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吴家山第三中学徐静【本期伴读名校――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

    时间:2019-03-17 03:26: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伴读名师:胡兴桥   名校看过来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历史悠久,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嘉庆七年(1802年)成立的“佛山书院”。2005年8月,学校搬迁到禅城区政府投入3亿元巨资建成的集生态化、园林化、信息化、人本化为一体的美丽的校园。二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大批国内外知名人士,有变法先驱梁启超,民国初期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梁士诒,粤剧名家梁玉�、曾慧等众多政界、商界、文化界名流。佛山三中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高中,学校曾四次培养出广东省高考状元,从2005到2011年,连续六年获得禅城区高考各项综合评比第一名,在广东省具有极高声誉。
      2012年高考备考已经开始,佛山三中的名师胡兴桥将他在作文备考方面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全国的考生们。
      这一季,胡老师伴你高考行……
      
      方向指引
      高考作文的角度不妨关注文化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进而形成的一定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带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共同认知与情感。文化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本质力量,是骨子里、神髓里的精神支点和心性原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密切关联。中学生的作文,如果能够从文化的视点切入,去体验、感知、习得日常生活背后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因子,或者以文化的制高点去解读平常散淡的琐碎生活,则必然会无形中提升作文的认知视界,让平白无奇的字里行间渗透深厚的精神底蕴,让行文超越素材本身的重量,从而建构起一种别开生面的思想与主题。我们现在提倡的“文化作文”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下面,我们不妨以一篇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的高分作文为例,来细细观照文化作文的魅力!
      
       [精彩段落]
      ……那条充满关西风情,给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台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着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在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精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的心。可是,突然地,一个红得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开端。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不见了踪影。
      ――广东一考生 《回到原点》
      这篇文章,是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记叙文类一类卷,最终得分59分,是一篇当之无愧的一类卷。文章最大的亮点是对现实生活中文化的观照!小作者先从“老巷”写到“西关老屋”,进而写“西关老屋”生活的“温情”,传达的是自己生活的“原点”――“西关老屋”的文化磁场。它“孕育”了我,但是,就是这样的文化“原点”,面临的是即将被“拆除”的命运。时代向前发展,却淹没、戕害了文化,对文化的“摧毁”,无疑是对“根”、对生命“源头”的漠视与摧毁!小作者在文末巧借梦幻,传达了自己良好的愿景,而这个愿景,正是所有读者、或者说有识之士所共同期待的!这样的行文,不仅仅是对故乡的简单游览,而是对文化即将不复存在的忧思,传达了考生更高境界的视野和更深沉的有关“岭南文化”的群体忧思!文章也因此而顿时升等。其实,在行文中,不一定要全文观照文化,甚至只要局部观照文化,也能使自身的作文因为渗透了一定的文化因子,而令自身的作文与众不同。
      具体来说,在记叙文中,可以融注文化。比如在叙写事件中像《红楼梦》那样有意识地融注美食文化、建筑文化、诗词文化。在抒情文中,可以设置文化背景。比如在抒情中像《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那样设置文化背景。在议论文中,可以表达文化忧思,比如在议论中像《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那样表达文化忧思等等。
      在高考作文中,尝试着“勾连”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精髓,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考考生的关注,这也是时代在追逐各种“新潮”的同时,一种理念价值上的回归,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导向。众所周知,文化是多元的、复杂的、无处不在的,它既是虚的,又是实的,我们期望中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文化,在写作中尝试着从文化角度去思考,让自己的文字从此有底蕴、有思想,能够写出荡气回肠的文化文,从而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实战演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内心深处有一点点心酸,一点点眷念,又有一点点温馨。那是一种什么情愫呢?请你以“悄悄”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例文]
      悄悄
      □杨婕
      奶奶总是悄悄地爱着我们。
      以前每到周末,我们都回奶奶家吃顿晚饭,为了那顿饭,奶奶总是从早上就开始忙活了。一进门,便能看到一桌子的菜,奶奶也总是乐得合不拢嘴给我们每个人盛上一碗还冒着热气的杂鱼汤,之后催大家快喝。在我的印象中,我碗里总装着似乎喝不完的杂鱼汤。
      奶奶的杂鱼汤也常常会悄悄地出现在我一个人的身边。小时候睡觉时老喜欢踢被子,弄得肚子痛得要命。每当我因此哇哇乱叫眼泪直流的时候,总会有一碗热腾腾的汤,让我喝下去,也总会有一支童谣,哄我睡下去:“训觉觉,小妹丁……”那便是奶奶的杂鱼汤和她的歌。那个时候的奶奶好像是神医,能治好所有的病。
      奶奶疼爱我,那是肯定的。每次演出或比赛前,奶奶总会特意煮杂鱼汤给我,还说,喝了上台有精神,有气质,有底气。每次运动会前,奶奶也如此,说是有冲劲。备考期间,为了不让我熬夜熬坏身子,奶奶时常会把煮好的杂鱼汤放在保温瓶里,用那个碎花布袋装着托人送过来,还在袋子里放了小纸条:记得趁热喝哦,幺妹。
      就这样,我喝着奶奶的杂鱼汤,长大了。
      后来的一天,我心血来潮,卷起袖子自己在家做杂鱼汤。结果,做出来的汤,连我自己都喝不下,与奶奶所煮的相距甚远。
      后来奶奶告诉我“真经”:杂鱼汤的选料、火候和步骤都很讲究,选鱼要选文鱼、活米鱼、金古鱼、银米鱼、泥鳗鱼和流鲳鱼,其他种类的鱼不要,把水煮至八分熟,放入鱼和姜丝,盖上盖子后,等到看见有热气冒出来,就往里放入一条新鲜的虾,待到水开了后,放入盐和盐稀,一分钟后熄火,并让锅放在炉子上静置4―5分钟,这样煮出来的汤才鲜甜。
      按照奶奶的话,这就像九连环,一环扣一环,要是少了一环,就不完美了。
      如今,奶奶走了,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又不舍的回忆,再也喝不到奶奶煮的杂鱼汤了,那一股鲜甜味道和热气,也只能悄悄地烙在心中,刻在脑海中,珍藏在记忆里。
      每当再看到那个洗得发白的碎花布袋,每当再喝到杂鱼汤,都会想起那碗暖暖的汤,和那位爱我的老人。
       [评点]
      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却充盈着深沉的南方海洋文化内涵。虽只平实地写了一碗不平凡的汤,但那是让“我”喝了再多次却依然留恋的汤。语言朴实,却饱含着深情,那“杂鱼汤”串起了奶奶悄悄的爱。文章构思精巧,以杂鱼汤为载体,写出了奶奶的淳朴与善良,倾注了“我”对奶奶的无限思念与回忆。文章围绕饮食文化来写人叙事,自然不同凡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有的声音沁人心脾,有的声音令人流连忘返,有的声音却在我们心中留下复杂的情感,让我们不能自持,将我们的灵魂带到一种全新的高度!
      请你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例文一]
      听听那些自然的声音
      □詹以森
      成天听那从各个角落传来的RAP、摇滚,还有吐字不清的流行歌词,听久了,会觉得疲惫,会觉得很夸张、很做作。然而,有一种声音,能洗涤久浸在流行音乐中的灵魂。这种声音已经在华夏的土地上流淌了千百年,这是来自中国各民族祖先的声音,是来自自然的声音。
      听那黄土高原上高亢的信天游,你能感受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伟气势。
      听那云南苗寨里深情的情歌对唱,你能体会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痴情。
      听那内蒙古大草原上悠长的蒙古长调,你能想象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和安谧。
      这就是中国的原生态民歌,这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劳动中最乏掩饰的抒情,是祖先不用乐谱而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这种声音最悠远、最自然、最纯洁。
      神州大地,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原生态民歌,各有特点,也各有一绝。在收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时,远古的劳动人民通过子孙的歌声和表演与我们对话。一支侗歌队,几个女子一边操着古老的手工纺织工具一边轻唱,几个男青年弹奏着用瓜做的琴唱出爱慕之情,这情景比得上欧洲的经典歌剧。陕北的信天游男歌手,音高超过了摇滚歌手的喊叫和美声男高音的极限,却不显得吃力,一点儿也不刺耳。羌族和苗族的两个演唱组合,其和声效果可以与专业的合唱团媲美。一支唱“潮尔”(蒙古族的一种合唱形式)的乐队,用马头琴、口弦和叫不出名字来的各种琴、箫、鼓来伴奏,有交响乐团的效果。最绝的要数蒙古族的“呼麦”,一个人可以同时演唱两个声部,高声部像口哨音,低声部是气泡音,再有名的歌星、再资深的歌唱家也做不到。
      这样的文化瑰宝,怎么能不让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可是,这些艺术也有陷入困境的时候。
      一对彝族姐弟把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歌搬到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民族唱法”比赛场上,受到了不少好评,但有一位评委质疑这样的“民族唱法”是否合适。
      “呼麦”绝技被蒙古国视为“国宝”,而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却已绝迹了一百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的蒙古族中也濒临失传。于此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传习馆也是门可罗雀,那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流行音乐了。
      祖先的馈赠,就这样被一些人遗忘在了角落里。
      令人欣慰的是,还有一些人为这些无价之宝的保护努力着。他们尽自己所能唤起人们对原生态民歌的关注。后来,“青歌赛”把“原生态唱法”从“民族唱法”中分离出来,那对被质疑的彝族姐弟一举夺得金奖;一批蒙古族歌手前往蒙古国学习“呼麦”;一些地区的民歌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视上有了专门播放原生态民歌的节目和其专门赛事,一些原生态民歌手出了专辑。不仅如此,国内或国际大型音乐会上也响起了中国各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的歌声,这声音穿越时空,把古代与现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中国与外国、人与自然联系在了一起。
      听那来自自然的声音,听那不加掩饰、不加雕琢、不加污染的声音。只要我们能学会欣赏这最自然的美,这声音就能在这多民族国家的土地上流淌下去。
       [评点]
      远离那些狂热躁乱的现代音乐,作者渴望聆听自然之音,那些最悠然、最纯洁的声音。作者开篇即通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读者领略到那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的原生态民歌,形象生动的描述、清新婉转的格调、纯净朴素的语言,让读者感到那自然之音若曲水流觞,流于心间。这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文化瑰宝,作者极尽笔墨诠释了这一种特殊文化,并呼吁读者共同保护和发展该文化。既令人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又引人深思,实为佳作。
       [例文二]
      听泉
      □李云宇
      如果你不喜欢黄河的气势磅礴,不喜欢长江的宽广无垠,那就去江南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如果你厌倦了都市的熙熙攘攘,也腻烦了世俗的明争暗斗,雨巷也不失为上乘之处,在发达都市中邂逅那份难得的静谧。感受太多大海的惊涛骇浪,腻烦了吧?潺潺的细流已不能震撼你的心灵,想试下《二泉映月》中盲人阿炳那靠泉水来沐浴心灵的感受吗?赶快踏上鼎湖山来感受一下听泉的乐趣吧!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位于肇庆城区东北部。对于慕名前来的我与父母,归去时实在有不枉此行之感。
      鼎湖山区群峰拥翠,林木繁茂,明明是炎热的酷暑,来到了鼎湖山后只觉微风拂面,带走了身上的烦闷,送来了丝丝的凉意,难怪其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之称。
      峰回路转,见一瀑布向左侧奔突而下,被巨石阻挡,瀑布分成三股,喷云吐雾,轰然而下,像一条玉龙从天而降,蓦然跌入深潭,激起无数水花雨雾,四处飘散,此乃鼎湖山最负盛名的瀑布。我们至此,暑气顿消,确有“清凉无暑气”的感觉。
      纵观周围的丛林、繁花和庙宇,或浓或淡,或俗或雅,将山泉的清幽之感衬托得淋漓尽致。此刻,静下心,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那潺潺的流水,享受“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听泉的什么呢?听泉所给予人的心灵的清爽。听着那“叮咚”的水声,我不禁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句“愿从琴高生,脚踏赤鲩公,手持玉芙蓉,跳入清泠中。”宋庆龄为此亲笔题书:孙中山游泳处”。我眼前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孙中山先生与爱国华侨共游鼎湖山,见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孙中山先生不禁被这一排绣球缀玉般的水帘所感染,与华侨一道解衣脱鞋,跳入飞水潭中畅游一番。游到酣畅之时,题写了“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的木匾。
      听泉的什么呢?听泉所带给人的心灵的沐浴。泉,自古便被文人雅士赋予无限的灵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佳句更是被人久久吟诵。泉是有生命力的,阿炳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泉所具有的生命力而创作出《二泉映月》的。听那潺潺的水声就像是音乐旋律缓缓拨动心弦,茶在口中留香更显其醇厚,泉水在回味时更能领悟出它的灵魂――它的诉说,它的追忆。
      听泉的什么呢?听泉给予我们心灵的冲击。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潭边崖壁有章太炎题写的“涤瑕荡垢”四个大字。一日听泉,悲也罢,喜也罢,一扫而空,徒留一身清然。不禁使人想起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瀑布诗,诗曰:
      石磴迂回千万曲,似带如环往而复。
      秋深隔树笠帽凉,松荫覆地衣裳绿。
      溪声渐大人声小,高岩瀑布飞难了。
      万丈狂涛五道奔,轰雷制电忘昏晓。
      啊!听听那泉水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心脏在跳动,置身于醇朴的肇庆文化,感受那与《听听,那冷雨》所不同的味道。
       [评点]
      本文是一篇考场高分游记,更是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佳作。一座颇负盛名的岭南名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人。文章中,小作者将鼎湖山的层峦叠嶂、壮阔华丽,瀑布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呈现给读者,肇庆文化也在这景中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来了。文章由《二泉映月》这一名曲入手,以泉为载体,给文章笼罩上一层文化的轻纱,而6-8三个自然段的听泉,借文人墨客之笔,给泉赋予了无限的灵性,给读者以心灵的滋润。而袁枚的那首诗,更是将文章的文化魅力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很多现象让我们思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多改变;这些改变可能触及了道德、精神及文化的神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担忧。
      请你以“忧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例文一]
      饮茶文化的忧思
      □周建雯
      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有多少文化正在被扼杀着,有多少文化正在陷入困局当中?“喝茶”在广州话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饮早茶的文化来源于广东,可近年来,为什么广东人饮早茶的这个传统文化却在逐渐消失呢?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人们更愿意去吃洋快餐。但可以肯定的是,饮早茶是一个能增进家人感情的活动,很值得提倡。
      时下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吃洋快餐, 他们的去向往往是时代的标签。年轻人的标准是“快”,何为洋快餐,当然是以上餐速度快为卖点。上餐的速度快,吃早餐的速度也快,眼下看来非常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要求――起床晚了,用5分钟就可以解决一顿早餐,虽然这无疑影响了身体健康,细嚼慢吞才是养生之道。
      其次,敢问父母这一辈的人又有多少是喜欢洋快餐的呢?这样一来,能与父母共进早餐的时间更少。在这繁华的大都市里,家里人各有各的忙处,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我们还剩多少时间和家人聊天啊?其实,饮早茶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与家人在忙中偷闲,增进感情,共享天伦之乐。
      还记得小时候,我和家人去饮茶,爸爸教我手指叩击桌面以表示对斟茶人的感谢。这饮茶时使用的礼貌手势还是源于皇帝微服出巡呢。皇帝在出巡时也不忘饮茶,与臣子们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是否也应该利用周末约上家人或朋友到茶楼忙中偷闲一下呢?
      放眼望去,时下的茶楼再也不如以前那么兴旺了。也许能偶尔看到几个孤单的老人家的身影,想看到一家老少坐在一起说笑谈乐真是少之又少。
      饮早茶文化陷入困局已经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情了,我们真的不觉得可惜吗?我们留给子子孙孙的仅有物质就可以了吗?也许我们该反思一下这一切。饮早茶文化陷入了困局,我们是否该为其出一份力,拉它一把?或许不是拉它一把,而是拉我们自己一把,让我们的家重拾当年的温馨!
       [评点]
      文章从中国的茶文化入笔,来写自己独特的“忧思”。本来,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饮茶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能够增进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是时至今日,所有的“快”文化占据了主角,小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发出了深切的忧思,而这种忧思,比一般的思考更见深度!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红”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生活中,人人希望做红人,学业希望是红色成绩,从商希望红红火火,办事希望开门红。股市涨了叫飘红,运气不错叫走红,公司火了要分红,甚至花儿谢了也叫落红。红牡丹、红高粱、红心结、红地毯、红灯笼、红对联、红利是、红双喜、红军、红旗……浓浓的中国红,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喜庆的热烈关注,同时也是对生命、对未来的热切企盼,在“红”的背后,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经历、体验或看法呢?请合理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例文二]
      红――中国相册
      □杨斌斌
      拿着相机,如同手擎长枪,长焦掠过九州每一寸肌肤,短焦凝视着散落在曲折幽深酒巷的每一方土石,我摄下中国生命的颜色。显影液中,我看到了华夏最内蕴深沉、最丰裕饱满、最馥郁生姿的色彩――红。红,以她的绚烂华章充盈着一个古老民族青春的血肉,唱响着一曲曲深情的东方红!
      朱红画卷
      屹立于紫禁城外,屏息于朱漆门前,我们轻轻推开这古老肃穆的岁月之门,我们发现了中国最沉实而大胆的红的杰作――朱漆之红的大殿与宫墙。在乳白的台基与淡蓝的天空之间,朱红的皇城以特有的突兀和傲视苍生的磅礴大气,把我抛到天地间无穷的幻觉之中!没有一丝声音,无名的匠人穿越历史的时空把我震撼,用朱红穿透耳膜。而我,只能顶礼膜拜。
      时空移易,敦煌里绚丽的飞天流袖,划过一道道无穷无尽的朱漆长虹,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但这色彩,仍给我们冥冥中平添无限的遐思――怀念红色盛唐!
      虽然,已有许多朱红之色褪去,留下那古旧的长廊与斑驳的寺庙,但,我们至少重新发现了它,把它添回了那长长的朱红画卷,让它重新汇入朱红的华夏。
      胭脂粉彩
      若说朱红承载华夏最大气辉煌的历史画卷,那么,艳丽的胭脂红则是点缀其间的绝妙粉彩。
      秦淮桥下,桨声入耳,大红灯笼的灯光照进明日待嫁少女的闺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少女打开了妆盒,拈出一张胭脂纸,朱唇轻轻地在上面抿了一下,对着铜镜扑上胭脂粉,仔细打量,欲知“深浅入时无” 。我们可以想象在幽幽细雨的江南青石板街上,红装的轿夫抬着胭脂红的轿子,载着胭脂之色的新娘,“嘿呦嘿呦”地走向快乐而仍然羞涩的新郎……
      这样微妙的胭脂红,人们用它装点了新人,期许一个浪漫圆满的结合。同样被染成胭脂红的中国结,挂起了每一个平安的祈愿,窗帘上胭脂红的剪纸窗花,是红色血脉的美好祝福,流淌一方红色的土石,幻化成胭脂红的色彩……
      合上相册,我迷失在华夏红色的世界里……
       [评点]
      这是一篇考场满分美文。文章以切入镜头的方式,以广角向我们勾勒出了“中国红”的“文化本色”,不论是象征中国皇权的紫禁城,还是代表江南文化的秦淮河,都有着挥之不去的“红色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中华的神髓,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相关热词搜索: 伴读 佛山市 广东省 本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