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时间:2018-12-23 12:27: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二十一世纪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而历史教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学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知识传授、“学生为主” 、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等关键环节把素质教育理念深入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传授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干
      
      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历史课堂教学只有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思想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是成功的、完美的。首先,传授历史知识永远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干。如果历史课堂教学忽视了历史知识的传授,那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都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到底该传授些什么知识呢?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论。比如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要掌握的知识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如一个历史人物,我们要掌握的知识有:时间、阶级、事迹、评价。
      
      二、创设“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传统的历史教学多是一言堂,满堂灌。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别,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搞一刀切,一言堂。给学生读史料的时间,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敢于让学生发言,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才能对症教学,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教出好效果。如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时,组织学生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发言,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工人阶级的不同态度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民族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的原因。这不仅活跃课堂气氛,防止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知识灌输,而且有利于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素质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它要求学生应具有观察分析问题、积极灵活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敏锐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启发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复合型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一是纵向梳理找规律。就是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梳理成一个纵向的结构系统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概念梳理成这样的纵向结构系统: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租庸调制→唐后期两税法→明一条鞭法→清地丁银。二是横向归纳找特点。比如对秦皇、汉武一亡一兴不同结果的分析评价问题,可以通过对秦皇、汉武这两个历史人物所处的不同历史背景,时代变迁的各个侧面的逐项归纳和综合分析,找出该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点及其成因,从而对历史人物做出历史的全面的公正的评价。三是纵横交叉、中外结合,从立体纬度更深更广地研究历史现象。如:从“九一八”事变到雅尔塔会议时,美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试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实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中外历史结合和纵横交叉的立体分析,可以看到表面上美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在步步改变,但“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却未变。美国的每次变都是为保根本利益的不变。变是表面的,不变才是本质的。
      
      四、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学习历史人物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材中大量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这些历史人物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是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他们在拯救祖国,振兴中华的斗争中表现出的不懈努力和献身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大丈夫当以死报国”的陈英;“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的农村教师阎世开;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志士谭嗣同;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陈天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誓死抗日,壮烈献身的杨靖宇。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员,都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另外,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先人留下的优秀品质,是后人取之不尽的财富。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行为,为当代青少年如何做人树立了榜样。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重,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热词搜索: 素质教育 历史 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