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你就是我的星光在夜空闪烁 [语文的天空闪烁哲理的星光]

    时间:2019-01-13 03:29: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必修”“选修”“读本”(苏教版)构筑起高中语文浩瀚的夜空,那辽阔的天宇闪耀着美丽的语言的华彩,巧妙的构思的灵光,丰富而隽永的情感的斑斓,深邃的思想的深蓝――那片最迷人的幽蓝。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异彩
      “心”是水般的轻灵,“物”似山般的厚重。它们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美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借《逍遥游》(苏教版第五册),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人生境界:只有当我们摒弃广博的物质世界的“小大之辩”,我们才能进入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限逍遥的精神世界,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彼且恶乎待哉?”就如一句誓词――心可以凌驾于俗世的万物之上,在浩渺的天地之间独来独往。“唯心”有时真的是一种美丽,特别是当那篇庄子用奇特想象构筑起来的《逍遥游》,呈现给有着同样丰富想象力的青年学子面前时。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苏教版第五册)则让人一下子沉重起来,它把我们从庄子的“大我”拉到了帕斯卡尔的“小我”之中。在作者的眼中,人在物质世界里,充其量不过是春发嫩芽,秋生雪絮的苇草,随着物质世界的变化而生生灭灭,像苇草一样脆弱易折。但在这“小我”的令人沮丧的否定中,作者以“能思想”来提升作为物质世界一员的人的伟大与崇高。“人”与万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思想”。于是,在生花妙笔的语言的调和中,“物质”与“心灵”找到了一种只有在文学的世界里才能存在的平衡――人首先是物质的,然后才是精神的;但正因为有了“精神”的存在,物质世界才有了“第二只眼睛”。
      二、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
      哲人说:人一生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是的,孔子也曾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豪情已经充盈我们的心,他在《赤壁赋》(苏教版第一册)中寄寓的理趣也让我们醍醐灌顶。“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一段让人很受启发的文字。东坡认为:这个世界是无常的,这个世界又是永恒的。如果一个人把握住了当下的美好,就不必太在意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虽然这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文字的波诡云谲,哲理的超越万世,如山中之岚迎面而来。我们对于庄子的一个世俗味特浓的故事一定耳熟能详。庄子的《庖丁解牛》(苏教版读本必修三)让人印象深刻,不在于文中的厨师能让人舌下生津,菜刀能让人武功盖世,而在于篇末的点睛之笔:“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让整篇文章境界全出:一个厨师,在熟悉了牛的生理结构之后,能够以有形之“刀”入无形之“间”,从而游刃有余,刀可以不必“更”,“人”可以不必损,从而在污浊的世界里从从容容,不伤毫发。这种发现在宿命观念无比流行的古代是何等的令人诧异,它在逆来顺受的选择之外又为国人找到了第二条出路。实际上,万事万物的存在皆有其规律,它的发展变化也自有其规律。
      三、“变”有质变和量变之分
      化蝶为蛹,化霜为露。儒家的荀子在《劝学》(苏教版第一册)中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是儒家的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苏教版第四册)中也提到:“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两段文字是否都给我们这样的启迪:事物有量和质的区别,事物的发展变化有量变和质变的差异。“土”堆成了“山”岭,水“流”化为深“渊”,凡人脱胎换骨已然成了“圣”人。而如果计较于“五十步”与“百步”间的区别,就要贻笑大方:两个人同样是怯战,“是亦走也”。我们在肤浅的字意理解的基础上,来一点儿驴友的探索冒险,是否能化庸常为神奇,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万事万物都互相联系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苏教版第一册)中“万类霜天竞自由”,荀子的《劝学》中的“善假于物也”,利奥波德的《像山一样思考》(苏教版第一册)中“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很少为人类所领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无不昭示这样的哲理:世界是那样广泛而深入地相互联系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当青年学子用这样的观点去理解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带来内心更大的触动。
      五、手有五指,各有主次
      在哲学的范畴里,有主要矛盾,有次要矛盾;有内在原因,有外在原因。《论语》中有一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第四册),它这样写道:“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两处文字分别是孔子弟子冉有和孔子对季氏打算讨伐颛臾的原因的说法。冉有说的原因是季氏打算讨伐颛臾的表面原因,孔子说的原因才是季氏准备攻打颛臾的深层次原因,而这所有的一切,皆源于季氏内心妄图对鲁国王室的控制。在一向严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偶尔生出一些枝蔓,有时也能摇曳多姿,令人思维飞扬。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苏教版第四册)一文中,提到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马克思研究社会人文科学的影响。真的,有时候,哲理就这样很自然地寓于文学的字里行间。鲁迅的《拿来主义》(苏教版第三册)中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的主张让人想到了哲学上的“扬弃”,《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苏教版第五册)里各国科学深深植根于各自文化的观点让人悟到了上层建筑的盘根错节……这些就像《神的一滴》(苏教版第一册)注入了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恒久的馨香。■

    相关热词搜索: 哲理 闪烁 星光 语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