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真情是现代人最渴望的追求_追求“发自真情、以情动情”的课堂语言

    时间:2019-04-24 03:22: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语言最初是诗语。而诗是抒发感受、表达情感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动辞发” “诗言志”等古语无不阐明语言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本质。心理学研究表明,90%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后天由家长或教师着力刻意培养的。要使学生爱上语文,坚持学习语文,就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长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动情”,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
      因此,联系教学语言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纽带是情感。不当的教学语言就是因为缺乏真心,少有情感,失去了沟通心灵的纽带,学习过程当然也就艰涩难熬,学生当然也就厌学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最能使其产生共鸣。语言一旦经过情感的滋养,便有“水中味、花之光”的奇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吸引学生,就要发挥语言传达情意的功能,“发自真情,以情动情”,让情感之源浸润自己的声音。那么,这种动人的情感从何而来呢?
      一、真情源自对教材的深度体悟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作者表达各种感情的产物。
      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后,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课文中的形象,出现心像、音像和视像;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主观情感融进相应的教学内容,才能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情真意切的语言,带动他们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掌声》时,在引导学生品读第四自然段时,有以下几句话: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好!你注意到没有,在这个自然段中,肯定有那么一两句话让你心头一热的,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
      师(赞叹地):你体会得真深刻。那么,这段文字当中哪一句话使你怦然心动呢?请你把它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师(满怀深情地):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些什么?
      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停后接着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好一个“心头一热”,好一句“怦然心动”,“无数” “涌动” “深深”……若不是对文本有深刻的体验,人心与“文心”有充分的交融,如何说得出这些直击文本核心的具有情感温度的话语。
      二、真情源自对儿童的尊重关爱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儿童有儿童的话语系统,儿童有儿童的思维特点。只有真正做到时时刻刻心中有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感学生之所感,急学生之所急,也才能说学生之所想听。
      如一位教师上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二年级《一片树叶》一课,课件出示了一棵快枯死的树,导入新课时,教师指着画面上方小树叶上的生字富有情趣地说:“人离不开树,绿是树的生命象征。可是这棵树的负担过重,它快死了。如果你能读出小树叶上的生字,你就能使快要枯死的小树长出新叶来。愿不愿意帮助它呀?”生齐:“愿意!”枯燥的识字任务,顿时变成了一场游戏。
      儿童有与成人截然不同的视角。假如我们能以儿童的眼光,抱着纯真、好奇、好玩的童心来组织课堂教学语言,那么学习就可能变成一场富有吸力的“游戏”活动;有了这种对学生需求的关切,课堂将形成一个充满童趣的磁场,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吸引在学习内容之中。
      三、真情要靠变化形式来传达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因此,这种真情不但要靠内容的承载,还要依靠语速、语调等语言形式的变化来传达。
      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没有火”的画面段落时引导学生品读“只好”,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强化情感体验,构筑诗意课堂。
      1.以排比句式强调“吃生的”
      师:吃生的鱼,吃生的肉,吃生的草,吃生的根,吃生的水……人们吃到的都是什么东西?
      生:生的!
      师:人们想吃吗?(不想)人们爱吃吗?(不爱)哪个字眼告诉你人们不想吃人们不爱吃?
      2.通过加“啊”整齐理答,强化情感的层层深入
      生:只好
      师:什么叫只好?
      生:无能为力
      师:说得好,无能为力啊!
      生:迫不得已。
      师:迫不得已啊!
      生:勉强
      师:勉强啊
      生:不得不吃
      师:不得不吃啊!所以,在没火的时候,人们只好吃……
      生:生的东西
      3.用一唱三叹的师生接答,抒发人类长期吃生的无奈
      师:展开你的想象,你看到人们今天吃生的,明天还吃……(生的);今年吃生的,明年还吃……(生的)一百年前吃生的,一百年后还吃……(生的)
      王老师在接下来教学“有了火”的片段时,语调明显地提高,语速变得轻快。同时其中还用了许多小变化来表达情感的细小差别。
      师(面浮微笑):终于有一天有火了!谁来读一读这有火的画面?
      生:(读课文)
      师:你看,孩子们,你看,你现在看到的是有火的画面,有火的场景,你看人们正在用火干什么?(语速越变越快,语调越变越高)
      生:烤熟食物。
      ……
      师:有火的日子远远不止这些,看人们还在用火干什么?
      生:驱寒取暖。
      师:你一定不会忘记,去年的时候还没有火,北方呼呼地刮着,(变低沉)大雪纷纷下着,你一个人躲在山洞里有什么感受?(很难受)。现在好啦,现在有火啦,(声调提高,语速变快)北风又来了,大雪又下了,你会怎么做?(生火)你围在火堆旁边什么感觉?(很温暖)这就是有火的好处啊。把这个感觉带进去读。
      生(表情满足):读课文。
      师:再看,有火的好处多了去了,看看,人们还用火干什么?
      生:驱赶猛兽。
      师:还记得吗?那次你被狼吓得屁滚尿流,这次狼要再来你怎么做?
      修辞手法的使用,语调语速的应用等,将深藏于教师内心的情感外化为可感的音韵律动,使教学语言“以情动情”的方式变得直接简洁,效率提高。而富于变化的节奏还可不断地给学生以强烈刺激,使他们不但享受美的熏陶,更能长时间专注于学习,深切体验文本和生活,长期陶冶,必将促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持续地热爱学习语文。
      四、真情可免教学的无效与负效
      对教学语言“发自真情 以情动情”的追求,可促使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促使人心与“文心”的充分交融,避免毫无目的性教学语言的出现。对“发自真情 以情动情”的追求,还会促使教师尊重儿童的话语习惯,关切学生的心理感受,这也可以避免教师因心急而对学生可能的言语伤害。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版的《一片树叶》片段:
      师:看到小椿树,小兔是“赞叹”,小猴是“欢呼”,小熊呢?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1:滋味。
      师(不可思议状):是“滋味”吗?
      生2:咂着嘴。
      师(夸张的欣喜表情):对了!你真会读书!
      生1一脸不解和沮丧,另一男生对他指指点点,似在责怪又似在嘲笑。
      表面上看,这里教师似无不当,但细观察,却发现,对后一个的夸张表扬,和对生1的否定,体现的是一种绝对的、不辩证的评价。如果教师能坚持“发自真情 以情动情”,一定能关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予肯定指导。可惜的是,教师无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评价严重伤害第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其后续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让教师的教学语言成为照亮学生学习语文的明灯,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催化剂,要让教学语言发自真情。同时要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口语,让学生“音美以感耳”,达到以情动情、形成兴趣的目的。一句话,“发自真情、以情动情”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遵循的铁律。?

    相关热词搜索: 动情 发自 以情 课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