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浅析鲁迅在《中流》的杂文创作 鲁迅杂文创作历程

    时间:2019-05-03 03:24: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鲁迅在生命晚期组织创办的《中流》杂志,不仅凝聚了一位“战斗者”终生的信念,同时也以登载文章的方式记录了鲁迅先生在与“死亡”较量时的思想写照,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为现代文坛留下了最后辉煌的一笔。
      关键词:鲁迅;《中流》;思想;艺术
      中图分类号:I2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31-02
      在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与其交往甚密的刊物有《现实文学》《上海述林》《文学丛报》《作家》《中流》等。在这几份刊物中,鲁迅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的思想和智慧,而其中的《中流》是鲁迅召集创办的,因而《中流》之于鲁迅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烛照了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对国家、对人民的关爱,它记录了鲁迅先生最后的生命光辉。
      一、鲁迅与《中流》的关系
      《中流》杂志创刊于1936年9月5日的上海,是鲁迅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和国民党文化禁锢极为严重时期组织创办的,由上海杂志公司发行,是半月刊。1937年8月5日出版第2卷第10期后停刊,共出22期。是一份充满时代气息,具有较大影响的左翼文学刊物。主要撰稿人有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张天翼、艾芜等。该刊内容广泛,评论、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书评、通讯等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发表,但主要侧重杂文、随笔。
      1936年9月是鲁迅在世最后一个完整的月份,也是鲁迅身体状况最不好的时期。但鲁迅在《中流》杂志上却发表了10篇文章,它们分别是《……这也是生活》《女吊》《死》《立此存照》(七篇)。这足可以看出鲁迅对《中流》的感情,以及对其所寄予的厚望。
      鲁迅逝世后,《中流》杂志出过“鲁迅专号”,编排发表了多篇纪念鲁迅的文章。之后,在1937年,日本侵华全面爆发的危急时刻,《中流》杂志于1937年8月5日出版第2卷第10期时,专设“抗战专号”,但同时也为《中流》杂志的存在画上了一个句号。
      二、鲁迅在《中流》的杂文思想精神
      发表在《中流》杂志中的《……这也是生活》《死》《女吊》《立此存照》(1-7)等文章是鲁迅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写作,其中所表露的不仅仅是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事业的关注,还有对“人”的生死追问,对人类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的思索。
      (一)死亡意识的情绪笼罩
      在鲁迅的文本中对“死亡”问题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走向:一是同复仇问题相交织,旨在凸现复仇的决绝;如《死火》《铸剑》等;二是探讨“死亡”本身。如《墓碣文》《死后》《……这也是生活》《死》等。而第二种走向所渗透的“死亡意识”是比较浓厚的。《墓碣文》和《死后》收在《野草》中,《野草》被看做是鲁迅灵魂的写照,所以《墓碣文》和《死后》对“死亡”的关照更多的是在解剖内在的灵魂。《墓碣文》探讨的是“生命与灵魂的搏斗”,突显的是灵魂深处的“自省、空虚、孤独”,旨在探讨存在的“形而上”问题。《死后》则以虚构的“死亡形式”,探讨了精神困境的永存,并以“影一般死掉,连仇敌也不使知道”[1]的方式,达到对他们的报复。
      无论是《墓碣文》还是《死后》,所探讨的死亡都只存在梦境中,是一种想象的“形式”,而不具有实质性,并未深入到“死亡”的意识层面。而发表在《中流》中的《……这也是生活》《死》,这两篇作品却因源自鲁迅自身对生死的切身感受,而显示出与此前写作不同的特点。在“死亡”面前,鲁迅开始由“形而上”的追问,转而走向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捕捉。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书写了从死亡中挣脱之后的内心体验“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的夜,……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2]从“生活”中感受“生”,从“生”中体味活着的真意,以“生命”的存在反抗死亡的迫近。这种对生命眷恋的情感在鲁迅以往的作品中是很少感受到的,但这并不是说鲁迅怕死,而是鲁迅在内在思想中有了新的认识:“韧性”的战斗,绝望的抗争仅仅存在精神层面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它需要转化为行动,这对于鲁迅来说,就是写作,用笔作匕首,去与黑暗的现实“捣乱”,而行动的存在依托的是生命的存在。当然,作为人类,“死亡”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虽然鲁迅眷恋生命,但对“死”也是很看得开的,“然而,一世只有一次,总是受得了的……”[3]。
      (二)复仇意识的延续与新变
      “复仇”意识一直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复仇(一)》《复仇(二)》《死火》《这样的战士》《颓败线的颤动》《铸剑》等,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复仇的方式,并审视了复仇的本质,“绝望的抗争”“同归于尽”。而发表在《中流》中的《女吊》和《死》也探讨了“复仇”问题。《死》中以“遗书”的形式表达了鲁迅对“复仇”的态度:“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而《女吊》一开篇就说“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4],复仇意识在这里得到突显,而复仇的代表便是“女吊”。女吊是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在作品中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描写女吊的形象,“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垂头,垂手……”“石灰一样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4],是一个非常“可爱”而不是“可怖”的形象,而她复仇的方式便是“讨替代”。“一个都不宽恕”和“讨替代”较以往的“绝望的抗争”“同归于尽”的复仇,在情感上要更柔和一些,在姿态上更中和一些,似乎减少了以往的剑拔弩张,而多了些“温婉”。
      (三)关注现实,有感而发
      鲁迅先生最后用的笔名是发表《立此存照》(七篇)时用的“晓角”。“立此存照”在《中流》前三期发表的形式是“补白”,被黎烈文称为“中国自由杂志以来都不曾有过这样名贵的补白”。所谓“名贵”在于其时事精神与讽刺笔法。《立此存照》(一)借海派《大公报》上的一篇《太学生应试》借古讽今,批判了现时代教育的迂腐、落后。《立此存照》(三)批判了中国国民性中有“自欺性”而无“自省”意识。《立此存照》(七)借《申报》“儿童专刊”中的一篇文章《小学生们应有的认识》,批判了中国人意识中的“奴隶思想”,并借此批判“儿童教育”中的“非儿童性”。而《女吊》最后所讽刺的则是统治者的“犯而勿校”和“勿念旧恶”的统治骗术。
      死亡—复仇—现实,这三者构成了鲁迅在《中流》杂志中所流露出的精神现实,它们延续了鲁迅精神。
      三、鲁迅在《中流》的杂文艺术特色
      鲁迅在《中流》杂志中发表的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秉承前期创作的特色,将讽刺、曲笔、凝练等手法融入其中,并相互融合,使文章在整体风格上散发着成熟的气息。
      《立此存照》七篇文章大多篇幅短小,在写作上往往由期刊或报纸上的某篇文章或某条新闻为引子,或兼论国事的腐化,或讽刺国民性的愚昧,或嘲讽教育界的昏聩。但在用笔方面却极为简省,尤其是议论之处,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勾画出要讽刺的人或物的丑态。如《立此存照(一)》文章开头便引用发表在《大公报》上的《太学生应试》一文的“精华”部分,引用后,在文后以类似“批注”的形式作了简单的议论:“但国文亦良难:汉若无赵他,中华民国亦岂得有‘太学生’哉。”短短数语就将“教育”腐朽落后的前因后续的状况揭露出来。《立此存照(七)》借《儿童专刊》中的《救救儿童》一文中对“外侨在中国被害一事的看法”,由此看出所谓“大国民风度”背后所隐藏的“自践”心理,“不要把自国的人民的生命价值,估计得只值外侨的一半,以至于‘罪加一等’”[5]。短短数语就将事物的本质挖掘出来,并使整篇文章的风格由初起时的低缓叙述转为老辣的讽刺批判。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善于用“笔”是有很大关系的。
      此外,作者在表意技巧上还侧重“曲笔”手法的运用。《立此存照》七篇和《……这也是生活》《死》《女吊》等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在“曲”的表现和艺术成效上与以前的尝试有所不同。《看镜有感》《从胡须说到牙齿》《论“他妈的”》《论睁了眼看》等文在曲笔的运用上往往是借比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冷嘲热讽,具有较强的“战斗性”,到了《申报月刊》时期,“曲笔”则表现为以“剥笋”的形式层层推导,从而表达主旨。而在《中流》中的这几篇文章却有不同,它较少“战斗性”,也少“含蓄性”,而是在低缓从容的叙述中时不时地放一枝冷箭,不致毙命,但却使原本平和的文字里多了些棱角。如《女吊》一文在讲述家乡的“社戏”中台旁摆满了纸帽,似漫不经心中想到“高长虹之所谓‘纸糊的假冠’”,一段过往的“公案“跃然纸上。《立此存照(二)》由《申报》载的一封“情书”,引出“但那一封信,却是十足道地的语录体情书,置之《宇宙风》中,也堪称佳作,可惜林语堂博士竟自赴美讲学,不再顾念中国文风了。”[6]将诱拐者写的一封“情书”与“语录体”相提并论,从而讽刺了林语堂当年所倡导的“性灵”“幽默”与语录体诗文的“大有作为”。
      总体来看,此时的鲁迅在杂文创作的思想与艺术上都已走向了成熟,虽然篇目不多,字数也寥寥,但篇篇都是凝练的精华。
      参考文献:
      [1]鲁迅.野草·墓碣文[C]//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8.
      [2]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这也是生活……[C]//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24.
      [3]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死[C]//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35.
      [4]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女吊[C]//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37、640.
      [5]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立此存照·七[C]//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58.
      [6]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立此存照·二[C]//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29.
      (责任编辑:陈雅莉)

    相关热词搜索: 鲁迅 中流 浅析 杂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