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熟读精思,含英咀华] 含英咀华

    时间:2018-12-29 03:34: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不大,但所选课文,集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从《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谆谆教诲,到《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思想启迪,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到《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洋溢着古代仁人志士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讲清字、词、句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则大可不提,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学生对学过的古文,背起来滚瓜烂熟,但一问其意则含糊其词。其实,每篇文言文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刻有作者思想的烙印,若不加分析,其糟粕会流进学生的心田,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官场的厌恶,其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潜意识若不加分析,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消沉思想。又如,《爱莲说》借莲的可爱,勉励人们要具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品流露出清高孤傲的情绪,带有消极色彩。因此,文言文教学应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其思想意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那么,如何挖掘文言文中所蕴藏的思想意义呢?
       一、破题释义
       有的文言文,题目上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即是文章的论点,孟子以“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激励古人,也开启了学生的心扉。再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题目开宗明义,其主张行“仁政”以一统天下的学说一览无余。题目中的“多助”指得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这种思想客观上对人民有利,是值得肯定的,但细加琢磨,作者又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得道”的“仁心”上,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忽视。教师应以“释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言作品的主旨,为下面的字词句教学做一个坚实有力的铺垫。
       二、研读重点语句
       许多文言文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对人生的慨叹、对世道的评价、对问题的思索凝结成一两句话。理解文章的主旨,往往离不开这些语句。例如,《陋室铭》中,刘禹锡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赞扬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马说》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抨击浅薄愚妄的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的现象。再如,《陈涉世家》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王侯世袭制大胆地给予否定,《捕蛇者说》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对残酷的政治果敢地进行质问。
       三、揣摩相关的记叙、描写、说明片断,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
       许多文言文在写作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就语言来说,他们或是泼墨如云,重点渲染;或如行云流水,娓娓叙来;或是笔带锋芒,理切辞畅。例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运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一个世外乐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一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触摸到他的内心世界:渴望有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再如,从《愚公移山》“吾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一掷地有声的语言中,窥见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改变命运的决心。又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排比的句式气势磅礴地揭示了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的道理。因此,要真正把握一篇古文的思想内涵,离不开对相应的记叙、描写、议论等成分的推敲、琢磨。
       四、善用材料,巧加引导
       翻开古文教材,我们会发现,编者的设计可谓细致周到。课文之前编有“阅读提示”,或是提示背景,或是介绍作者,或是揭示主旨;教材之后则精心安排了针对性练习,有点有面。教师应利用这些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内容,领悟思想精髓。例如,《捕蛇者说》有一段阅读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提示中哪些语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缘由?哪些语句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就能从言简意明的提示中迅速找出答案:(1)写作缘由(背景):赋敛极重,民不堪命。(2)写作意图: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3)渗透感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慨,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继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课文中的蒋氏祖孙三代以何纳税?其乡邻为纳税被逼到什么程度?文中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赋税制度的愤慨之情?这样,抓住“提示”,层层诱导,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地投入古文学习之中。
       同时,教师还应把课后习题作为学生学习古文的“催化剂”。教材后的有些练习是专门针对作品思想内容而设计的,往往突出重点或难点,具有启发性。教师可在讲读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进行,以思促读,以思促译;也可在通篇翻译之后集中讨论,引导学生回味、咀嚼字、词、句、篇在文中表达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学习《马说》一文,可在一二自然段的翻译过程中,穿插对课后习题(二)的讨论:两段写了千里马哪些遭遇(或不公平待遇)?它暗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学生边读边思,能从文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语句中领悟作者抨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压抑人才、埋没人才的写作意图。
       另外,联系文后补充材料,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陈涉世家》文后补充材料,陈涉违背了“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从“涉之为王沉沉也”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与早期的才能相对照,前后6个月,陈涉判若两人,从睿智走向愚蠢,加之曾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不能跨越封建统治阶级专制制度的樊篱,而叛离了与他同呼吸共命运的广大农民,成了孤家寡人。又如,《爱莲说》文后附带《古人笔下“莲”》一则短文,介绍屈原“制芷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诗句,表现屈原高洁傲岸的志趣。在古人的笔下,莲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由此而与《爱莲说》中“莲,花之君子者也”相映衬,不难看出,对莲之钟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态。
       所谓“曲径通幽”,文言文正是沿着古代文化长廊曲径,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古风幽幽、余音袅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师生会共同瞩目于古代的社会生活及科学文化等成就,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正面最终到达文言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棋盘初级中学(221400)

    相关热词搜索: 含英咀华 熟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