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例解,(一)|文言文句式

    时间:2019-03-17 03:23:2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文言文翻译题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掌握其中的实词、虚词及其文言句式。文言文句式,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选文当中。如果对古汉语中相关句式的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甚至连原文“大意”也难以弄清。下面结合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热点句式作简要分析。
      一、省略句
      省略句主要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或省介词宾语等形式。
      翻译技巧――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⒈省主语
      如2009年广东卷第9题中的(2)题:
      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句子的主语是“皇帝”,宜先补上主语:(上)诏不许;然后再翻译。
      译文:(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或:(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再如,2009年江苏卷8题中的⑵题: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独闻而异之”句中承上文省略了主语“他”(彭子�)。
      译文: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省略主语常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如2009年湖北卷13题中的⑴题中的“以其衣易一刀十饼”句省略了主语“孟德”,2009年辽宁卷第7题中的⑴题中的“犹请剧职自效”句省略了主语“他”(孙谦),2009年上海卷20题中的⑴题中的“谒周舍,再拜引咎” 省略了主语“郡守”。2008年18套试卷中有浙江卷15题中的⑵题、2008年江西卷13题中的⑵题、2008年福建卷6题中的⑴题、2008年山东卷13题中的⑵题等都涉及主语省略句。
      ⒉省宾语
      如2009年天津卷12题中的⑶题: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于是鲁君乃不杀”中动词“杀”后,承上省略了宾语“管仲”。“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分解成两个词,可译为“在这种情况下”。“柙”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译为“来给齐国”。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又如2009年安徽卷7题中的⑴题: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老夫无用也”句“无用”后省略了宾语――《列子》、《白虎通》。“各怀之而出的”主语“我们”承上省略了。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再如2008年湖南卷13题中⑴⑵题分别是:
      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⑴题“且又大购之”中“购”后承上文省略“捕”,即“且又大购(捕)之”,就整体而言,动宾短语“(捕)之”作“购”的宾语,这句话可译为: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⑵题中“胜”后省略宾语“审讯之苦”。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省宾语,在文言文中常常见到,不可忽视。
      ⒊省谓语
      如2008年湖北卷13题中的⑴题:
      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这里“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中的“或”后省略谓语“达到”,“亦”后省略谓语“有”。
      译文: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再如2008年山东卷13题中的⑴题: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且犹不可”,即,“且犹不可(樵)”,即,还是不能去砍柴。这里“樵”,名词活用作动词,砍柴。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这种省略句,2007年江西卷13题中(3)题也考查过:
      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这里“躬”,亲身的意思,副词,后面缺少谓语“实行”之类 的动词 。
      译文: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⒋省兼语
      文言文中省略的兼语,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出来,则文意有时无法理顺。
      如2008年广东卷9题中的(1)题: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访荐为主簿”句中的“荐”之后省略兼语“之”,即,“访荐(之)为主簿”,意思是:周访举荐他(陶侃)做主簿的官职。
      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兼语省略,2007年18套高考试卷中没有涉及,2006年上海卷19题第⑵题句子中含有兼语 :
      累有相士,别令(之)收贮,然未一披。
      这里含“使令”意味的动词“令”之后省略了兼语“之”。
      译文:(我)积累了一些他给我看的(一些诗文),让(下人)分别收藏起来,但没有看过一遍。
      ⒌省介词
      如2008年江西卷13题中的(1)题:
      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这里“忠善”、“作威”前都省略了介词“以”,而“以报怨”、“以防怨”中的“以”则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⒍省介词宾语
      如2007年上海卷 20题中第(1)题涉及:
      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这里处所名词“青�徐�并�冀之间”前省略了“于”,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他”。其实这句话中主语“仲长统”也省略了,也就是说这句话既省略了主语,也省略了介词、宾语。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 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⒎省关联词语
      如2008年福建卷6题中的⑵题: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这是两个紧缩复句,省略了关联词语“若……则……”:(若)得志,(则)与民由之;(若)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译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再如2008年安徽卷11题中的⑴题: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这里“虽得罪,所甘心焉”中的关联词语“虽……(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即使……也……”,“所甘心焉”前省略了“亦”。
      译文: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⒏综合省略
      这是指在一个文言文句子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省略现象。
      如,2009年福建卷第4题中的⑵题: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掠”;“而匿其兄他所”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省略了介词。
      译文: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再如2008年四川卷11题中的⑴题:
      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永乐元年入朝”句,是承上文“后又征濂弟沂”,主语(郑沂)省略;谓语“征”省略:上文“致仕”是辞官,所以这里翻译必须补上“征召”,否则,不能“入朝”“留为故官”,所以这句话既是主语省略句,又是谓语省略句。如果不弄清“综合省略”,这句话则很难翻译准确。这句话还是被动句。
      译文:永乐元年(郑沂)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再如2008湖北卷13题中的⑶题:
      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当夙夜以继志为事”句中的“志”前省略“章君”,定语省略,“为事”前承上文“乃辟塾聘师”,应补上动宾短语“办好义塾”,译文才文通字顺。
      译文: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这种省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2007年广东卷底第9题 (2)题: :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这里主语“狐狸”省略了,谓语 “弄”也省略了。
      译文:(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二、变式句
      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而言。文言文句子的语序变化,常见的有四种: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语后置、定语后置。
      翻译技巧――调序法:即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近三年考查了两种:
      ⒈宾语前置句
      如2009年天津卷12题中的⑵题: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必不吾予也”,这里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是“必不予吾”;这里“把管仲”介宾短语也省略了。这里是宾语前置句兼省略句,就是说在翻译时,既要用“调序法”,也要用省略句翻译中的“补充法”,才能翻译得准确。
      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这类宾语前置句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也常常为命题者所青睐:如2009年浙江卷21题中的“惟恐其不吾予也”(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中的“不吾予”即“不予吾”。2009年四川卷11题中的“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 其中“不吾继”即“不继吾”,都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语言形式几乎一样。
      再如 2008年全国卷Ⅱ第11题中的⑵题:
      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这个文言句子中的“罪人斯戮”是“戮罪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惟命是听”、“唯才是举”一类句式的特征相同。若译成“罪人严惩了”,则不符合要求,应译成:严惩了罪人。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如2008辽宁卷11题中的⑴题:
      陈人欲战,蛮奴�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这里“诸君何事!”即“诸君事何!”这里疑问句代词宾语“何”前置。
      译文: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再如2008年江西卷13题中的“不吾叛也” 即“不叛吾也”。这句还是主语“他”(尹何)省略句。2007山东卷13题中的“问计将安出?”,其中“安出”即“出安”。这是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⒉介词结构后置
      如2009年湖北卷13题中的⑶题: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被之以威”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即“先以威被之”。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一般作状语,即“先用威风压倒对方”。
      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如:2009年湖南卷12题中的⑵题:
      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仰食于我”中的“于我”是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如:2009年四川卷11题中的⑴题:
      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不复皆出于学”中的“于学”是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如,2009年江苏卷8题中的⑶题: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于明之亡”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要作“补”的状语。
      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如2008年江苏卷9题中的⑶题: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中的“于江南”是介词结构后置,即,“欲潜师于江南就尚”。
      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2008年上海卷19题中的⑴题:
      力不足,死焉,职也。
      “焉” 用在动词之后(常在句末),相当于介词“于”加上代词“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在这件事上”。“死焉”即“死于之”,这里介词结构“于之”译为现代汉语,可不变语序,作补语。不过,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作状语。
      译文:(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在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如2007年江西卷13题中(1)题:
      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于无若我何之百姓”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译为现代汉语应为状语。
      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如2007年上海卷 20题中(1)题:
      游学于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此句应这样理解:于青�徐�并�冀之间游学,与交友者多异之。
      ⒊定语后置
      如2009年上海卷20题中的⑴题: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里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即:疾周者里人。
      译文:乡里有嫉恨沈周的人,把沈周的名字报了上去,于是(他)被充作了画工。
      三、 被动句
      常见的有五种形式: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用“为”、“为……所……”表被动,用“见”、“见……于……”表被动,用介词“被”表被动,动词本身表被动。
      翻译技巧――“被、受”替换法,即,在翻译时将“为……所……”之类表被动的词语用“被”或“受”替换。
      用“见”、“见……于……”表被动,如2008年江苏卷9题中的⑴题: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及得召见”中的“见”,是动词,是接见、召见的意思;“遂见亲信”中的“见”,副词,表被动,翻译时用“被”或“受到”替换。
      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2008浙江卷15题中的⑵题: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这句话既是主语(白居易)省略句,这里动词“用”本身表被动,翻译时“用”要含“被任用”的意思。
      译文:(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再如2008年四川卷11题中的⑴题:
      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永乐元年入朝”句省略谓语“征召”,这省略了的“征召”是动词表被动。
      再如2008年安徽卷11题中的⑵题: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动词“容”,表被动。
      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这里动词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看出来。
      用“为……所……”表被动。
      如,2007年山东卷13题中的(3)题:
      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译文: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四、疑问句
      可分两种形式: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熟、焉等)提出问题,用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
      翻译技巧――语气揣度法
      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如2008年天津卷15题⑴题: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是其故何也?”设问语气:这是什么缘故呢?
      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这种类型2007年山东卷13题中(1)题、福建卷第8题中的(2)题都考查过,请看福建卷: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用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如2009年山东卷13题中的⑴题: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可无归乎?” 反问语气,“怎么能……呢?”
      译文: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么能不归附他呢!
      再如2007年重庆卷12题中(1)题:
      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反问语气。“何况……呢? ”
      译文: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五、判断句
      就是名词谓语句。常见的有五种形式:⒈用“者”或“也”表判断;⒉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⒊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⒋用动词“为”、“是”表判断;⒌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翻译技巧――加入“是”字法
      表判断,译文一般要加入“是”字。
      用“者”或“也”表判断。
      如2009年湖南卷12题中的(3)题:
      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也”表判断,“者”结构助词,意思是“……的人”。
      译文: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再如2007年安徽卷第11题中的(1)题:
      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这里,“此五代、宋时物也”是判断句。
      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这实质上是“者”、“也”表判断的一种省略式。
      如2008年浙江卷15题中的⑴题: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这里“况,吴人”实质是“况,吴人也”或说“况者,吴人也”的一种省略式。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热点 句式 文言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