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优美地高于生活_高于生活

    时间:2019-05-14 03:27:1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人物   《午夜巴黎》一共还原了19位历史人物。把演员们在电影中的扮相和艺术家们的照片对照后你会发现,角色与真实人物看上去惊人的相似。伍迪艾伦在艺术指导方面的确下了苦功。以下是关于这些人物的介绍(按出场顺序)。
      科尔·波特是20年代的艺术家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他的音乐生涯中共创作过23部作品,最为有名的是他在1918年创作的音乐剧《巴黎》。电影中的《Let’s Do It》这首歌是这部音乐剧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波特的许多歌曲都成为了百老汇的经典,这都要归功于他精湛的作词技巧,但同时,波特对于曲调的把握也不失水准。他是难得的身兼作词与作曲的创作大师。
      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对夫妇。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富家女泽尔达于1920年嫁给他。20年代后半期,二人搬到巴黎,在那段时间里,他们结识了许多移居欧洲的美国艺术家,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便结识于20年代。
      泽尔达与海明威的关系很不好,她认为斯科特过于在乎自己与海明威的友谊,因此颇受冷落。海明威则形容泽尔达是个疯女人,他认为泽尔达的癫狂使得斯科特的文学天赋不能完全施展。历史上对于这对夫妇有着各式各样的传说,有人认为泽尔达的性格秉性严重阻碍了斯科特的艺术创作,也有人认为斯科特对泽尔达放纵式的溺爱扼杀了她的文学天赋。
      海明威称贝克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1925年,她在法国因舞蹈及歌唱成名,1927年在欧洲拍摄第一部电影,成为第一位进入主流电影界的非裔女星。有传说她曾为法国谍报部门工作,收集纳粹情报。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拳击家”作家,“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美国精神领袖式的人物,20世纪美国晟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1921年,海明威前往巴黎,成为“迷惘一代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座上客,后者成为了他的精神导师。影片中,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介绍男主角吉尔和海明威认识时,海明威谈到他的书,应该是指他已经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被誉为“迷惘一代”文学著作中最好的作品。1952年发表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改变了斗牛风格,因此被誉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斗牛士。与前辈远离牛来躲避牛角的技术相比,他总是在离牛仅几英寸远之处直直站立,一动不动。贝尔蒙特与海明威的关系非常好,曾出现在海明威的《死在午后》和《太阳照常升起》中。晚年遭受病痛折磨,医生告诫他不能抽雪茄、喝酒,也不能过性生活,于是,他和海明威一样,饮弹自尽。
      影片中,海明威第一次带吉尔去格特鲁德-斯泰因著名的花园街刀号时,为他们开门的就是爱丽丝·托克拉斯。1907年,出生于犹太中产家庭的托克拉斯到达巴黎的第一天就与斯泰因相识,她是斯泰因的情人(两人都是女同性恋者)和秘书,帮助斯泰因打理各类杂事。
      斯泰因是著名的作家,收藏家,鉴赏家以及艺术评论家。她位于拉丁区的花园街27号沙龙是二十世纪20年代巴黎名气最大的艺术沙龙。
      一次,斯泰因的老式福特汽车出了毛病,车行的修理工和海明威一样,参加过一战。但他手艺不精,也没有好好接待斯泰因。她向车行老板提出抗议,老板狠狠批了一顿修车工,并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斯泰因大受启发,对海明威说:“你就是这样的人,你们都是这样的人。你们这些在大战中服过役的年轻人都是。你们是迷惘的一代。”后来,海明威如获至宝地把“迷惘的—代”题在《太阳照样升起》的扉页上,这句话也成为对海明威、斯科特·菲兹杰拉德等这一代作家的特指,斯泰因也成为“迷惘的一代”当之无隗的教母。
      20世纪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现代艺术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艺术作品总计37000件。电影中出现了他1928年的名画《沭浴者》(TheBather),描绘了海滩上的某个扭曲的线条形象。
      美国女作家,诗人。作品大多为女同性恋题材。影片中她和吉尔跳了半支舞。1921年,巴恩斯带着给詹姆斯·乔伊斯的介绍信抵达巴黎,整个20年代都在巴黎生活,30年代初搬到英国德文郡。1960年开始,她对世界文学史的贡献逐渐被认可。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位画家。1925年在巴塞罗那的个展使他名声大噪。1926这一年,他搬到巴黎,认识了毕加索,1928年他加入了超现实主义流派。1929-1937年间所作的画使他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西班牙著名电影导演,曾是法国先锋派导演让·爱泼斯坦的助手,一生中在西班牙、墨西哥、法国和美国都生活工作过。1928年,在西班牙老乡兼超现实主义同仁萨尔瓦多-达利的帮助下,完成了超现实主义电影名作《一直安达鲁狗》。
      美国著名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擅长绘画、电影、雕刻和摄影。尤其擅长摄影。1921年搬到巴黎生活,一共在那居住了44年之久。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黎摄影界的重要人物。
      艾略特在电影里只出现了很短的时间,坐在车里朝窗外的吉尔探了探头。他是美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在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22年的《荒原》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至今,这部作品仍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成为英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和英国对于艾略特的国籍曾有过争端。
      法国著名野兽派画家。影片中,格特鲁德-斯泰因正准备以500法郎的价格买下马蒂斯的一幅画。吉尔看到马蒂斯的画竟是如此便宜,便说自己要买下六、七幅。
      马蒂斯与毕加索在花园街27号里的恩怨至今仍是艺术爱好者们闲暇时的谈资。当时的马蒂斯早已功成名就,而毕加索却还在蒙马特高地一幢名为“洗衣坊”的老旧公寓里过着潦倒的波西米亚生活。他们俩的性格犹如南北两极,马蒂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毕加索热情似火,语出惊人。他们彼此惺惺相惜,但又不乏羡慕嫉妒恨。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兄长。1902年搬入花园路27号,成立了之后的艺术沙龙。但在之后,他与妹妹格特鲁德在艺术领域的分歧愈发明显。1914年,莱奥离开巴黎,前往意大利。格特鲁德正式成为花园街刀号的主人。
      法国贵族,后印象派画家,近代海报设计与石版画艺术先驱。擅长人物画,对象多为巴黎蒙马特一带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阶层人物,因此被人称作“蒙马特之魂”。绘画风格对后辈毕加 索有很大影响。身材矮小,患有先天性骨病。据说他的病可能是由父母近亲通婚导致。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画作充满大胆的色彩,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代表作品有《讲道以后的幻景》等。
      法国画家。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他最著名的绘画题材包括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他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
      对白
      《午夜巴黎》里不乏精彩的对白,伍迪·艾伦把自己与艺术家们交流的愿望寄托在了吉尔的身上。他把所有的念想与艺术诉求变成了一句句精彩的对白。对艺术家们的调侃依旧滔滔不绝,却让他的影迷感觉亲切。
      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当代美国文学的奠基”
      在菲茨杰拉德把吉尔介绍给海明威认识之后,海明威问:
      “你喜欢马克·吐温吗?”
      “我非常喜欢马克吐温的作品,可以说,他写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当代美国文学的奠基。”
      吉尔说出的这句话其实来自海明威在1935年出版的回忆录《非洲的青山》。穿越回20年代的吉尔显然对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如数家珍。
      2 “普鲁弗洛克,我每天都要读好几遍”
      当吉尔再一次准备穿越时,坐在车里迎接他的换成了大名鼎鼎的T.S艾略特。吉尔难掩激动之情,对艾略特说:
      “普鲁弗洛克,我每天都要读好几遍!”
      普鲁弗洛克指的是艾略特著名的诗《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诗中有一句响彻世界文坛的名句:“我是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
      3 “我看到了一只犀牛”
      在波利多尔餐厅,失落的吉尔向“超现实主义三人组”诉说了自己爱情之苦。随后,三个人分别表达了对这件事的看法:
      曼·雷:“一个男人爱上了属于另一个时空的女人,我看到了一张照片。”
      路易斯·布努艾尔:“我看到了—部电影。”
      萨尔瓦多·达利:“我看到了一只犀牛。”
      在这出戏中,达利每句话都离不开犀牛,为何他会如此迷恋犀牛?
      对达利来说,犀牛是一切弧线的几何学基础,用他的原话来说:“犀牛是唯一拥有大量难以置信的知识的动物。”达利的多幅画作都是以犀牛角为主题,犀牛角上生长的螺纹对达利来说意味着数学之美。
      20世纪20年代末,他移居巴黎,开始研读弗洛伊德关于性爱对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他逐渐意识到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有无理性才是凡夫俗子和天才之间的区别,缺乏理性才是上帝青睐的旷世奇才。他认为,要使产生于梦幻状态的无意识意象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就必须要以完全有意识的方式去表达它们。之后,达利以一种“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开始寻找自己潜意识中产生的各种意象,并不断尝试在自己身上诱发幻觉境界。也就是在那时。他发现,犀牛是最能代表他潜意识中超乎理性之上的存在。
      4 “我还是不明白,什么把他们困在了屋子里?”
      吉尔和阿德里亚娜正要离开某个聚会,这时他们遇见了布努艾尔,来自未来的吉尔向布努艾尔阐述了自己关于电影的一个想法,而一头雾水的布努艾尔连问了四个问句。
      吉尔:“一群人出席一场相当正式的晚宴,晚宴结束后,他们想离开房间,却发现自己走不了了。”
      布努艾尔:“为什么走不了?”
      吉尔:“他们似乎就是无法迈出房门。
      布努艾尔:“但是,为什么7”
      吉尔:“他们被迫待在一起的时候,文明的虚伪面具迅速褪去,只剩下他们的本质,动物。”
      布努艾尔:“但我还是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直接走出房间呢?”
      吉尔:“也许你某天刮胡子的时候,会突然灵光乍现。”
      布努艾尔:“我还是不明白,什么把他们困在了屋子里?”
      布努艾尔显然被吉尔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搅得晕头转向。但事实上,吉尔阐述的这部电影正是布努艾尔1962年拍摄的那部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泯灭天使》,穿越回过去的吉尔自然看过这部电影并能对它津津乐道,但可怜的布努艾尔在20年代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助理导演,他不会想到40年后的自己会拍出这样惊世骇俗的名作。
      5 “过去并未消亡,事实上,它并来过去。”
      影片的最后,吉尔和伊内兹在分手之前,吉尔引用了威廉-福克纳的话:
      “过去并未消亡,事实上,它并未过去。”
      吉尔在经历了与阿德里亚娜的爱情后,对于过去与现在产生了新的认识,他逐渐变得不再那么迷恋过去。并决定留在巴黎。这旬饱含哲理的话来自福克纳1951年的作品《修女安魂曲》,一个关于时间可塑性的典故。
      音乐
      除了导演之外,伍迪艾伦的另一个身份是爵士单簧管乐手。他的新奥尔良爵士乐团在纽约的曝光率颇高。对音乐颇有研究的他尤其爱用爵士乐为自己的电影增色。在《午夜巴黎》中,爵士乐依旧占据了配乐的较大比重。几段恰到好处的爵士小曲使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爵士时代名副其实。而古典、香颂和拉丁风格音乐的加入,又让剧情的起承转合流畅自如,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午夜的巴黎倒更像是一场流动的音乐盛宴。
      1 Si tu vois ma m ere——idney Bechet
      这首名为“如果你看见我妈妈”的萨克斯曲贯穿了整部电影。电影开场时,伴随着这首慷懒,忧伤的曲子,伍迪·艾伦几乎把巴黎所有知名的景点和地标用风光片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这首乐曲是由爵士高音萨克斯教皇西德尼·贝切特演奏的,在爵士之都新奥尔良长大的贝切特2。年代初在爵士乐界崭露头角,凭借他铿锵有力的吹奏方式以及在当时惊为天人的颤音技巧,新奥尔良爵士流派在20年代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正是由于贝切特独特的技巧和充满激情的演奏方式,萨克斯正式成为爵士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伍迪·艾伦曾在某次演出中演奏了这首曲子,向贝切特致敬的同时,可见伍迪对这首曲子的偏爱。影片的结尾。回到21世纪的吉尔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再次遇见了法国姑娘加布里埃尔,萨克斯曲又一次响起,雨中的巴黎别有一番风味。
      2 Let"s Do It (Let"s Fall InLove)——Cole Porter
      吉尔首次穿越回20年代时,科尔·波特在聚会上亲自演奏了这首俏皮可爱的“让我们坠人爱河”。这首歌是波特为1928年的音乐剧《巴黎》所创作,《巴黎》在百老汇大获成功之后,科尔·波特于1917年移居巴黎。他是把爵士乐引入欧洲的重要人物之一,萨克斯演奏家贝切特以及众多爵士乐手移居欧洲也都是受到了波特的影响。科尔·波特的歌曲总是简单直白,却又能敏锐地捕捉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绪起伏。这首歌曲的词曲皆由波特本人包办。在波特指间,爵士时代浓郁的气息毫无保留地散发了出来。伍迪·艾伦用它作为电影中20年代响起的第一首歌曲实为明智之举。
      3  Bistro Fada——Stephane Wrembel
      影片中,每当主人公吉尔独自出现时,这首华尔兹节奏的爵士小调都会应景地出现。旋律吉他跳跃的演奏方式使得巴黎听上去轻盈优雅,而小调固有的忧伤色彩却又勾勒出了吉尔内心对过去及现在的种种无奈。这首乐曲总会在吉尔穿越前响起,或许是对影片中所有艺术家“黄金时代情结”的最好诠释:如果不想屈从于当下的种种绝望,那么便在存在着的虚无中寻求解药,这首Bistro Fada,便是最好的解药之一。
      4 Parlez-moi d"amour——Dana Boul "e
      Parlez-moi d"amour(对我细诉爱语)是法国最著名的一首香颂,曾被翻译为14种语言并由各国艺术家演绎。它早已成为了法国的文化标志之一。这首歌也是伍迪·艾伦个人最喜欢的歌曲之一,在他1999年的音乐题材电影《甜美与卑微》中,他也曾使用这首歌曲作为配乐。《午夜巴黎》中,《对我细诉爱语》一共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映衬着吉尔和阿德里亚娜的爱情。幽怨的手风琴拉出了本不属于一个时空的两人对爱情和艺术的渴求。

    相关热词搜索: 高于 优美 生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