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社科院生态建设论文:社科院论文

    时间:2020-02-02 16:48: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建设生态省是促进**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文章首先分析了**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生态省建设所面临的挑战,然后阐述了**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并分析了**在生态省建设中所应重点发展的生态产业,最后提出了**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生态省;
    生态产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507-0105-04
        **建设生态省,就是要建成全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份。2002年3月,**省原省长习近平在**省第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同年8月,**被国家环保局正式批准为继海南、吉林和黑龙江之后的第四个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生态省建设是推进**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但是生态省的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生态省建设的顺利推进,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生态省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山多海阔,水源丰富,气候暖和,海岸线曲折,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明显,有利于农林牧渔业发展。此外,**所具有的独特的地貌空间结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且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也有助于相对自主地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
    多年来,**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围绕经济抓环保,抓好环保促经济”的思想指导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初见成效。根据**省政府新闻办所发布的2003年**省环境质量状况来看,2003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重点城市和流域环境质量在全国处于较好的水平。数据显示1,2003年**省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0.52%,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矿业整顿、生态林保护等得到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放射性状况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全省12条主要水系水质状况总体良好,省控断面达到和优于三类标准的水质占87.5%,明显优于全国7大水系和周边省份的河流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9个设区城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5.5%。全省2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二级的占82.6%,高于全国41.7%的平均水平。
    可见,**生态省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锐减,地力下降;
    森林结构不尽合理,“青山挂白”和水土流失现象仍较明显;
    外来物种对局部流域和区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海洋资源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程建设与矿产资源不合理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酸雨污染仍普遍存在;
    畜禽养殖业污染比较严重,农用化学品使用对环境生物造成污染;
    洪涝、台风、干旱频繁发生,防灾减灾任务仍然很重;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等。根据**省政府新闻办发布的2003年**省环境质量状况来看:全省生态环境仍较脆弱,生态破坏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部分城市及局部流域环境质量较上年有所下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环境资源面临着更大压力。与2002年相比,12条主要水系省控断面达到和优于三类水质的比例下降3.1个百分点;
    城市内河水质功能达标率仅为38.7%,较2002年下降9.2个百分点;
    部分水库水质呈富营养化趋势;
    大部分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未能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三明、南平和漳州市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全省2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二级标准的比例下降4.4个百分点。因此,**生态省建设任重道远。
    二、**生态省建设的目标
    **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现有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以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资源保障体系、人居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把**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省份。
    (一)基本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生态效益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基本实现农业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第三产业优质化,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茅
    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各类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功能区标准,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可再生资源和优良的“生态资产”得到不断增殖,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
    (三)基本建成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建成一批生态型城市、生态型社区及生态型村镇,大多数城镇住户拥有一套使用功能比较齐全的住宅,供水、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到40%以上;
    农村住区环境清洁、优美,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生态文化发展繁荣
    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较高,生态文化广泛普及,全民形成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自觉行动。
    三、**生态省建设的生态产业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产业结构是过去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和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状况及其演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经济发展要持续,在生态省的建设中就必须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否则,必然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失衡,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省内要注重发展生态经济,而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重点发展一批生态经济产业。由于各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因此在生态省建设中所要重点发展的生态经济产业也有所不同。从**省的省情和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来看,其优先发展的核心生态产业应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产业。
    (一)生态农业
    根据**的省情,建设生态省首先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农业应从总体出发,全面规划,科学开发,集约经营,立体种养,多级利用,多种经营,多层加工,综合治理,建立良性生态的大农业生产体系;
    第二,建设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努力培育由绿色科技转化的产品及林木、苗圃、果品、花卉、草皮和水产等各种绿色产品,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物种种植,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
    第三,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响应国家“北牧南移”政策。**所处的暖湿的亚热带气候对发展草食畜牧业有独特的气候优势,且境内山多、坡陡、灌木多、多数草场零星分散,具备发展草食畜牧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名列全国倒数第一,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第四,**虽拥有丰富的植被和高达60.52%的森林覆盖率,但是林种结构单一,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仍然存在,因此还要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
    (二)生态工业
    重点将发展废物利用相关产业,以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探索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链;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行“绿色通行证”的制度,以期从根本上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一,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按照清洁生产要求改造传统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各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第二,按照“集中布局,集中控污”的原则,研究制定工业园区整合方案,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主导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如在福州、厦门、泉州选择有条件工业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试点,探索建设循环工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第三,制定并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研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行业标准,建立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第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利用率,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三)生态旅游
    首先应根据不同类别的生态旅游区的功能、承受能力和具体环境特点,编制开发与保护规划,重点抓好武夷山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度假区、大金湖生态旅游区、湄州岛妈祖文化旅游区、平潭、东山等海岛生态旅游区、闽东山海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其次,应鼓励各地选择资源条件优越、特色明显、处于著名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辐射范围内、交通便利的旅游区,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示范区建设要坚持绿色开发与消费,建立绿色旅游管理机制和经营理念,实现环境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注重建设和提升旅游区的生态品味。
    四、**生态省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生态省的法制建设
    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备的情况下,要解决经济的外部性问题,除了利用相关经济政策加以引导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法制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定型化和法制化。加强法制建设对于生态省战略的实施和环境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我国还没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的情况下,作为生态省建设的试点省份,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生态省建设的地方法规体系,尽快研究出台和清理修订一批生态环境方面的地方法规,如可加快制订和颁布《关于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规定》、《循环生态经济与废物清除条例》等保障循环生态经济正常运转的地方法规。另一方面,我省现实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因此还应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人大、司法机关、行政监督机关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按照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出专项治理方案,明确目标进度,落实责任,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二)建立和实施行政官员任内决策环境影响终身追究制度
    **一些地区行政官员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施政行为,是生态环境恶化得不到控制和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一方面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认识,通过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省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环境法律道德意识等。只有领导层认识提高了,才能自觉地把生态省的战略纳入到省、市、县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另一方面,**省可尽快建立和实施行政官员任内决策环境影响终身追究制度,把生态省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级领导的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凡发生生态环境污染后果的,不管该行政官员升迁、调任或离任,均应追究其相应行政、司法等责任,以根治当前盛行的行政官员决策的短期趋利行为,以确保**生态省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经济政策
    生态省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忽视环境资源保护的经济政策的大力调整。为此,**省首先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方向流动。如编制并发布鼓励发展的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优先项目目录,并对这类项目提供优惠政策,同时严格限制乃至禁止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发展;
    其次还要制订相应的投资和金融政策促进生态省的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生态省、市、县建设的投入,全省财政每年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及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逐年有所增加,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改革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省建设,多渠道筹措生态省建设资金,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安排前期经费等间接手段,采取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方式,促进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制定土地等优惠政策扶持生态产业发展,推进经营性生态项目产业化进程,支持生态项目融资。最后还可运用消费政策引导社会消费倾向。如对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商品、实行高税赋政策,对利用废物资源化生产的再生产品实行低税赋政策等。
    (四)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区域之间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同时,把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不发达地区大多分布在西、北部地区,这些地区又大都是江河上游区和**的林区,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生态省建设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为了调动**西、北部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一方面,省财政应从享受生态环境保护的得益者——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财政中抽一定比例(数额)资金组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补偿西、北部地区因退耕还林还草、关闭污染性工业与限制污染性项目兴办等遭受的损失。另一方面,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帮助西、北部地区政府以生态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五)采取适应生态省战略的科技保障措施
    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的落后,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方式,使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结果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为促进生态省战略的实施,可结合全省的知识和技术创新,通过实施全省科技创新规划,大力开发与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努力提高**省的科技水平和生态省建设能力。要确立符合国情和省情的技术路线,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搞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生态省建设的难点难题,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要组织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围绕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包括在生态产业的建立、清洁能源与清洁生产的相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废物资源化、加强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相关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并可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如建立生态省建设科技项目技术市场、举办科技招商和科技成果博览会等加以推广。对那些技术含量高、有可能形成产业化的项目和技术,予以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
    (六)大力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因此,要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环境法制的宣传教育,使生态省的理念扎根于公众的内心深处,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把**建设成为具备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文明进步的城乡社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一流的生产生活环境的省份。为此,应系统地编制培育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方案,首先要加强生态省建设的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加强新闻宣传,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环保部门要与各新闻单位密切配合,做到了“报纸有文、电视有影、广播有声、网上有信息”,并与一些报纸合办环保周刊、开设环保专栏,拍摄环保电视片等,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其次,开展环境警示教育,系统科学地宣传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全省人民的环境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最后,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省战略的内容列入各级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大纲,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七)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经验教训,结合我们的国情、省情实际,学习先进成果,少走弯路,提高建设水平。在生态省建设中,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加强闽台、闽港澳的合作,争取在闽台农林业、环保、海洋资源开发、气象预报、地震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新突破。要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完成生态省建设任务,实现生态强省的建设目标。
        注释:
        1《省政府发布去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省环保局数据中心网站,http://www.fjepb.gov.cn/xiangxi.asp?id=949
        参考文献:
    1张健华:《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省建设》,《林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第239-241页。
    2沈亚军:《当务之急是建设生态农业》,《**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9期,第35-37页。
    3孙敬水:《生态农业——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农村经济》,2002年第10期,第10-12页。
    4曾从盛、郑达贤、汤小华等:《**建设生态省的条件分析》,《**地理》,2002年第4期,第1-3页。
    5李正欢、郑向敏:《**创建生态省的若干问题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第289-293页。
    6庄忠钦、林信浩:《推进**生态省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农业科技》,2002年第6期,第31-32页。
    7杜强:《**生态省建设问题的探讨》,《**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7期,第46-47页。
    8翁伯琦、唐龙飞:《**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5-9页。
    9洪银兴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76页。

    相关热词搜索: 社科院 生态建设 论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