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我国流动家庭子女的教育处境及对策_解决子女近期存在问题的对策

    时间:2019-02-20 03:22: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已日益引起各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予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不仅会影响到中国教育目标的实现,还会严重的阻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强化社会的不公平。因此,研究流动人口受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关键词】流动家庭;子女;教育处境 对策
      
      一.流动家庭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基本形式
      
      根据部分城市的调查,目前,我国流动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大致包括:
      (一) 就读于专门开设的打工子弟学校
      这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学习的主要地方。虽然在流入地的公立学校上学是流动人口子女读书的最理想的选择,但由于流动人口子女不具有流入地的户口,流入地公立学校在接受流动人口入学时,大多收取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等费用,而且往往要求几年的费用一次交清,超出了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的承受能力,使他们望而却步。流动人口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普遍收费较低,而且收费灵活,大部分学校按学期收费,有的甚至按月收费,普遍允许拖欠学费,有的打工子弟学校还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在学费上给与优惠和照顾。⑴虽然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师资力量良莠不齐,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无法和公立学校相比,但由于这类学校适应流动人口家庭的特点,因此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读书的主要选择。
      (二)借读流入地公立学校
       由于无论在教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方面,公立学校都具有打工子弟学校和其他民办学校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而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读书的首要选择。然而,由于流动子女不属于流入地的户籍人口,所以他们必须交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才能进入流入地的公立学校读书。与在同一所公立学校读书的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学费往往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倍以上。1998年教育部、公安部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也强调流入地政府应切实为流动人口子女创造就学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尽管如此,流入地公立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所收的高额“借读费”、“赞助费”等,实际上是为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正规、合法的义务教育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公办学校里借读的流动儿童,其父母多是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到城市里经商、办企业的人口,所以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要比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好得多。然而,对于这些在流入地公立学校借读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讲,家庭背景的差异和“借读”的身份仍然使他们在学校里常常被人歧视,不能被平等对待,从而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康和性格的发展。
      (三)回原籍学校上学
      由于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受到政策上和学费上的种种限制和阻力,再加上有些流动人口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看管孩子,故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返回到流出地接受义务教育。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理智上,流动人口都愿意把孩子里在身边。由于总的来看家乡的教育质量不如流入地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以绝大多数流动人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流入地接受比在家乡更好的教育,以便将来能有所作为,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现实却使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所以,把孩子送回原籍读书的确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二.流动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城务工家庭子女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严重。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单位支持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的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上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后二者合计显示的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⑷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六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高达92.1%,由此可见,在流动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未能及时入学的比例非常高,同时,流动儿童因为跟随家庭四处游动,很多人有过辍学的经历,因此,失学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2.进城务工家庭子女入学、就学过程中不公平现象明显。
      从城市化制度上看,农民工是被排除在外的,尽管上亿农民进入了城市,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我国城市化政策还是没有真正的让他们融入到城市的社会中去。具体表现在:第一,各地城市的规划还是以户籍人口为基数,各种国民待遇(比如教育权、劳动保障权等)也都与户籍绑在一起;第二,更主要的是有些地区城市教育没向农民工子女开放,而教育是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最主要途径,目前的教育制度只能使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趋向更加边缘化,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第三,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有的被编入民工子弟班级,这些孩子在这些特设班级学习,有形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3. “边缘化”
      我国长期实行了城乡二元的社会体制。这种体制强行把公民分成农村人和城市人两大类。尽管一些人长期离开了户籍所在的乡村,但在流入城市,仍被视为另类,出现了一个十分滑稽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概念“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把自身看做农民工子女群体中的一员而与城市子女群体区分开来,因此他们就可能在心理上拉开了与城市主流社会的距离,出现社会分离的倾向,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群体之间的冲突与隔离就不可避免。由于完全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在异乡求学,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城里孩子意想不到的困难,如生活的不习惯,高额的入学赞助费等,同时一些城市本地学生会在他们身上得到虚荣心和优越感的满足,由于流动儿童的一般比较敏感而自尊心很强,一旦受到歧视便沉默寡言,久之便形成自我认同低下的性格。
      4.城乡不同地域之间教育内容衔接问题日益彰显。
      不同地域之间说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难易程度区分较大。进城务工家庭子女随父母迂回流动的进程中,要不断适应各种程度的教材与教学的环境和方式,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因此,在他们的心理上难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除此之外,由于受户籍、学籍的限制,不管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在外学习时的要求如何,在重要的升学考试方面,它们都要回原籍进行考试,而在劳动人口输出的大省,由于人口众多竞争更加激烈,考卷的难度往往要超过进城务工家庭子女在外学习的知识水平。因此,这些家庭子女对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期望降低,这也变成了进城务工家庭子女失学、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问题的分析
      1.由于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尤其在办学经费方面不能及时落实。
      2.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是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由此产生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社会分类。
      3.“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市民的“一等公民”的心态意识,阻止了对广大市民对进城务工家庭人员及其子女的认同。
      4.城市对进城务工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操作性不强。
      
      三、解决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进城务工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而是我国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由于当前僵化的户籍制度的限制,进城务工家庭子女将在流动中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从制度上整体的把进城务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纳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四、通过制度创新来突破瓶颈找出路
      
      户籍制度应该创新,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儿童登记和管理制度,建议各基层派出所和计生系统的流动人口管理站共同来做好对进城务工家庭子女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将此纳入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范畴,定时的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以确保这些子女与城市常住户口的子女一样真正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
      1.学校制度要创新
      由于大量的农民工子女了来到当地公办学校就读,对于原来相对稳定的学校既是挑战又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锲机。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进校读书这一做法本身就体现了民主与平等的理念,所以学校应该抓住此机会在孩子们心中培植民主平等的思想,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由于出身的不平等和家庭背景的迥异,学校应该建设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来弥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之间因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给予被称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子女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同时,由于农民工子女起点较低,曾接受教育时用的教材相差较大,所以学校应改革评价制度,多方面挖掘农民工子女的长处,肯定他们的优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全面推向素质教育。
      2.进行现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区域不断加大,人口也逐步增多,所以义务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重新布局。由于进城务工人口比较集中的居住在城郊结合的地域,而此区域的许多学校都是由一些村镇学校演化而来的,是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所以,当前城市各级政府必须加强这些地域的教育资源配置,改善这些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从人力资源配置、硬件设备、教育财政等多角度全方位推进,解决局部区域内进城务工家庭子,女入学紧张的局面。
      3.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教育联系与协调制度
       由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资源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财政制度进行配置的,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当地的公办学校就读,因此也就是城市当地政府实际承担了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然而承担此责任却没有相应的经费来源。
      4.简化学籍管理
       在我国现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下,在教育经费拨付方式尚未完全改变之前,在进城务工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时,尽快建立电子学籍卡系统,制定全国统一的义务学籍卡作为其实际接受教育状况的记录。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些电子学籍卡采取网络化管理方式,做到“卡随人走,人流卡也流。”这样就不会导致因不明确流动子女去向学校花大量时间和经费去查询的现象。同时也会减轻流入学校的管理负担。
      5.调整城市学校入学政策
      大部分进城务工家庭子女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国家的政策,他们理应得到必要的教育。新《义务教育法》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省级统筹为主,各级政府投入职责明确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强调了实施义务教育的财政保障制度。”所以,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情况下,应该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区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经费预算。对于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子女应该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而不是仅以户籍学生数为基准,要对他们一律按公办学生进行学籍注册,一律不收借读费、各种杂费,与城市当地学生在收费和管理方面同等对待。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流动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减小流动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有利于保证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实现社会的公平。
      
      【参考文献】
      [1]吕绍青、张守礼.《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战略与管理》[C]2001年第四期,第95-108页.
      [2]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Division,2002,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1 Revision,New York.
      [3]杜晓利《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再思考》[J]2008年第一期.
      [4]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处境 对策 子女 流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