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借物抒情,物为我用 借物抒情

    时间:2019-01-27 03:23: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   借物抒情,又叫托物言志,就是把个人内心的情感转移在外在的客观形象上,借客观形象委婉、含蓄地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借物抒情,借物是手段,抒情是目的,也就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虽然文章只是对事物进行描写,但读来却字字句句都蕴涵着真切动人的情感。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事物时,要把感情寄托在事物上,借事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要找准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自己的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自己的感情有所依托。
      ■
      1.学会巧妙地把对生活的感悟借对事物的描写来委婉表达,做到含蓄优美又真挚感人。
      2.学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事物,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写出它的形(形状、色彩、结构)。
      3.学会根据文章的需要,从抒发感情出发,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着重写事物的内在特征,要传出它的神(品质、气概、意志、精神)。
      ■
      1.借物抒情,意蕴深长。
      作者写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不是其本意,而是要借助这些物的形象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达到“物我一境”的目的。
      如光未然的《黄河颂》一文,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抒发自己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等精神的赞美,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这样的处理如品茶,越品越耐人寻味。
      又如牛汉的《华南虎》一文,作者为华南虎构筑的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华南虎本属于大山与森林,是大自然的儿子,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这既是现实性的描述,又是超现实的喻指。诗人把环境典型化,把华南虎拟人化,以此来写一个不屈的生命,来展示一个执著的灵魂。华南虎在这里成了生命与灵魂的符号,铁笼恰是邪恶的象征,正是它扭曲了原本属于旷野、属于深山的生命;也正是在这扭曲中,生命才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显示出更顽强的意志、更崇高的灵魂。生命之火在黑夜中显示出更加灿烂的光彩,灵魂之光在苦难中得到升华。诗人用充满哲理的思索和充满激情的想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影射到处于困厄之中的华南虎身上,控诉了制造苦难历史的十年浩劫,嘲讽了冷漠与麻木的“围观者”,赞颂了顽强的生命,同时也倾注了自己炽热的情感。
      2.多角度写事物,事物的特征越突出,抒发的情感就越感人。
      天下万物千姿百态,各有其特点。要想充分写出某一事物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在观察时,一方面要细致观察事物的外部形态,如形状、大小、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注意事物的变化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添文章的情趣,还可以用动静结合的办法使事物鲜活起来,使内容更为丰富。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文章对莲作了多角度甚至是全方位的描写:(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和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多角度的描写将作者要寄寓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一样高洁而质朴;(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正直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把莲人格化,自喻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再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现象中,融进了深厚的感情,注入了广阔的社会内涵,将多灾多难的祖国表现得形象鲜明,让读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诗中的抒情主体“鸟”,既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又是千百万爱国知识分子的象征,采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我”比成一只不停歌唱的鸟,以鸟歌唱的各种物象的转换为抒情线索,委婉动人地表达出对祖国、土地、人民的热爱与忠贞。
      3.形神兼备,水到渠成。
      咏物类文章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以绘画打个比方,同是画人物肖像,一般的画匠只能做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画家却能做到神似,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富有神韵。
      如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一文“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灰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神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芳香四溢。这种美源于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春季。雨的春季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地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借春雨点染了整个春天,一支生花之笔借春天写活了万物。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又如,郑振铎的《海燕》一文中的前七自然段,作者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又从四方面着笔对小燕子进行描写: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在“误认”和不断的反问中,衬托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第八自然段至十四自然段,作者描绘了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又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既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同时又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借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
      峭壁上的树
      □张庆和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蔽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搔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淳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选自《语文学习》2001年第10期)
      【写作借鉴】
      作者对酸枣树饱含深情的描写是全文抒发情感的基础。文章前四自然段从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等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赞扬它跳出先天不足的阴影,向“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命运挑战,追求生命的存在和辉煌;赞扬它以“铮铮铁骨”和“朗朗硬气”抗争、反击,战胜种种灾难;赞扬它从不埋怨,它为拥有“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这一机会而高兴,总是“努力地”发挥生命的极致;赞扬它抱着“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的信念,去圆它为峭壁、为整个世界再添一簇风景之梦,乐观而又可贵。全文借物抒情,看似字字赞树,实则句句写人:面对先天不足、环境险恶、身微位卑,我们多么需要那“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般的酸枣精神,多么需要强者之魂啊!
      
      ■
      片段一:
      雨,如同万条银丝,从天空中飘下来。似雾一般的雨,如雨一般的雾,交织在一起,丝丝缕缕,缠绵不绝。山冈上,原野里,江河畔,都沉浸在密如蛛网的雨的世界中。
      花坛里到处都是海棠,那么多的花,一簇堆着一簇,不留一点空隙,似乎每一片花瓣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海棠花!它们有的倚在叶子上贪婪地吮吸着晶莹的雨滴,有的挤呀挤,挤呀挤,挤到最前面,在风中,在雨中,炫耀着自己,有的在绿叶丛中欢快地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显示着自己的喜悦,有的痴痴地仰望着天际,和雨滴谈着自己的心事。
      如棉絮一般轻盈的雨,如芦花一般柔美的雨,就那么细,就那么柔,在微风中欢笑着,在微风中舞动着……
      点评:作者用大量的文字写雨的外形,雨的世界,是为了抒发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海棠花沐浴着雨而茁壮成长就如同孩子沐浴着母爱而健康成长。本片段巧妙地借物抒情,让文章清新淡雅、含蓄深远。但如果能从听觉来写雨的声音,从触觉来写雨的清爽,效果会更好。
      片段二:
      至今不能忘却初见昙花时的惊异――黑暗中洁白的花瓣柔柔地绽开,水莲似的白色的花瓣相互拥着,散发出醉人的芳香。这是将生命的心血倾注进美丽的花苞里,它是如此单薄,似乎一阵轻风就能将它吹落,惹得看花人的心揪得紧紧的,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如精灵般超凡脱俗,不掺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啊。
      昙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所展现出的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由此可见,大千世界中,真正的美丽,莫过于昙花一现般的瞬间之美,极短却定格在人们心中。深夜的一杯热茶,面对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句安慰,还有那情到深处的感动……都定格在人们心中。
      不要说它们太短暂,不要说它们不能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展现给尘世一抹微笑,一点孤傲,一丝感伤。一次感动,可以让它们的生命因此延长千百年――世间最好的保留之处便是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何尝不可逾越千百年呢?
      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
      点评:作者用极其优美的文字,描写昙花的外形、香味,是为了体现昙花的柔弱、高雅、圣洁,更是为下文描写的要做一个像昙花一样即使生命短暂但品质高尚的人作铺垫,是抒情的基础。作者将昙花的描写与下文要赞美的品质联系起来,这也是写这类文章成功的关键。
      ■
      1.景与情分离。同学们在写文章时有时也会在叙事中插入景物描写,试图收到借物抒情的效果,可是实际上却是为写景而写景,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写景时选好观察的角度,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这样,字里行间便会渗透出感情,从而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形与神分离。有些写景抒情的文章让人感觉“物”不能体现作者想要寄寓的情感,这是因为有些同学在具体描写时,没有想到要根据抒情的需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事物的特征上。因此在写作时,同学们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中心思想联系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思和感慨,而不是仅停留在“物”上。
      
      ■
      不思花木,常思泥土
      □马丽华
      我喜欢竹子,也爱在雨后观察新生的竹笋,因为从它们稚嫩的、毛茸茸的身上,我看到了勃勃生机,更从它们身上看到了泥土的伟大。(开篇借竹笋的成长点出泥土的伟大,既直截了当又含蓄委婉。)
      都说绿叶衬红花,可谁又能想到在绿叶与红花下面还有默默支持它们的泥土呢?泥土在常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卑微的,它平凡得几乎让人忽略了它的存在;它没有华贵的色泽,没有诱人的芳香;没有磐石的坚硬,也没有水的柔美。它有的只是泥土特有的清香,淡雅又脱俗;有的只是默默奉献但不求回报的执著……一粒种子撒落在泥土里,泥土成为它温暖的摇篮,给了它成长的养分,给了它生存的希望。我不禁为泥土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猛然间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想起他们为子女无私地付出,无怨无悔,我们做子女的实在欠他们太多太多。父母就是泥土,伟大的泥土,甘愿为子女奉献全部的泥土。(对泥土先抑后扬的描写,手法很高明,形象地写出父母的爱就如同泥土般默默奉献,平凡而伟大。)
      看到泥土,我又仿佛看到了身为农民的祖父。他身上有股泥土的气息,他的肤色如同泥土般黝黑。祖父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缩影,尽管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但他却从不曾埋怨过,就像泥土一样始终谦卑地匍匐着。泥土为了它所哺育的一切生命任劳任怨。祖父常说的话就是:“泥土是我们种田人的根本,我们做人不能忘本,要常想着泥土啊!”是啊,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不能忘本!(对祖父的描写处处扣住泥土的特点,借祖父的话点出做人之本,拓展了泥土的内涵,赞美了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的美德,与下文形成对比。)
      然而今天,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扪心自问,是否忘了做人的根本?在这一座座高楼大厦之间,很难找到一片广阔的土地。农田里,肥沃的土壤也逐渐被高楼蚕食,人们何时才会清醒?何时才会明白泥土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这一自然段的构思本来很好,与上文形成对比,但是再写自然中的泥土就是败笔了,应写某些人为了追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而不择手段的丑态,效果就迥然不同了。)
      不思花木,常想泥土,为的是找回人类的根本,为的是找回人们在灯红酒绿里迷失的方向;不思花木,常想泥土,为的是记住泥土的朴实纯真、虚怀若谷,为的是记住泥土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结尾归纳主题,让主题更鲜明,写作方法可取,但突然出现“虚怀若谷”的字样就显得突兀了,因为上文根本没涉及,应删除或从上文中再提炼相关词语。)
      
      断线的风筝
      □韩洁
      唉!我又和父母闹别扭了。(开篇很妙,一句话交代写作背景,暗含“风筝”与“线”的矛盾。)
      清晨,我带着一颗忧愁而迷茫的心在广场上漫无目的地走着。风,凉丝丝的,给人增添了无尽的烦恼;云,黑沉沉的,透不出一丝阳光。一切仿佛都失去了光彩,无论是树,是花,还是草。不远处的草地上,一个小女孩正用小手托着下巴,笑眯眯地仰望着天空。我顺着她看的方向看去,内心不由得一震――那不是风筝吗?(在描写忧愁而迷茫的心理中引出描写的对象――风筝,与下文写风筝紧紧相扣。)
      在我七彩梦幻的童年中,也曾经有一只美丽的风筝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儿时的我,也如同那个小女孩一样,趴在翠绿的草地上,天真地想如果我也能像风筝一样,在广阔无垠的蓝天中飞舞,和清风结伴,跟白云谈心,与鸟儿一起翱翔……那该有多好!(纯理想主义的描写,让快乐闲适的心情与现实的忧愁迷茫作对比。)
      曾以为风筝是自由的,而现在才知道它也被一条细细的线牵引着;曾以为风筝可以无拘无束地飞,现在才明白它与风、云、鸟都有一层厚厚的隔膜。也许风筝很想按自己的意愿去飞,可身上的线却不允许它那样做;也许风筝也很茫然,它不知道这条细细的线到底是善意的导向,还是恶意的束缚。(借风筝与线的矛盾来写自己与父母的矛盾,巧妙自然。)
      望着风筝,我想到了我自己,难道成长真的意味着更多的烦恼吗?有时,在我眼里,天不再是那么蔚蓝,而是灰蒙蒙的,如一口扣在头顶的锅;草地也不再是那么可爱,而是张牙舞爪,如同一片暗淡无光的沼泽。(与开篇互应,点明和父母闹别扭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会有的烦恼。)
      忽然,起风了,小女孩的父亲用力拉扯着线,小女孩大声喊:“爸爸,线要断了!”我一听不禁一喜:风筝终于要自由了!线果然断了,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悲伤得流出眼泪。因为风筝在空中像无头的苍蝇般打着转儿,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任凭风的摆布――它惊慌失措,狼狈万分。(对线的执著努力、断线风筝的飘浮不定的描写还不够细腻,影响了表达效果。)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风筝身上需要有一条线――当风筝迷失方向的时候,线会带它走向一条光明的路!线的一头是自己,另一头是充满爱与关怀的双手。我自己心中的疙瘩突然解开了,我感到很快乐。(概括的哲理很深刻,借风筝与线的关系来比喻自己与父母的感情纠结。)
      风渐渐停了,风筝缓缓地落下来,被一双充满温暖的手捧起来,它回“家”了。云渐渐散了,露出一片湛蓝的天……(对风筝回家的构思本来不错,可是“风筝缓缓地落下来”的描写是败笔。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时的风筝应是飘到别处去了,不如写女孩找风筝回家,或干脆删除。)
      
      总评:两篇文章都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地把作者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但又各有特色。
      《不思花木,常思泥土》一文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借泥土抒发了对父母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赞美,泥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象征着身为农民的祖父。文章情感真挚,意蕴丰富。文章不足之处是结尾写到泥土的虚怀若谷,但在泥土的描写中却没有体现。
      《断线的风筝》一文作者用风筝比喻自己、用细线比喻父母的关爱和家的温馨,寓意含蓄而深刻,耐人寻味。将风筝拟人化,形象地表现出处于成长期的“我”一方面依赖父母,另一方面又想脱离父母的矛盾心理。文章不足之处是对线的描写略显粗糙了些,要是细腻些,更能表达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效果会更好。
      
      延伸阅读
      1.请以“掬捧星光赠友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600字。
      2.据悉,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不小心飞进赛场,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坠地死亡。一瞬间,击中小鸟的运动员丢下球拍,奔向小鸟,俯身跪地,双手合十,表示忏悔。
      人生有许多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有的蕴涵着人性的真善美,有的散发着自私卑劣的恶臭,有的诠释着人类高尚的操守、有的践踏着公众道德的良知……
      请以“触动心灵的瞬间”为话题,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相关热词搜索: 我用 抒情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