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动之以理晓之以情 晓之以情,动之以悟

    时间:2019-04-05 03:15:3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曲由心声,唱随情动。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诗言志、歌咏言”,音乐如同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一样,在作品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法国作曲家弗德雷里克·柏辽兹说过:“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征,那就是情感。”因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关系到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在感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情感;歌词;旋律;表演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31-02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教学是一个“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入情入理、以理育人”的过程。音乐情感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引导人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基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引发师生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一书论述了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一些特征:小学低年级是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的时期,对音乐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由于儿童身心迅速发展,同时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表现、旋律表现更加丰富;他们良好的机械性记忆,有助于掌握一定数量的歌曲;他们协调性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合唱合奏活动开展;他们理解力增强,有助于学习乐理知识。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继续成长,这一时期是音乐情感得到进一步陶冶和发展的时期。由此可见,小学时期的音乐情感教育何其重要。
      一、深度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晓之以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如元九书》中写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呼声,莫深乎义”。古人已揭示出音乐并非无情之物,有了情感的融入才能打动其他人。因此,在音乐作品中都饱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音乐作品又可以通过感情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来表达情感。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要在歌词和旋律两方面进行深度挖掘,通晓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并传授给学生。
      (一)歌词解读,启发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
      歌词的讲解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们熟悉歌曲的内容、感情和总的表现要求,让学生们有个直白的了解,进而为下一步练唱歌曲奠定思想和情绪基础。有人认为歌词的内容直白、简单,不言自明,叫学生读几遍记住就行,不需多言。然而,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丰富内涵,亦可通过浅显直白的话语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如,《常回家看看》一曲中表达出来的“亲情的呼唤”、“孝心的呼唤”,正是通过“刷刷筷子、洗洗碗;捶捶后背、揉揉肩”等浅白的语言和常见生活举动而表达出来,而父母之爱也浓缩在“平平安安”、“团团圆圆”之中。
      歌词作为音乐情感的载体,凝聚着作家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老师要不仅对学生讲明讲白歌词的自身意思,更要讲清歌词的扩展内涵。当然,老师在讲解歌词时亦可用手势、肢体、表情、轻重声等来辅助读词,再加上适当结合歌曲的节拍、节奏、速度等来读词,从而在读词过程中,将学生引导上正解的解读之路,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如同其它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一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关浓厚的生活情感底蕴,并且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但由于少年儿童的生活经历有限,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此时,老师就要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内涵的讲解,并辅之以大量的资料、图片、影片等形式,丰富他们在音乐作品时代的知识、间接经历,使之尽快理解到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并与作品的深刻情感的产生共鸣。如在学习《卖报歌》、《国歌》等战争时期的歌曲时,小学生不可能体会到当时中国受欺凌,百姓受难的悲惨生活,从而也表达不出作品的沉重感,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老师就要在介绍这首歌曲的来历和历史背景时,提供大量的课件辅助资料,从而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感受歌曲中的愤怒、悲壮、抗议情绪,以情引情,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旋律解析,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
      旋律是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它表达了作家最真实、最内在的情感。熟悉和学习歌曲旋律是音乐教学中的主要步骤。虽然通过歌词解读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家的情感表达,但旋律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最直观的就是学生在听到旋律后,并伴随旋律而流露出喜、乐、忧、愁等表情或动作等外观情感。因此,学生在旋律的推动下会开始进行感受、思考和体验,并随着音乐情境氛围的铺开,而打开他们的情感闸门。如此,音乐课也就能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激起对音乐内容的期盼和渴望,从而陶醉在音乐教学之中。
      要深刻感受音乐的美,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旋律之中,并且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只有这样才能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并把对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在旋律教学环节中,不仅要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还应当注意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使之相互促进,构成音乐教学的完整性。
      任何一首经典曲目,在旋律上都具有一定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并明显表达出特定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地理解该音乐旋律的特点,从而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进行适当的讲解,在聆听过程中通过旋律的感染力让学生体验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欣赏《保卫黄河》,在用心聆听的过程中,用音乐要素对旋律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中起伏的旋律、紧凑的节奏、由慢到快的速度和由弱到强的力度,并上升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力量就像黄河之水一样汹涌澎湃,一往无前,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以声情并茂的歌唱和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音乐
      在音乐课中,老师的情感投入无疑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因此,老师在示范和带唱过程中,必须将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真实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以声带情,感染和教育学生,并将歌曲的艺术形象以生动具有感染力表情、舞蹈或动作进行呈现,从而通过声情并茂地表演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就能发挥其主动性和想象力,进一步感悟音乐情感,进而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使学唱更具有表现力。
      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和示范下,通过对音乐作品从理解歌词大义到清晰歌曲创作背景,再到聆听旋律所表达的情感,进而引发自身的主观联想或感悟,从而进入到一种良性的、活跃的音乐学习状态。因此,老师在教学中有感情地示范和表演,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歌唱学习的兴趣,以情动情。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老师哼歌、起舞。师生情感趋同一致,音乐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
      音乐教学的实践证明,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锻炼,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同时,老师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情感表达的优美、和谐的音乐情境和氛围,让他们随着老师的引导,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情感艺术中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张前、王次炤著.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3]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之以 以情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