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预设:初中数学差怎么补

    时间:2019-05-30 03:22: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的课堂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进入竞技状态的刺激信息,还能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预设问题课堂教学主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55-01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应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但在实际课堂中,有些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出现唱独角戏或满堂问的情形。因此,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一 预设问题要有合理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数学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应在“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既要寻找知识的固着点,也要关注知识的增长点,这样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也使思维得以深化。
      二 预设问题要有思考性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 Be 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
      教师预设的前五个问题,能很好地为第六问做好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有给学生留下“障碍”,第六个问题便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先不给出三、四、五预设的小问题,就让学生先动脑,再让学生动手剪,在大部分学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再给出答案。这样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学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真正体现“教不越位,学要到位”的思想。
      三 预设问题要有启发性
      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究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高明的教师会利用这一心理特征,预设的问题往往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造就学生渴望并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又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使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味无穷。
      四 预设问题要有探索性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它是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问题应有探索性,使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数学知识转化为问题,又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问题的预设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会有标新立异的冲动,真正发挥其创新思维,更为自信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褚少微.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探究[J].初中数学教与学,2006(1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珍.论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中学数学教与学(下半),2005(7)
      [4]李小兵.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预设有效问题[J].中国教研交流,2009(7)
      [5]杨红梅.数学问题设计的基本方法[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5(6)
      〔责任编辑:李继孔〕
      

    相关热词搜索: 预设 浅析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