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成本粘性_成本粘性研究现状述评及未来展望

    时间:2018-12-23 12:40: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在阅读了成本粘性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外成本粘性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并概述了研究现状。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得到我国关于成本粘性的文献,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系统分析和评估了我国成本粘性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目前成本粘性研究存在的不足,结合国外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设想。
      关键词:成本粘性 费用粘性 评估 综述
      
      传统管理会计中的传统成本性态理论假设成本与业务量是一种线性关系,即在业务量的增加额与减少额相等时,其对应的成本增加额也与减少额相等。而学者们在对成本行为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业务量等额减少时成本的减少量,成本表现出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成本粘性。
      一、国外成本粘性研究历史梳理及其研究现状概述
      (一)早期研究 Banker等(1993)在对美国航空业的研究中发现,其费用增减并不与收入同比例变动且与销售收入的变动方向有关。Noreen和Soderstrom(1997)在研究一组医院的样本后,发现管理费用对成本动因进行回归时出现粘性,提出费用与业务量可能不是一种线性和对称变化关系,但没有找到这种粘性的证据。可以看出,此阶段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单一行业的小样本数据,仅仅是在不同行业研究中发现了存在成本粘性的可能,还没有找到相关证据来证明其确实存在,成本粘性这一概念也没有被提出来。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对于成本粘性的提出以及对成本粘性的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
      (二)成本粘性的演变历程(1)费用粘性的提出。Anderson 等(2001)对美国上市公司“商品销售费用”进行研究后,认为企业存在费用粘性。2003年Mark C.Anderson,Rajiv D.Banker和Suryan.Janakiraman(以下简称ABJ(2003))又从芝加哥大学证券价格研究中心开发的Compustat数据库中选取了1979年至1998年在美国上市的7629家公司的年度数据,得到64663个观测样本,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SG&A costs)的分析,发现销售收入每增加1%,费用增加0.55%;销售收入每减少1%,费用减少0.35%,从而证明了美国上市公司费用的确具有不对称性,即当时所称的“费用粘性”。(2)成本粘性概念的正式提出。Chandra Subramaniam和Marcia L.Weidenmier在ABJ(2003)的研究基础上将销售成本加入到销售、管理费用中,并将其称之为总成本,从Compustat数据库中选取1979年至2000年在美国上市的9592家公司,最终得到82118个观测样本,在对全样本进行检验时,发现管理费用、销售成本以及总成本都呈现出粘性特征。其中,企业销售收入每增加1%,总费用增加0.93%;而当销售收入每减少1%,总费用仅减少0.85%。Calleja等(2006)也证明了总成本存在粘性。以上研究将研究对象由费用扩充至总成本,研究结果证明总成本同样存在粘性,从而奠定了成本粘性这一概念提出的基础。
      (三)成本粘性的进一步研究 国外学者在证明了成本粘性这一现象确实存在后,开始对成本粘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发现成本粘性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成本粘性的产生原因。(1)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研究。Calleja等(2006)通过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公司的样本数据证实了成本粘性的存在,业务量上升1%时,美、英、德、法四国公司的成本分别增加0.953%、0.995%、0.992%、0.997%;业务量下降1%时,成本分别只减少0.902%、0.976%、0.906%、0.907%。由此可比较四个国家公司的成本粘性差异,即德国和法国公司的“粘性” 要强于美国和英国的公司。认为这是由于德法两国公司在“砍掉”资源(如解雇员工)方面的难度要大于美英两国,从而影响成本粘性,使粘性增大。进一步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公司治理模式和法律制度环境的不同造成的。Rajiv D.Banker等(2006)将不同国家和劳动力密集度这两个因素相结合,以19个OECD国家12666家公司1996年至2005年的数据为大样本,研究国家间劳动力市场特征的不同对公司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力证明了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对公司成本粘性有重大影响。这些劳动力市场特征包括:劳动合同的集体谈判能力、失业福利水平、就业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成本粘性的程度也会因行业而异。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的研究显示,制造业粘性最大,商业的粘性最低,金融业和服务业的粘性居中。这是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有的由产品、市场以及宏观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成本结构。因此,有些行业在削减成本的时候更迅速、更容易。这与Anderson等(2003)关于资产密集度影响成本粘性的结论相一致。销售量变化的大小也会影响成本粘性。对这一因素的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结论。Calleja等(2006)发现收入有小幅度变化时,成本显示出粘性;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则发现当销售量变化大于等于10%时成本才表现出粘性。前者可被解释为小幅度的变化向经理传递了保留成本超过调整成本的信号;而后者则认为:小幅度销售量的变化可利用现有资源来应对,然而销售量的大幅变化则使经理考虑是否调整资源、从而导致粘性。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同时还发现只有当销售收入的改变量超过10%时成本才表现出粘性特征,这是因为当销售收入的增加量超过10%时,管理者必须改变企业的约束性资源来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如果销售收入的减少量超过10%,管理者可能不愿意或是不能减少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产生了成本的粘性。然而,当销售收入的变化量小于10%时,成本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粘性特征,还应当接受成本与业务量是线性变化的这一假设。Calleja等(2006)在比较美、英、德、法四国之间成本粘性的差异时主要考虑了资本密集度、劳动力密集度、负债比率、营运资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五个方面,结果发现只有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力密集度对成本的粘性程度具有增强作用,并没有证据表明其余三个因素会影响成本的粘性水平。Anderson(2003)等也从销售收入连续下降、宏观经济增长、资产密集度和员工密集度四个方面分别检验了对粘性程度的影响;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也分别从固定资产密集度、员工密集度、销售收入连续下降、存货密集度和利率水平五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对粘性程度的不同影响。(2)成本粘性动因研究。 Anderson等(2003)提到经理关于保留未被利用的资源的决定有可能也是出于其自身的考虑并最终成为一种代理成本。Williamson(1965)在提到“个人帝国”的建立时指出:一些费用对经理有积极的价值,这些费用不仅对生产力产生贡献,另一方面,它们影响着经理以何种方式提高其个人目标和总体目标。根据这一逻辑,经理可通过日复一日的关于资源调整的决定来建立其“个人帝国”,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成本粘性。经理可能有意延缓或者放弃减少约束性资源的决定,以此来间接获取个人利益,尽管减少这些资源对企业是有利的。Homburg和Nasev(2008)与Chen等(2008)研究了代理成本引起的成本粘性的可能性。Homburg和Nasev(2008)将成本粘性分为好的(由避免调整成本引起的粘性)和不好的(经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引起的粘性)。Chen等(2008)测试成本粘性是否与经理个人帝国的建立有关,研究发现一些公司治理要素(如董事会规模、董事独立性、董事长总经理两权分离等)会减少成本粘性。认为经理想建立个人帝国这一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本粘性。通过以上的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已经进入到对成本粘性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从早期发现粘性存在的现象开始,到逐步证实粘性的存在,并将粘性的对象范围从费用扩展至成本;从证实成本粘性这一现象确实存在,到挖掘影响成本粘性的因素及成本粘性产生的原因;从单一研究某一因素或研究某国公司,到多因素结合研究或跨国家多国家研究。尽管现有研究较多,但可以看出,成本粘性这个领域仍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如成本粘性动因这一论题;现阶段研究停留在解释和证明单个因素或某几个因素共同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此外,笔者认为,成本粘性还可以继续同其他领域结合起来研究,如盈余管理、高管薪酬等方面,以进一步扩展各领域的研究理论。
      二、我国成本粘性研究现状述评
      (一)我国成本粘性研究现状概述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先后以 “主题/题名/关键词 /摘要”为检索项,以 “成本粘性”和“费用粘性”等为检索词(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不区分费用和成本),进行了“模糊匹配”检索,以期最全面地检索到所有相关论文、避免论文的漏选。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剔除了《油墨的粘度和粘性与印刷适性和成本的关系》这一实质与管理会计不相关的论文,最后共获得18篇期刊论文(包括一篇学报论文)和3篇硕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发表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得知,我国对成本粘性的研究始于2004年孙铮和刘浩发表于《经济研究》上的《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一文,紧接着的2005年至2007年 3年里我国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从2008年起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开始增多。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相比于国外的数量太少,其研究热度的走势可以反映出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学术研究领域受到重视程度的提升。其次,从文章发表的期刊等级来看,目前为止我国对成本粘性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国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二)我国成本粘性研究演变过程我国成本粘性研究演变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研究方法的演变。从前文对国外成本粘性研究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基本上都采用实证研究这一方法来研究成本粘性。笔者认为,这与成本粘性的本质有必然关系,因为成本粘性这一现象本身就是通过销售量增减量相同时成本增减量不同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增减量”正是由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而前文提到的国外现有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有一部分正是由于缺少关于成本粘性的规范研究造成的。毛洪涛、吉利(2005)在阐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价值时认为,实证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发现偏离公认价值和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现实,而实际做得对与不对的判断,或公认价值的调整,或理论的完善,则依赖于规范研究的全面归纳和系统演绎。实证研究揭示问题,接下来就应具体分析这些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之道,这需要规范研究对理论的完善和突破。 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本粘性确实是在国外学者对费用或成本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的,这种成本的粘性现象与之前成本管理中的传统成本性态理论――成本与业务量是一种线性关系不相符合,这就开启了成本粘性这一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始终热衷于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成本粘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缺乏规范研究也使他们的研究结果不完善、不系统。相比于国外研究方法的单一倾向性,我国学者在研究成本粘性时既有规范研究又有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上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和有用性。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学者研究成本粘性这一论题,基本上遵循了研究方法的运用准则,即首先于2004年(孙铮、刘浩,2004)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粘性”,2005年即有学者(边喜春,2005)运用规范研究探讨费用“粘性”的成因及控制对策,2006年至今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数量保持等量增长,2009年规范研究占当年研究的比例甚至高达62.5%,将我国成本粘性的研究文献(期刊论文)按研究方法分类统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数量竟各占50%。这一现象显示了我国学者在研究成本粘性时,充分运用了两种研究方法,共同促进成本粘性的更深入、更有意义的研究。
      (2)研究思想的演变。 第一,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研究。这一思想路线主要是证实我国公司的费用或成本存在粘性这一现象,9篇实证论文均证明了粘性的存在。如孙铮、刘浩(2004)通过对1995年12月前上市的292家公司从1994年至2001年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销售收入增长1%,费用增长0.5597%;销售收入减少1%,费用只降低0.0578%,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粘性”;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通过对我国927家A股上市公司的2001年至2005年的数据测试发现营业收入增加1%时,营业成本增加1.0375%;营业收入减少1%时,营业成本减少0.9093%,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成本粘性。第二,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研究。 这一思想路线是研究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成本粘性的水平。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可归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以我国上市公司这个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孙铮、刘浩(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宏观经济增长和资本密集型两个因素对费用“粘性”的增强效果不显著。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发现时间范围、业务量的变化幅度、各个行业和公司属性以及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密集度对成本粘性水平有影响。刘彦文、王玉刚(2009)得出宏观经济增长、资本密集程度和历史费用三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费用粘性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且对费用粘性效果的贡献随着时期的延长越明显。二是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成本粘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视角:行业视角,刘武(2006)以1998年至200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我国企业费用粘性行为是否存在行业差异,结果发现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存在较强的费用粘性行为,而房地产业等行业的费用粘性相对较弱或不存在。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了各个行业的粘性水平不同,建筑业、农林牧渔业、采掘业、信息技术业、制造业、房地产业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成本粘性水平。刘彦文、王玉刚(2009)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时发现除家电行业费用粘性随着时期的延长而显著减弱和石油化工行业不明显外,我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随着检验期的延长而增强。谢利人、王元建(2009)借鉴ABJ(2003)的方法,对保险公司的成本特征进行分析后得出保险公司成本费用不存在粘性;李霞、韩彦峰(2009)则专门分析了冶金行业成本粘性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地域视角,陈灿平(2008)基于地区经济生态差异视角,探讨经济生态地区差异是否影响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研究发现东部企业费用粘性行为最弱,中部次之,而西部最强。马景涛(2008)基于两岸股市的经验证据,分别从观察期长短、宏观经济景气、企业规模大小等方面,探讨两岸上市公司销管费用的粘性是否也会有差异。某个事件为研究切入点。曹晓雪、于长春、周泽将(2009)以2001年至2006年上市中央企业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出台前后我国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情况。第三,与其他学科或研究领域相结合的研究。这一思想路线即是将成本粘性与其他研究领域相结合,从而扩展、完善成本粘性的研究理论。目前基于这一思想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孙铮、刘浩(2004)在总结了大量文献后,结合经济学的理论,从契约论、效率论和机会主义论三方面阐释了费用粘性的成因。马景涛(2008)采用ABJ (2003)的分析模式,结合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销管费用是否具有粘性,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代理问题会减少,从而降低公司的费用粘性。 第四,成本粘性的成因和特征研究。这一思路主要存在于对成本粘性的规范研究中。边喜春(2005)所提出的费用粘性成因和侯晓金(2009)论述的成本费用粘性的成因与孙铮、刘浩(200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契约观、效率观和机会主义观。朱乃平、刘志梧(2009)认为产生成本粘性的根本原因是成本的沉落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成本粘性具有普遍性、反转性和反向性三个特征。侯晓金(2009)也认同这一点。此外,朱乃平、刘志梧(2009)和侯晓金(2009)对成本粘性对企业的影响做了探讨,如成本粘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成本粘性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等。 、我国成本粘性研究思想的演变路径及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通过上述对我国成本粘性研究文献的述评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只是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粘性存在的事实,测试了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发现了不同行业成本的粘性水平存在差异等现象,但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影响粘性的机理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尽管有学者对成本粘性的成因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论解释太笼统、不具有系统性。综上所述,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看都是不够的,还需继续跟进研究。
      三、研究展望
      我国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需要继续深入下去,以形成成本粘性的系统化、成熟性理论体系。笔者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以下研究方向,以供参考。(1)成本粘性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者,对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证明某个因素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成本粘性水平,但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影响成本粘性水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又是如何影响成本粘性等问题,鲜有文献进行研究。因此,对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关于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理论体系,是未来研究方向之一。(2)行业间成本粘性水平差异的原因分析。大量文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成本粘性水平不同,但很少有文献继续探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刘武(2006)对行业差异造成的成本粘性从产业链、成本结构、产品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与Subramaniam and Weidenmier(2003)相一致。尽管如此,这些鲜有的文字分析也显得很单薄、说服力不强,因此应结合实证研究来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3)成本粘性成因及特征的进一步分析。我国关于成本粘性成因及特征的研究目前仅限于规范研究且研究成果有限,未来研究应对这一论题展开更深入、更具体化的实证研究,以补充、完善这部分理论。(4)成本粘性与其他学科或领域相结合的研究。综观国内外成本粘性的研究结果,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体系尚未构成。将成本粘性与其他学科或领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仅将会扩充成本粘性的研究成果、扩展成本粘性的研究范围,还能在其他成熟学科或领域的启发下,建立、补充成本粘性的理论基础,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粘性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灿平:《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地区经济生态差异视角》,《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6期。
      [2]曹晓雪、于长春、周泽将:《费用“粘性”研究:来自中央企业的经验证据》,《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3]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4]吕静:《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以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为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刘武:《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2期。
      [6]李霞、韩彦峰:《冶金行业成本粘性的成因及其控制》,《财会通讯》2009年第2期。
      [7]刘彦文、王玉刚:《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实证分析》,《管理评论》2009年第3期。
      [8]毛洪涛、吉利:《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兼论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9]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10]Chen,C.X.,H.Lu,T.Sougiannis,Managerial Empire Build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Asymmetrical Behavior of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University of Toronto,2008.
      [11]Homburg, C. and J. Nasev.,How Timely are Earnings When Costs are Sticky? Implicationsfor the Link Between Conditional Conservatism and Cost Stickines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ologne,2008.
      [12]Kenneth Calleja,Michael Steliaros and Dylan C.Thomas,,A note on cost stickiness: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eh,2006.
      (编辑梁恒)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粘性 述评 展望 现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