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意思【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时间:2019-04-02 03:13: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语文易学难精,现行的中考评价模式,让家长看到了数学、英语的分差优势,更多地选择数、英两科教师任班主任的班级,课余为孩子选择英、数两科培优的大有人在。这些行为无意中影响了学生,认为“语文不必垒,学不学无所谓”。如何让学生转变观念,重视母语的学习?这是我在教学中一再遇上的难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变“厌学”为“乐学”。语文教学决不限于课上的四十五分钟,更多是课前的筹备。一节课怎么上?哪些是重难点?如何让这些重难点深入浅出又趣味盎然。使学生打心眼里接受?这要求教师多方积累,巧妙设计。因此,教师的教学宝典中决不能少了“勤”字。
      关键词:教学故事;兴趣;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55-02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我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一、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对哪个教师好,就爱听他的课,就会对他任教的学科感兴趣。相反,如果学生对哪个老师起了反感,就会排斥这名老师,甚至排斥他所任教的学科。因此,好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当你站上讲台,妙语连珠,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群陌生的学生就会钦佩、进而充分的信任你。“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信奉这一点,并在教学中努力实施,每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都慎重对待,力求最大程度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002年秋第一堂语文课,我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七课,从都德的《最后一课》学起。学生很诧异,因为他们都习惯了从第一课学起,很多教师都是在第一节课上大谈学语文的重要性,并提出一大堆要求,这个教师怎么这怪?一时之间同学们情绪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挂上事先板书了提问的小黑板,我开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学们纷纷举手,很快认识到:小弗朗士从幼稚贪玩、不爱学习到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激情感染,全身心投入法语学习中,恨不得把老师教的全装进脑子里。“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借这句话,我相机引导,讲起了“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让学生了解中国曾有过相同的亡国之恨,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我说,“同学样和小弗朗年龄相仿,我们也一定懂得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要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一定要学好汉语,你们有这个信心吗?”“有!”此时,学生才真正理解了我讲此课的用心。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极浅白,我并没有就字、词、句、段作深刻剖析,却让学生从心里接受了学习本国语言的重要性,这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开了个好头。执教十几年,每一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无论面对陌生或熟悉的学生,我从未重复过上课方式和内容。我常常思考: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调动学习,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喜欢我,喜欢语文学习。查找资料,准备新课,自己配乐朗读,动手制作教具,我爱在最大范围内搜集能够为我所用的教学资源。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乐”字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应该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工作是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教师一旦产生了惰性,就会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框里。于漪老师曾说:要教出语文的个性,教出特色来。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老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深挖教材,研究教法,真正以教为“乐”。没有勤奋精神,是很碓做到这一点的。
      教学《春》时,我在农村中学,校前梯田,校后青山,恰好两节连堂,我把学生带到校外。青山绿水,我们怀抱课文徜洋在大自然中,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花春草,感受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学生说:“我放学上学天天看,怎么从没发觉草是那么青,那么软,那么可爱?”那一刻,我的心里有感动,有满足。学生的心灵是沃土,埋下种子,就能结出硕果。那节课,学生不光领略了美,也懂得了怎样用心感受美,用笔描绘美。我即兴来了场写景大赛,学生个个文思泉涌,连平常视写作为公鸡下蛋般的学生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户外教学受条件限制,只能偶一为之,更多的乐趣是在课堂上。近年来课改如火如荼,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朗读法、探究法、讨论点拨法、美点寻踪法……这些方法的选择运用,很大程度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的,教师也能从教学中获得更多乐趣。
      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事先布置了预习,请同学们收集整理有关贝多芬的经历、故事及音乐界名人、名曲。课上交流同学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望着同学们纷纷举手,侃侃而谈,教者的乐趣莫过于此。在《献给爱丽丝》的乐曲声中,我小结了贝多芬的生平。随后,同学们自读课文,提出疑难之处,我把这些问题一一板书,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由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解答,不足之处组员补充。课上形成了自主探究的氛围,组员之间表现出良好的协作精神。当《命运交响曲》奏响,同学们沉醉其中。在激昂的旋律中,同学们怀想这位巨人,无不为他不屈不挠地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感动。这节课拖堂了七分钟,学生却没有一丝不耐烦的情绪,课后不少同学拉着我问音乐界其它名人的情况,并向我借磁带,表现得意犹未尽。
      课后思索,这节课获得学生认可,原因有二:一是准备充分。课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充分练习了在音乐中用诗般的语言介绍贝多芬,我对这位巨人的景仰之情直接打动了学生。学生也收集了很多贝多芬的故事,引发了他们认识这位巨人的兴趣。二是教具的运用。我选用了《献给爱丽丝》和《命运》两首钢琴曲,课堂上收到了很好效果。有时候,音乐的感染力比语言强得多,以前的教学中有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教学《愚公移山》;《送元二使安西》时,我选用了古筝曲《阳关三叠》;《不朽的失眠》课上我用了古筝曲《蕉窗夜雨》作朗读时的配乐。不光是音乐磁带,优秀的课文范读录音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上《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先放了课文范读录音,浑厚地男低音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原来课文的朗读也可以这样精彩!课后同学们一听再听,还掀起了练习朗读的热潮。可见,教师勤快一点,课堂活跃一些,学生接受更多,教师才能真正以教为乐,乐在教中。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中有很重要的一点——集体协作精神。个人能力有限,集体的力量无穷,开展集体备课可以打破个性思维的疆域,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率。注重观摩课,研讨课,多听多看别人的东西,吸取精华,为已所用,这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观看了陈倩老师《三峡》实录,华清老师《黄河颂》实录后,我更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因为学校没有电教设备,只得摒弃了精美的课件,直接把二位老师的朗读思路,朗读训练带上了课堂;观摩了优质课《古代英雄的石像》,我现学现用,也请一名同学站上课台,摆出塑像的姿势,加强课文的直观性,同时请分角色朗读过课文的学生评价自己的朗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是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教会学生以自己的能力去解答问题,自觉获得知识的方法,我觉得都是值得执教者一试的。“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只要本着勤奋的精神,踏实做好课前准备,课上因势利导,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 人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