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稳步增长,分别增长23.3%和3.5%。利用外资质量持续提高,成功引进普利司通、华润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泰国银都拉玛、中业房地产等大项目落户我市。

     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出台《关于推动开平市企业改制上市的实施意见》,积极扶持海鸿、华艺、嘉士利、松本等优质企业改制上市。深入开展暖企服务活动,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法”的帮扶措施,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暖企助企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指导。积极推广使用“政企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政企通服务覆盖全市中小企业。

      5、宜居名城建设取得实效

     城乡规划建设不断加强。完成《开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编制和梁金山南侧地段、开平大道侧A、B两地块等市区重要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做好沿江景观、市区供水和排水、城市绿道、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区户外广告设置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镇级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完成龙胜、马冈、赤坎等镇的总体规划编制;2011年和2012年共完成45个村委会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

     宜居环境持续改善。积极实施人民公园、良园路、开阳高速开平段生态景观林等绿化工程,建成城市绿道24.5公里,城区绿地面积不断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1%。完成幕桥东路、冲澄桥至花桥荣记长堤和幕桥西路长堤改造,实施东兴大道、祥龙中路、台新桥等路灯改造工程,主要道路亮灯率达99%以上。大力推进“三旧”改造,投入资金56.1亿元,启动改造项目56个。完成“宜居城镇”、“宜居村庄”试点工作,水口、苍城、赤坎评选为江门市级宜居城镇,马降龙、靑湖塘村委会被评为省级宜居村庄;东兴、祥龙村委居委被评为省级宜居社区。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推进通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工程,建成自然村水泥道路171.2公里,惠及全市199条自然村。投入140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9.5万群众的安全用水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全面铺开,建成水口、苍城、赤坎、马冈、蚬冈等5个镇的垃圾压缩站。2011和2012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3亿元,完成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赤水镇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镇海灌区改造、重点山塘除险加固工程顺利推进。大力开展扶贫“双到”工作,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扶持落后地区和贫困户的发展。深入开展示范村和名村创建工作,创建示范村36条,名村13条。

     绿色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优先保障饮用水源安全,重点落实大沙河水库、镇海水库禽畜养殖场的关闭或搬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迳头污水处理系统管网二期工程祥龙环岛线项目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逐步完善水口、赤坎、苍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加快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建设,建成梁金山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6、文化名市建设取得新成绩

     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完善。谭逢敬艺术院、图书馆、文化馆、人民公园露天小剧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平支中心等项目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建成达标文化室163间、农家书屋293家。15个镇(街)文化站入级率达100%,其中特级站2个,一级站1个。开展送戏下乡、进社区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130多场,书画艺术展览30多场,送图书下乡、进军营、进企业累计10多万册次。每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712场,覆盖全市行政村,全面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

      侨乡文化事业持续繁荣。丰富“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摄影之乡”内涵,打造一批独具侨乡特色的文艺精品。成功申办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全市共有150多件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奖励,原创歌曲《闯金山》荣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400多件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类刊物上发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广合腐乳酿造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推选出10名文化行业中青年人才。

      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力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顺利通过上级考核。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市共开办“道德讲堂”2000多场。开展“身边好人”、“党员模范岗”、“文明家庭”、“文明商户”等活动评选,提升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涌现出开平“托举哥”等一批好人好事。义工活动深入开展,建成市义工服务中心,完成第二批社区义工服务站建设,引导全社会营造文明的社会风气。

      7、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展“春风行动”和“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鼓励往家庭服务行业方向实现灵活就业。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实施“一对一”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和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初步形成涵盖不同创业主体的多层级创业载体。2011年以来,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93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12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92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的目标范围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截至2013年6月底止,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07157人,参保率达96.03%,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医保享受各级财政补贴从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提高住院统筹待遇标准、普通门诊统筹待遇标准和特定病种门诊补助标准。加快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新建经适房25套、廉租房199套、公租房1616套,解决447户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325元,年均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508元,年均增长12.2%,两项指标均超过“十二五”年均增长12%的目标。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从2010年的每月810元调整为1130元,增幅达40%,年均增幅10%以上。推进中小学教师工作待遇“两相当”工作,教师待遇水平明显提高。

      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目前,全市共有独立初中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56所,提前完成《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形成独立初中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55所的义务教育新格局”的目标。建立和完善扶困助学体系,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完整的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共发放各类助学金1940多万元和生活费补助100多万元。优化和整合中职学校的职教资源,吴汉良理工学校和市机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获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暨广东省示范性中职学校。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全市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现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门诊急诊次均费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次均费用均明显下降。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建立起公益性管理体制、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励性分配机制、长效补偿机制等运行新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投入建设,完成市急救中心迁建和马冈、塘口等镇级卫生院改建工程,东华老年病康复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使用。全面落实各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履盖。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实现重大突破,我市运动员刘辅梁在第14届残奥会上勇夺2金1银。抓好计生工作,全力创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1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1‰,自然增长率为3.5‰,均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以内。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制定了《开平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开平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推进,征兵工作连续31年保持全优。市志工作有新突破,编制出版我市第一部综合性年鉴。档案、对台、民族、宗教、外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8、科学发展新优势取得突破

     行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推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我市423个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开平市人民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第一批)》,涉及调整事项共200项,其中取消89项,下放94项,转移17项。加快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功能,网上办事大厅和特大镇(街)网上办事分厅正式启用。事权下放工作扎实推进,水口、苍城两个试点镇正式运作。

     经济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认真落实上级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三促一帮”、鼓励外商投资、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扶持水暖卫浴产业做大做强等一系列措施。

     继续深化公有企业改制,完成新华书店等8家企业改制重组工作。加大财政体制改革力度,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扩大市直预算单位公务卡的试点范围,稳步推进财政投资评审、绩效评价等改革。国有资产营运水平不断提高,两年来,市直五大集团公司(含参股企业)和金新叶公司共实现税利10.5亿元。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新成果。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党员群众议事日活动,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拟订《2013年开平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支持有条件的村开展政经分离试点村工作,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党代表工作室,创新成立“党员服务中心”。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新增社会团体12个,民办非事业单位2个。

     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我市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154项,总投资888.79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708.65亿元。共涉及交通、能源、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农业水利、环保、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十大类。至2013年6月止,累计完成投资135.45亿元,占“十二五”计划投资的19.11%。其中: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的有34项,占项目总数的22.08%;已动工建设的有50项,占项目总数的32.47%。未动工建设项目23项,占项目总数的14.94%;“十二五”期间不能实施或已取消项目47个,占项目总数的30.52%(详见附件二、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前半期,我市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纲要目标和新的发展环境,在实施《纲要》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部分主要指标难以完成预期目标

     24项预期性指标中,预计有6项指标按正常发展速度难以完成规划目标。其中“十二五”前两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5%,远低于年均增长15%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8%,远低于年均增长14%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3%,远低于年均增长16%的目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012年为38.44%,预计2013年为39.55%,远低于42%的目标;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012年为1.36%,预计2013年为1.45%,远低于2%的目标。

      (二)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但总体上步伐仍相对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替代作用不明显;自主创新不够,自主品牌不强;传统产业面临高能耗、低产出、低附加值等问题依然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依然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艰巨。

     (三)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我市节能减排指标今后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目前产业结构内部的节能减排挖掘潜力有限,为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传统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集中在中小企业,量多、面广、规模小,实施节能减排措施难度大、监管难。这些问题都对我市节能减排工作造成较大压力。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近年我市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但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心城区辐射能力不强,大部分镇二、三产业支撑能力和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仍不够快。

      (五)?重点项目执行情况不理想

     “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中,未如期实施的项目达70项,占项目总数的45.46%;“十二五”期间投资额达396.6亿元,占项目投资总额56%。投资后劲不足,将制约我市“十二五”中后期的发展。

     “十二五”中后期工作建议

     调整完善“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议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执行情况不理想,存在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由于规划期比较长,对于在论证初期就列入规划、条件不成熟,或因政策等客观因素影响,预计无法实施的项目(共47项,总投资383.2亿元),建议作出调整(详见附件四)。

     2011至2013年我市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其中大部分项目没有列入“十二五”重点项目规划。为了真实反映我市“十二五”前半期重点项目投资建设情况,建议将2011-2013年间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以及2014-2015年计划实施的重点项目(共108项,总投资198.5亿元),调整列入“十二五”重点项目(详见附件五)。

     (二)主要工作任务建议

      虽然“十二五”规划前期实施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几大主要经济指标预计难以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但只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力争取,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经济结构调整、“三农”发展、城乡建设、民生实事和社会各项事业,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我市仍然具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条件。我们认为要切实完成规划目标,“十二五”中后期应努力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堤围、灌溉设施及渠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省民生水利“五大工程”项目建设力度,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推进18个现代农业重点园区建设,不断提升重点园区的示范带动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水平。引导发展名优花卉、经济林果等都市型、休闲观赏性新兴农业,培育农业经济新增长点。积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巩固“马冈鹅”、“三黄鸡”等知名品牌效应,鼓励企业申报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做响特色农业品牌。

     着力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深入实施市域功能区规划,突出抓好“一核两轴三廊四区”建设,加快构建“沿路产业带——主体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专业镇”,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配套、产业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促进水暖卫浴、化纤纺织、食品三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继续推进“建筑之乡”重振雄风工作,引导建筑企业优化资质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力促建筑业发展取得更大突破。制定扶持政策,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和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加强资本营运,通过引进战略投资、产权置换、上市融资等途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着力推动嘉士利、海鸿、松本板业等公司加快上市,依托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调整优化外贸出口结构,促进外贸出口持续增长。

     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整合全市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以及赤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设施、开平碉楼小镇温泉度假区、天露山生态游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生态游、绿道休闲游和农业观光游。借力以开平碉楼和赤坎古镇为主外景地的影视作品,多渠道拓展旅游宣传。加大旅游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型旅游集团和鼓励民间资金有序开发我市旅游项目。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积极推进东汇城、裕邦新外滩、碧桂园凤凰酒店、中环广场、中业新城等大型商住项目建设,力促形成新的商业区域。继续壮大发展交通运输、房地产、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物流会展、金融、信息、科技、文化等新兴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着力提升翠山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功能,加快推动广东水暖卫浴国际采购中心建设。大力培育消费需求,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鼓励养老、教育、医疗和健康等服务消费。加快完善信贷政策,支持发展信用消费。

      2、加快完善发展载体,促进项目建设

      全力建设翠山湖新区。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方向,全力推进翠山湖新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电力设施、公共交通、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商业服务、教育卫生、生活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品位和发展质量。继续推进“园中园”发展模式,做好顺德、浙江等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积极做好扩园申报和征地工作,抓好土地的储备和整合,努力保障园区的后续发展。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普利司通、科仕特、炜联长城、百富林实业等项目建设,抓紧落实意向项目和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推动已落地项目加快建设、已动工项目实现投产。

     大力促进镇级工业集中区发展。结合翠山湖新区开发,加快推进月山、水口、苍城、沙塘等四个镇级工业集中区的功能配套建设。健全用地准入监管和激励扶持机制,加强区内基础配套设施和信息、物流、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集中区的服务能力。积极盘活闲置厂房、土地,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五金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提升专业镇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镇经济加速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机制,明确招商重点领域,积极营造良好招商环境,多渠道引进大型外商投资企业,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招商方式。突出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中介招商,重点招引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有利于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的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3、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做好深茂铁路、江罗高速、中开高速、鹤开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平段规划建设。继续推进环城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台蚬线、黑湾线、义二线、大圣线等路基路面改建工程。加快市区排水、沿江景观、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继续加大“三旧”改造力度,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型商住项目,打造一批城市建设精品。

     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加快实现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幸福村居建设,继续抓好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强化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居住功能和城乡衔接功能,重点抓好以“五改”、“三清”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化服务行业向农村延伸,着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休闲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生活方式城镇化。

     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落实潭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抓好城市道路的绿化升级,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加快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加快污水管网、无害化垃圾处理场以及镇级污水处理厂、垃圾压缩站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收集效率。积极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和农村、商贸业等领域节能和实施机动车减排、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农业源减排等措施,努力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目标任务。

     4、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

     积极扩大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构建创业政策支撑体系、融资体系、孵化体系、培训体系等,扶持一批勇于创业的劳动者、支持一批善于创业的中小企业、壮大一批成功创业的规模企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严格执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继续抓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医保等工作,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会养老,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逐步构建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财政支出,进一步完善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的救助制度,提升帮困救助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孤儿保障工作,不断完善残疾人保障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社会发展。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创新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重点落实好资金保障、土地供应和政策配套,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改善居民出行条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切实解决好日益突出的停车难问题。抓好安全生产和消防、交通安全工作,深入创建平安开平。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解决突出信访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5、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激发前进活力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全面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着力规范和优化跨部门审批事项业务流程。加快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功能,拓展网上受理、并联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加大简政强镇事权力度,推进特大镇、中心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优化公共事业资源配置,继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继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创新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加快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等工作,逐步完善“三农”服务体系,构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继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大“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力度,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培育社会组织,采取分类扶持和规范管理等方式,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继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逐步在居家养老、福利慈善等领域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不断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