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法国平民总统执政 美国各任总统执政时间

    时间:2019-05-30 03:30:1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奥朗德可能是法国历史上绰号最多的国家领导人,私下里被称为“焦糖布丁”、“走路的棉花糖”等,言下之意是说此人嘴上抹蜜,是个软绵绵、做事不果决的人。确实,在参选总统前,奥朗德身材肥胖,穿着随意,难以给人留下鲜明印象。加之他在党内爱采取妥协姿态,被人认为“左右摇摆、优柔寡断”。那么,奥朗德是这样一个人吗?
      温和低调的“好好先生”
      奥朗德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受天主教文化影响颇深,拥有宽容、仁厚的道德观念。他的父亲思想保守而刻板,性格严厉而专断,而母亲性格开朗又乐观。奥朗德在父亲的管教下,做事非常理智,懂得控制情绪,从不当众发火。同时,他又继承了母亲轻松愉快的性格,非常幽默、宽容。由于脾气好、主意多,自然而然地成为小伙伴们拥戴的中心。
      中学时他任班长,喜欢代替同学与老师“谈判”,经常能以幽默的话语巧妙化解双方的分歧;长大后他承认,这种“调停者”角色曾让他感到其乐无穷。但奥朗德在扮演“学生领袖”时从不以势压人,而是通过“对话”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总能给人留下既可亲又可信的印象,使别人心甘情愿听从他的“指挥”。
      从政后,奥朗德头脑冷静,不感情用事,遇事往往能三思而后行,不走极端。他强调以诚待人,私下从不诋毁别人、损人形象,也不记仇、不搞打击报复。成功了不以有功者自居,而是“与众人同乐乐”;失败了也不怪罪别人,推脱责任。
      社会党内派别众多,奥朗德总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注重发挥协调者的作用,积极化解冲突,力争对各种观点兼收并蓄。这种谨言慎行、沉稳客观、谋求共识的态度不仅让他在政坛上树敌很少,而且通常还能化敌为友,为己所用。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初选后,他与另外五位竞争对手的关系不远反近,还尽量多地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竞选班底。
      奥朗德与萨科齐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保持一贯的平民作风,他不穿戴名牌,不驾豪车,总是骑摩托车上下班;遇事不喜欢张扬,反对刻意作秀,不喜欢高高在上,反对闭门造车,不喜欢以精英自居,反对脱离民众。他在参选前就已遍步法国山河,与农民、工人广泛交谈,让其了解自己要带领他们走出危机的政治理想。他始终牢记密特朗的谆谆教诲:“要想成为一国总统,一定要从内心深处了解平民百姓”。奥朗德在竞选伊始就宣布自己未来要做“正常总统”,他的“亲民”形象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可。
      另一点是他注重集思广益,反对独断专行。萨科齐被称为“无所不在总统”,喜欢自作主张,将他人都视为自己政策的执行者,连他的总理都被戏称为“影子”总理。而奥朗德在内心坚持己见的同时,则更善于倾听,并注意吸收他人之所长。
      奥朗德这种注重求同存异、谋求共识性格的形成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他生活在政治思想矛盾的家庭氛围中,自小懂得照顾父母双方观点,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并充当他们之间的平衡者。
      二是源于他的从政经验。1981年的左翼大联合推动了密特朗上台,而2002年左翼联盟分裂,直接导致若斯潘在总统选举中未能进入第二轮,这让奥朗德深刻认识到了左翼大联合的力量,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必须在其中发挥平衡、协调作用的重要性。
      三是来自对德洛尔风格的继承。奥朗德对德洛尔在欧共体各成员国间以妥协化解歧见、统筹全局的做法非常敬重并极力效仿。为此,他不仅注意在党内团结大多数,而且与中间、右派的重要人士保持交往。第二轮总统选举前,中间派“民主运动”党主席弗朗索瓦·贝鲁首次倒向社会党、以个人名义投奥朗德的票,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奥朗德务实作风的有效性。
      
      当全民“团结者”的角色
      奥朗德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社会改良主义”,他希望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奥朗德自小受母亲影响,母亲经常给他讲自己亲身经历的发生在社会底层的悲惨故事,使他从小就产生了改造社会的想法。而来自于基督教文化的教育中,《圣经》反对特权阶层、追求社会平等的观念也让他印象深刻。
      1968年的“五月革命”唤醒了他的政治意识,但他反对通过示威这种“激进”手段与政府对峙,从不参加学生游行。大学期间,当他真正接触政治后,最初并未加入任何党派。他曾一度对法共感兴趣,甚至在街上派发过法共的《人道报》,但他很快放弃了“阶级斗争”的“革命”思想,认为通过投票开展议会斗争更为可行。
      到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党上升势头越来越猛,奥朗德心目中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也越来越明晰,最终在1979年,他正式加入了法国社会党。
      奥朗德的“社会改良主义”认为,法国当前制度不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不合理,富人和特权阶层把持政权,不愿与人分享国家权力与社会资源;二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公平,导致贫富分化加剧;三是经济运作体制存在弊端,导致资本流转缺乏活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为打破这种不公正局面,奥朗德主张:在政治方面,改革总统地位、增加议会权力;建立“参与式民主”,给予民众更多社会权利;在议会选举中适当引入比例选举制,使各党派拥有更大发言权等。在经济上,以“税改”为中心,推动公平分配社会财富,促进资本流转。一方面,他倡导改革遗产税和不动产税制,但只对拥有最多财富和最多不动产的少数人提高征税额;另一方面,他强调“税改”必须减轻企业负担,不触及企业的资本传承,以促进资本的正常流动。他在竞选中特别提出将收取高达75%的“巨富税”,得到民众支持。在社会问题上,主张在法国当前经济危机肆虐、民众购买力下降、失业率高企的背景下,适当放缓福利制度改革,并增加在教育、培训、医疗、住房等多方面的投资,营造社会和谐。
      奥朗德的“社会改良主义”哲学,不仅来自于他的政治经历与社会实践,还来自于他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社会中角色的深刻反思。他特别重视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对个体的保护,又强调个体的能动性,认为集体不能牺牲个体利益,不仅不能束缚个体发展,还要为个体创造更多行动空间。
      表现在政治上,奥朗德特别希望充当全民“团结者”的角色,带领社会摈弃极端思想特别是民粹主义、排外主义,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和解”。体现在欧洲政策上,他主张欧盟对债务危机国“保持团结”、积极救援,但反对欧盟“财政契约”所主张的经济紧缩,主张法国能有更大的行动自由,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经济刺激,同时发行欧盟债券,而欧洲央行也能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当应对危机的“最后贷款人”。体现在全球政策上,他主张对全球化加大调节,反对新兴国家的“货币、社会、环境倾销”,要求欧盟对各成员国给予更大保护、法国给予其国民以更多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说,奥朗德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具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有很多方面很难行得通。比如,收取“巨富税”可能导致资本外逃,降低法国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延缓福利制度改革可能会增加法国劳动成本,经济竞争力下降;单方面增加财政支出将导致法国债务负担加重,可能会被拖入欧债漩涡;质疑“财政契约”将使法德分歧加大,进而影响欧洲一体化的深化;过分强调“保护”可能会使法国及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导致与他国经济摩擦增多等。上述问题能否“聪明”解决将考验奥朗德的智慧。

    相关热词搜索: 法国 执政 平民 总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