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仁德醒世,行者无疆:醒世

    时间:2019-03-14 03:26: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引言]   季羡林先生走了。以超人的毅力、寻常人难以企及的睿智,温和而坚定地走完了动荡的20世纪,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言有物,行有格。斯人已去,但感怀先生的风骨,捧读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又总觉得他好像并未离去。
      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闪光的宝石,先生的文学艺术创作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人民喜爱,而先生洒脱、高远的精神境界在这喧嚣的社会尤如一泓清泉,告诉人们什么是生命的真味道。
      季老去矣,社会责任仍在。怀念季老,学习先生之坦荡处,修行心态。
      斯人已逝,良知犹存。让我们抛开杂念,用真心来感受智者心灵的律动。[季羡林小传]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入。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语系教授;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此外还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精彩点击一]
      永远不让自己的大脑停摆
      “永远不让自己的大脑停摆。”季羡林总结自己一生的学问之道,曾说,“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便是勤奋。”
      “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初中时,季羡林于正式课程中读了《古文观止》一类书,下课后,又参加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晚上,又到英文文学社去学英文。高中时,他研读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和“三苏”的文集。
      在国外读大学期间,他仍然勤奋读书。主修印度学,发奋学习梵文、巴利文、阿拉伯文等,还选学了不少其他课程。
      在几十年的学者生涯中,季羡林每天早晨都是四点起床,吃一点烤馒头片,啜几口茶,然后在书房里读书写作到七点,再去上班。即使外出开会、访问,在飞机、火车上,也抓紧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即使到了90多岁的高龄,即使躺在病床上,他的双腿上仍然放了一块板子,权当临时阅读和写作的书桌,不让自己的大脑停摆。[成功探秘]
      “永远不让自己的大脑停摆”,季老就是这样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执著地追求学问上。
      作为素材,本材料适用于勤奋、方向、心灵的选择、人生之路、本色人生等话题。[精彩点击二]
      婉谢剑桥聘约
      接到剑桥大学的聘约时,季羡林在思想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所搞的研究工作,不像搞创作,只需要灵感就行,而是需要资料的。这些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多最全,剑桥大学当然藏书更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可是,一想到当时祖国正处在灾难中。自己又是家贫、亲老、子幼。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他认为那简直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一个失掉人性的人。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则不可预料。顾此失彼。实在没有一个两全的办法。最后,他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先接受剑桥大学的聘约,等回国把家庭问题处理妥善后,再返回欧洲,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这实在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想出来的办法。
      回国后,季羡林受到北大的优厚待遇,本来已打消了去剑桥的打算,可是面对中国图书馆梵文典籍空空如也的现状,他又感到前途黯淡,忧心忡忡。剑桥大学丰富的藏书,优越的研究条件,又令他向往不已。过去那场回国还是出国的思想斗争,又在他的脑子里激烈地展开了。最后,他决心先回济南老家看一看家里的真实情况,再做决定。
      当他迈进家门时,眼前的一切让他大吃一惊,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两个孩子瞪着大眼睛望着陌生的父亲,眼前的一切,令他痛苦万分,他流下了眼泪。悔恨、内疚、悲痛一起涌上心头,他立即做出决定:拒绝剑桥大学的聘请。
      后来,他在书中写道:“我立即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我不是一个失掉天良的人,我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来。”[成功探秘]
      伟大无须修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学术研究之艰,是可以克服的困难;家国有难,应担起应有的责任。
      作为素材,本材料适用于责任感、家国、心灵的选择、良知、智慧人生等话题。[精彩点击三]
      人淡如菊品自高
      “都市里的乡下人。”无论地位高低,收入高低,季羡林的生活始终保持一个模样:窄木床,棉絮上覆布单,一身蓝色中山装。他唯一的嗜好就是看书写东西。
      除了追求新的思想,季羡林眼中没有“时尚”可言。保姆为他买来衣服,要告诉他,这是“处理货”,廉价的,他才会欣然接受。吃饭时掉在桌上的饭粒,他会捡起来放在嘴里。而劝他喝牛奶,也要大费功夫,他说,我不喝牛奶也活了90多岁。其他“名人”们是怎么活的,与他无关。
      他的一生,就是这样单调而丰富。他的业务成就,是用他一生的孤寂与自我收敛换来的。有时家里一天到晚来人,不能写作,到晚上他便沉默不语,对自己极不满意。一个留学12年的博士,却将自己的人生欲望压缩得几乎为零。他的选择是:保存自己的学术与政治品格。[成功探秘]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在真正的大师眼中,至高的道,非治学之道,实乃为人之道。随和、清朗、睿智、平实……而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正是大师平淡的心态。季老是思想的巨人和生活的平民,令人肃然起敬。本材料适用于魅力、品格、高尚、心态等话题。
      “三辞”桂冠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96岁高龄时,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一书中提出“三辞”,辞去外界“加”给他的三项荣誉。
      一辞“国学大师”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作品,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二辞“学界泰斗”
      “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神经时时刻刻都处于万分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 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三辞“国宝”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成功探秘]
      季老的“三辞”,辞出了他的那份清醒与真诚,辞出了学识修养与人生境界。一个人懂得自谦,就会淡泊名利,心态平和,他就是生活的智者。正是这种真,这种诚,这种坦然与自省,让“大师”的铭牌更显光洁和澄净。
      本材料适用于淡泊、进与退、谦逊、名与利、无声胜有声、不畏浮云遮望眼等话题。
      毕生心血,尽献轩辕
      2001年7月,季羡林将自己的藏品捐赠给北大图书馆,里面包括他收藏的古画和家中保存的、有纪念价值的私人藏品。这些藏品,仅古字画就有462幅,其中包括苏东坡的《御书颂》,董其昌、仇英、祝枝山的画也都在10幅以上。此外还有大量古砚、寿山石、善本、自己所用家具,甚至连自己的图章也捐赠了。
      这些古董及收藏品,价值难以计数。捐赠东西登记入册并公证以后,季羡林长舒一口气,说:“这屋子里的一张纸,都是北大的了。”于是,又打“借条”借自己的书,常用的资料还留在屋里,每天仍是看与写,继续“煎首年年复月月”。[成功探秘]
      大师之为大师,既源于自身禀赋,亦有赖于其生长土壤。季老的一生心血,所思所为,尽献于轩辕,这点点滴滴的无私奉献,令人感动。夫子一生成就所积累的耀眼光环,正是先生在摒弃金钱、权力、职位等身外之物后那一生相伴的人格魅力。
      本材料适用于有与无、理智、公与私等话题。
      性情中人,做人唯“真”
      季老一生为很多人题写过书名,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为一位来自山东聊城、一个字也不认识的打铁匠编纂的书题写了书名。
      这个铁匠正是著名总编殷昭俐的岳父。铁匠早年一直在微山码头听人说书。随着时间推移,他意识到这些评书在逐渐失传、散佚。于是他就每天准备好纸笔,在听书人中看到有戴眼镜的,主动和人家打招呼,请人家帮助记录下来。天长日久,书稿堆积了一人多高。为了能出版,殷昭俐找到了季羡林。看了书稿后,季羡林当即题写了书名《民间佚失故事集》,还特意推荐给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请钟先生作序。季老说:“要是哪个教授出这本书,我不会题写书名的。但一个铁匠出这本书,太不容易了,一定要支持。”
      1997年迎香港回归时,海淀区淘粪工人魏林海与几位乡间书画之友拟在自家西屋搞一个书画展,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魏林海想请一位名人写幅条幅以壮声色。他最初找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不料此人傲气十足看不起淘粪的。魏林海一气之下,斗胆找到了季羡林先生。季羡林闻悉是淘粪工人求题,十分高兴,很快就写好了“六郎庄农民书画展”的横幅。字苍劲有力,韵味高古,挂在展室中颇有高雅之气。为此之故,二人成了忘年交。[成功探秘]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忍者,相互容忍也。真正伟大的人,内心没有瞧不起人的浮躁与自傲,反而愈加平易近人。
      本材料适用于心态、淡泊、底线、尊重、坚守良知、名与利、德与行等话题。
      最后时刻,书牌匾勉后生
      2009年7月8日上午,2009年北京高考文理科状元刘庭梅、宁少阳在国子监举行成人礼。季羡林先生亲笔题词的两块牌匾“天道酬勤”和“至德要道”作为珍贵贺礼,送给了两个孩子。
      季老认为: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偏离美德半步,轻则误入歧途,重则跌入深渊。季老还说:“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对社会无用,不光无用,反而对社会有害。”老人一生都重视道德,看重道德,让人景仰。
      道德成就了如今公众视野里的季羡林。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宁静致远”,老人在人生最后时刻仍惦念弘扬国学。季羡林先生甚至酝酿提出“大国学”的概念。老人家认为:“我们应该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财富,还应包括历代中国人向世界学习的文化成果。”[成功探秘]
      道德是什么?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世界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人格的清白坦荡。季老的至高品格已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东方文明的符号,承载着所有人的希望。
      本材料适用于感动、真正的伟大、精神、名与利、举手投足之间等话题。[精彩链接]
      季羡林经典语录
      1,一个人的成功与成就,离不开三个因素:一是天分,二是勤奋,三是机遇。
      2,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3,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4,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5,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6,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7,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8,人生就是:承认事实,不安于事实。不怨天,不尤人。珍惜眼前,并尽量加以改善。
      贵在自由自在身
      耿法
      读罢季羡林教授的《病榻杂记》,我对季教授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的举动有了一点新的解读。
      季羡林的“三辞”见诸于媒体报道后,举国上下一片赞扬声,大多钦佩他的人品,称赞他的谦虚,对当今热衷于浮躁、发烧、图虚名的学术界不啻是一帖清凉剂。这样说当然不无道理,可是仅仅这样理解是季羡林的本意吗?
      季羡林决不是什么“谦谦君子”。有些所谓“谦谦君子”嘴里总是十分谦虚,甚至谦虚过了头,心中却未必以为然,只是当做一种政治作秀或学术作秀姿态而已,其实他们内心里往往十分自负、自诩。我以为季羡林的“三辞”并非谦虚之言,而是一位诚实、严肃的学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这才是季羡林晚年心境和学术精神的真实写照。
      自由自在身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或作家的本质特性,是保持旺盛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失去了这种心态,学者或作家的创造力就会枯竭、窒息。拥有自由自在身,就不易被权势、金钱、荣誉、地位所腐蚀和异化,也不需要考虑学术或创作之外别的附加的人为因素。自由的翅膀一旦折断,就不能在学术和创作的天空翱 翔;而翅膀倘若用黄金铸就,鸟儿还能飞得起来吗?
      自由自在身是一种大彻大悟,返璞归真。季羡林其实并不偏激,无论学术或为人都相当稳健,但他以稳健来抗俗。鲁迅说过:“一变‘名人’,‘自己’就没有了。”何况还不是一般的名人,是“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呢!
      倘若一个人戴上了如此华丽而沉重的三顶桂冠,捆上了那么多的精神绳索,还会有真正的自己吗?鲁迅是始终保持了自由自在身的。季羡林也保持了自由自在身,清醒地辞去三顶桂冠就是例证。他有五分成绩决不说成六分,不能容忍一点浮夸不实;同时对自己的学术成就他也决不自我贬低,该是什么成就就是什么成就,用不着谦虚。他说:“我自己觉得,桂冠取掉,里面还不是一堆朽木,还是有颇为坚实的东西的。”
      自由自在身是一种浩然之气,始终保持自由自在身最是难能可贵。“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史学家陈寅恪一生推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他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在陈寅恪那里,自由思想含有坚守气节、独立思考、为文化续命等多重意思,是其一生的精神与学术追求。季羡林的“自由自在身”,当也是继承其师辈的这一理想信念,崇尚学术自由,呵护文化生命的表现。季羡林拒绝那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式的外表威仪,却坚持了知识分子内心的自由精神家园的真正的高贵和尊严。
      季羡林有自己鲜明的原则和立场,既不掩饰隐藏,也不因势利而改变。季羡林不会飘然世外,只醉心和沉寂于自己的一方学术天地。他关注这个世界,关注整个迅速变化着的鲜活世界。也铸造了自己学者的鲜活的文化灵魂。
      没有了这三顶桂冠,季羡林先生活得更自由自在,更潇洒真实。人世间,贵在自由自在身,季羡林说自己不是哲学家,可其实他才是真正懂得和运用生活哲学的智者啊!
      (摘自《大公网》。有删改)[成功探秘]
      对于学者、文人或艺术家来说,“自由自在身”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学术生命和艺术生命的根苗。但是,要长久地保持“自由自在身”,却并不容易。季教授的“三辞”,不仅辞出了自己生命的至高境界,更给当前的浮躁世态以警醒:坚守自我,坚持自由,才能实现梦想,宁静灵魂。
      新颖的思维角度加上富有创新意味的深邃解读,再配上流畅清丽的语言,使得文章脉络清晰而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而内蕴深厚,文风隽永而韵味十足。[拓展训练]
      请以“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点拨:“追”,从字面上看,“追求”“追逐”“追随”“追究”都是“追”,但要真正写好这篇作文,须有正确的人生观,所“追”必须是真、善、美。
      为了能选取更好、更适合自己发挥的角度,要围绕这个“追”进行全方位拓展:可以写为什么要“追”,明确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追求,人类正是在不断追梦的过程中发展、创造、完善的;可以写“追”什么,虽说追求的目标因人而异,但是追求应该符合正义、公理和良心,凡是对真、善、美不懈的追求,都能彰显人性的光辉;还可以写怎样“追”等等。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追求史。古来执著追求的仁人志士不可胜数,若在文中恰当地引用,可使文章内容丰满,充满文化底蕴,更能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本文适宜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在写作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立意准确而不偏颇,议论中肯而不偏激。

    相关热词搜索: 仁德 无疆 行者 醒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