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注重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实效】

    时间:2019-04-30 03:24: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我的具体做法是:注重运用学具操作,加强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概念
      小学生获得概念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尤其是学习起始概念,更依赖于亲身经验。在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形成感性认识,有利于促进概念的形成。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时,以引导学生操作:
      (1)有6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个人?
      (2) 有7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个人?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题分后的情况与(2)题分后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刚好分完,没有剩余。一种是分完有剩余而且不能再分了,这个余下的数叫余数。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了基础,同事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
      二、在操作中发现规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找出公式来。”所以,在教学时,不能简单的使学生记住法则、公式,而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式发现规律,了解法则、公式的到的过程。
      三、在操作中理解掌握数量关系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上不丰富,理解能力较差,可以充分利用形象化的学具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操作:
      (1)第一行摆4个圆,第二行摆三角,也摆4个,让学生数一数,知道第二行的个数和第一行的个数同样多。
      (2)第二行再摆2个三角,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行先摆了几个三角,又摆了几个三角?
      第二行三角的个数可分为几部分?
      要求第二行三角的个数,就是求哪两部分的和?
      学生根据操作过程把以上问题一句一句连起来说,由浅入深叙述操作过程,表达思维活动。表述如下:
      第二行先摆4个,又摆了2个,第二行摆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圆同样多的4个,一部分是比圆多出来的2个,要求第二行三角的个数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这样学生把做、想、说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感受到的情境中接受语言训练,由形象到抽象使新知更清晰,更明确,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操作中,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五、在操作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和内隐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应用能力
      大纲指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面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学生手脑并用中,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二年级学了“人民币”后,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小商店,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钱去 “购物”,让学生尝到购物的乐趣。学习了“千克的认识”,“利息”等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运用于实践。只要教师重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意识的、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就会得到数学知识、技能的双重收获。
      七、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估算能力
      加强估算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估算是估计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思想是把握的大致范围。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渗着估算的思想,如一些水果要全部批发给别人,就要估计这批水果的重量;一批货物要用车装运,就要估计这些货物的体积。因此,日常估算是每个公民都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建立概念后,应让学生对生活常见事物进行估算。
      八、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处于学习主动地位,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学具,创设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起到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作用,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要求学生把这些图形分类。通过自己活动,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想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并从视觉的比较中发现四边形的特点。然后设计了让学生涂四边形,用纸折四边形,在钉子板上拉出四边形等教学活动。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学具操作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又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 实效 动手 课堂 注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