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文化趋同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文化趋同和文化干扰

    时间:2019-04-15 03:25: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交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趋同性。在对外新闻报道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利用汉语、英语文化的趋同特点,使读者感到亲切、易懂。文化干扰,指在跨文化交流中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歧义、误解、理解困难等现象。
      关键词: 英语新闻报道 文化趋同 文化干扰
      英文中的“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一般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总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
      一、尽可能利用中英文化的趋同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导致使不同民族文化彼此接纳,相互交融。英汉文化的趋同现象体现在语言上的变化尤为显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英汉词汇替换使用的现象
      举例而言,西方社会文化中的耶稣(jesus)、科学(science)、社会主义(socialism)等这类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入中国并且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反映西方科技成果的词汇,e-mail(电子邮件),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卫星地位器),dv(digital video数码摄像机),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提款机),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等都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日常生活方面,如nba(美国职业篮球协会),mtv(音乐电视),supermarket(超市),mcdonald(麦当劳)等也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振兴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反映中华文化的词汇也会越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和世界文化和语言中。例如,许多外国人都喜欢到chinatown(中国城)去体验中国文化,喜欢品尝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食品,jiaozi(饺子),tofu(豆腐),wonton(馄饨),中国人穿的服装qipao(旗袍)也经常会出现在国际时装的T型台上,他们还崇拜神威无比的中国kungfu(功夫)和wushu(武术)。上述这些词汇多数已经收录进英语字典,成为有据可查的英语词汇。
      (二)英汉语言夹杂使用的现象
      这里所指的语言夹杂使用就是指人们在表达母语句子的时候,掺杂使用一些外语的词汇或语调,这种使用方式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和传播,是因为文化的交流和潮流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外开放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使英汉夹杂的现象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流行,这种现象呈现出上升趋势。例如人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诸如此类的话:“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今年的GDP仍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有许多人当晚目睹了UFO”、“APEC会议明年将在上海举行”、“吃完饭我们去KTV吧”、“I服了you”等。
      (三)母语文化空白的填补现象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遗产,所谓文化空白(cultural blank)是指某些说法(或称之为文化概念)是一国所有的,不为其他国家共有。我们以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现在孙悟空的形象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许多外国人将其看作中国的代表形象之一,因此当“孙悟空”这一词汇出现在英语中,就不必过多解释其含义;再比如“雷锋精神”、“三个代表理论”等词。同样,有许多有着浓郁西方文化背景的词汇也时常出现在汉语中。例如我们了解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的前因后果,知道“a catch-22 situation”(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指让人左右为难的困境,“thirteen”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西方人对它特别忌讳等,这些词可以说都是文化趋同造成的影响,对于填补不同语言的文化空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写对外新闻报道时,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利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趋同现象,使读者感到亲切、易懂。这还包括尽可能地用英语国家读者熟悉的事物对照说明中国的文化现象。例如:
      《水浒传》:对外新闻中如果提到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那么可以在书名“Water Margin”后加解释“the story of 108 Robin Hood type outlaws”(关于108名罗宾汉式的绿林好汉的故事)。罗宾汉是英格兰民间故事中劫富济贫的绿林英雄,在英语国家家喻户晓。
      《梁山伯与祝英台》:可在译名“The Butterfly Lovers”后加解释:a tragic romance like 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
      2008年,前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深陷贪污、洗钱、受贿等弊案,走投无路的他竟然找一个16岁的小骗子算命。后来这个姓黄的小骗子露馅被抓,“大骗子上了小骗子的当”在台湾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笑料。法新社报道台湾小骗子被捕的稿件中有这样一段。
      The case has caused a media sensation in Taiwan and brought comparisons with Leonardo DiCaprio’s character in 2002’s “Catch Me If You Can”,with newspapers saying the teenager assumed nine different identities in a series of cons.
      这个案件被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使人们联想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2002年主演的故事片《逍遥法外》。据报道,这个台湾少年搞了一系列骗局,所用假身份多达九个。   二、文化干扰现象广泛存在
      (一)切忌“对号入座”
      “文化趋同”不等于“文化相同”。文化干扰现象大量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定势,往往导致我们写“中式英语”,而“中式英语”只是文化干扰在英语新闻写作中的表现之一。由于文化干扰,英汉字典中对英语词语的汉语释义除部分实体名词外,多数只与英语的原意近似。写文章、做翻译如果不求甚解,遇到中文词语便翻开英汉字典“对号入座”,那就可能造成误解乃至歧义。例如“精神”这个词:“本着(根据)某某会议(文件、领导人讲话)的精神”这个提法,往往被不加区别地翻译成“in the spirit of”。这样做往往不妥。《当代英语大词典》“spirit”词条下有这样一个例句:You should try to obey the spirit of law even if you don’t always follow its letter.(即使你并不总是遵守法律条文,你也应当按照法律的精神行事。)此次“the spirit of law”的意思是“the intention of law”(法律的意图),意思是说“你”的行为应当受法律的规范。而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领导人讲话)往往超出“意图”、“规范”的含义,其“精神”要求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认真落实,在这种情况下用“in the spirit of”显然不合适,应当表述为“guiding principles”或“guidelines”(指导方针)。例如“十七大精神”应当表述为:“the guiding principles(guidelines)set by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二)正确使用英语词语的喻体
      “文化干扰”现象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中英文所指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喻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也就不一样。
      例一,我们说“这个女孩叽叽喳喳,像个小麻雀”。如果直译成“The girl is like a sparrow”,英语国家的人们就会把这句话理解成:The girl eats very little.(这个女孩饭量非常小)。正确的表达是:The girl is like a magpie(喜鹊).
      例二,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译成Even a good housewife cannot prepare a meal without rice.也不妥,因为米不是欧美人民的主食。可以这样表述:Even a good housewife cannot prepare a meal without rice—Nobody can accomplish a thing without the necessary means.(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手空空是做不成事的。)
      例三,“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英语文化是基督教文化,除少数人佛教信徒外,大多英语国家的人们没有“和尚”这个概念。这句话的意思与One boy’s a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and three boys are no boy.或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等英语成语相似,但没有汉语文化味道。北京外国语大学邓炎昌教授是这样翻译的:One monk,two buckets;two monks,one bucket; three monks,no bucket—more hand,less work.(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不出活)
      (三)注意汉语文化的独一性现象
      不同文化之间的趋同性,使得跨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然而,文化都有其独一性,即其他民族没有或罕见的文化现象。对于汉语文化的独一性现象,我们要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黎信.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2]翟树耀.对外宣传报道与英语写作[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蔡帼芬.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陈数培.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 趋同 英语 新闻报道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