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端午节赛龙舟来历

    时间:2020-08-14 08:21: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端午节赛龙舟的来历

     篇一:端午节划龙舟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划龙舟习俗的由来

     张长明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 —— 端午节。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这天在汨罗江怀石投江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 吃粽子,喝雄黄酒,门户上悬挂艾蒿、菖蒲,划龙舟等习俗。考究 上述习俗的由来,与屈原生长在龙阳(今汉寿)沧港有关。近些年 来,在汉寿县株木山乡,聂家桥乡楚墓中出土的 “武王之童督铜戈 “郢室畏户之玺铜印 ”大量器物和沧港 “三闾大夫祠 ”、“濯缨桥 ”、“屈 原庙”、 “沧溪寺 ”、“天乙宫 ”、“招屈亭 ”、“钓鱼台 ”、“清斯亭”、 “东岳庙 ”、“三闾巷 ”等数十处遗迹;说明古汉寿沧港一带是屈原先 祖屈瑕的封地。经文物部门考证, “武王之童督 ”铭文青铜戈,是屈 原祖父屈瑕佩戴的尚方宝剑。证明屈原的家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是在这里出生的。如今,汉寿县屈原学会和全国许多专家学者 著书立说进行研究,确立了 “屈原故里汉寿说 ”。

     据史书记载和传说,二千多年前,屈原因受到楚顷襄王的不信任和 奸臣们的谗言排挤,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的 “联齐抗秦,振兴楚国 的主张彻底破灭了;随之秦国的大将白起又领军攻占了楚国的郢都。

     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声疾呼, “楚国亡了啊 ”!抑郁的情绪始终压 在心底,形容更加憔悴了。公元前 278 年,楚顷襄王 21 年,五月初 五这天,屈原步履蹒跚、神情恍惚地来到汨罗江边,嘴里喃喃自语, 一气之下在汨罗江怀石自沉了。楚国逃难的人把这一噩耗传到了屈 原的故乡沧港,乡民们顿时惊呆了,清醒片刻后景旺说: “屈原是楚 国的三闾大夫,这么大的官怎么会自寻短见呢? ”昭明说: “前不久 灵均和渔父在沧浪河边对话,相互问答,洗帽带,洗脚还好好地, 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 ”人们呼天抢地,放声恸哭,悲痛不已。事不 宜迟,救人要紧,景旺、昭明、屈定和乡民们放下手头的活计,带 上饭团,桐树叶粑粑,咸鸭蛋,驾着 “翘划子 ”“丫艖划子 ”“艋艋船 ” (都是当地渔民打鱼的渔船),荡起双飞燕,前后浆,划起桡子, 一路顺水,一路猛划,象箭一般飞到了汨罗江畔的沉沙港口,加入 到了寻找打捞屈原尸体的行列。停留在汨罗江港湾里的渔船,听到 有人跳水的消息早就投入到了打捞抢救中,几十条小船汇集在一起 拉网式地寻找,有水性好的年青小伙子干脆跳入江中,潜到水底搜 寻;仍凭怎样搜寻,就是一直找不着。

     这是因为屈原在跳江时解下了身上的腰带,咬破手指头,用鲜血愤 懑地写下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八个大字,将腰带缠在一块石头 上,一头挽在手里跳入江中的,所以屈原的尸体很难浮出水面。这 时候逃难的人也止住了脚步,涌向江两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呼唤 着,哭泣着;在沧港来打捞的渔船中有一位大叔燃上香烛,跪在船 头悲怆地呼喊着: 三闾大夫你快起来吧,我们接你回家。 ”这个人

     是屈原的族弟屈定,他一边呼喊一边把带来的饭团,桐子叶耙耙, 咸鸭蛋投进江里,说是让鱼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肉体了。景 旺、昭明和参加打捞的船只都效仿着把食物 扑通”扑通”丢进江里, 这时候住在江边的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 要药晕蛟龙水族,以免伤害屈大夫。

     汨罗江两岸已是人山人海,几十条小船在江面上往来穿梭似的打捞, 哭喊声像涛声一样此起彼伏,人们直到夜晚才抹着哭红了的眼睛跌 跌撞撞地离开,心中是多么地希望三闾大夫没有死,突然降临在他 们中间,又希望三闾大夫早些浮出水面,见到他的真身。时间在煎 熬着每一个人的心。屈原故里沧港的乡亲们更是焦急万分,一颗颗 悬着的心始终不能平静。当天深夜,有人忽然间看见三闾巷屈家大 院里一道白光闪现,一位身穿白衣,骑着白马的仙人直奔云霄而去。

     这不是屈大夫吗?一定是他,是他的魂魄回故里 辞路”来了,然后

     又奔向了天国,人们议论着。家乡的乡亲是多么地希望他没有死去, 希望他能回到郢都为楚国的复兴出谋划策,建设自己的国家,实现 那久远的梦想。

     屈原死后,有一天托梦于族弟屈定,诉说投的饭团、桐子叶耙耙、 咸鸭蛋都被蛟龙和鱼蟹抢走了,自己一点儿也没有吃到;还教他如 何驱赶水族和刺杀蛟龙。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屈定来到沧港集市上, 把昨夜三闾大夫托梦的事向大伙讲述了一番,说: 明年的五月初五,

     是三闾大夫的周年忌日,我们要打造像蛟龙一样的船只为其招魂, 各家各户采些艾蒿、菖蒲悬挂于门户,用艾蒿当鞭子驱赶和鞭苔水 族,用菖蒲做利剑刺杀蛟龙;用蓼叶、芦叶把食物包在里面,缠上 五彩丝线,把它煮熟再投到江里,蛟龙和鱼蟹看到闪光的五彩丝线 担心会被缚住、不敢触及,包裹好的食品就不会被抢走了。 ”乡亲们

     把屈定的话记在心里。

     第二年开春以后,屈定、景旺、昭明邀集伐木能手和强壮劳力来到 “金牛山 ”上,伐来了上好的木材,请来最好的木匠,按照蛟龙的模 样,精心打造了一对 “公母”龙船。龙船打好后 “公”的曰 “红船”,冠 以“满天红 ”,“母”的曰“白船”,冠以“飞龙白”。每船 31 名桡手。红船桡手系红头巾,着 红装,插红旗;白船桡手系白头巾,着白装,插白旗。桡手都是百 里挑一的后生,一个个生龙活虎,干劲冲天。两条龙船分别由屈定 和景旺掌艄,昭明、田猛击鼓,一切准备停当,只待吉日良辰。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始。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髻鬣动,螮蝀饮何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韈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武陵竞渡略》也有记: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斯招屈之义,始于 沅湘之间,棹影瀚波尤以龙阳为盛 ”。为纪念屈原,沧港的乡亲们修 建了“三闾大夫祠 ”、“招屈亭 ”、“濯缨桥 ”等建筑。这些都充分表明 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的深情与厚爱。

     (作者系常德市屈原学会会员)

     【篇二:端午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 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 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 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 《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 229 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 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 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 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 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 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 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 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 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 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 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 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 初”相

     同,称 端五”也就如称 初五”;端五的 五”字又与 午”相通,按地 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 午”月。又因午时为 阳辰”所以端五也叫

     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 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 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 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 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

     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 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 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 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 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 端午节”端是 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 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 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 五”与 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

     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 端午”二字最早见

     于晋人周处《风土记》: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

     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 赛龙 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 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 诗人节”

     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

     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 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传说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 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 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 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 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 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 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 展成为龙舟竞赛。

     ?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端午节的传说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 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说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 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 “龙 ”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 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 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 )竞渡与

     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 “以像龙子 ” 的习俗。

     (三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 “五彩丝系臂 ”的民间风俗,这应当 是“像龙子 ”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传说四,恶日说。

     端午节的传说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 “端午 ”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 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 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 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 《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 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 “踏百草 “斗百草”、“采杂药 ”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 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 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 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 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 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 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 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 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 “龙舟竞渡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 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 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 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 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 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 “龙 船节 ”,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 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 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 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 1736 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 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 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 年,赛 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 “屈原杯 ”龙舟赛。

     1991 年 6 月 16 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 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 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 “龙头祭 ”。

     “龙头 ”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 员给龙头 “上红 ”(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 “开光 ” (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 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 60 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 舟将盛传于世。端午节的习俗: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 “角黍 “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 角

     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 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 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 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 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 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 记》记载:俗

     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 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 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 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 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 蜜饯粽”即果品 入粽。诗人苏东坡有 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 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 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 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 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 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 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 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 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 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 爱。

     端午节的习俗: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 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 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 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 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 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 “艾绒 ”,是灸法治 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 的 “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 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更详细内容请参考百度搜索结果 .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端午节 的习俗来历 端午节来历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篇三: 15-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 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 蒲' 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 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 ?诗人节 ?,以纪念

     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 了避邪。

     ? 中国端午节 ? 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粽子

     端午节(英文为 dragon boat festival 或 double fifth festival )又

     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 5 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 端午赛龙舟活动 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 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2010 年, 6 月 14 日, 6 月 15 日, 6 月 16 日为法定放假日子。

     2010 年 6 月 16 日为端午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 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 年 5 月 20 日,该民俗经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2009 年 9 月 30 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 《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法定节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2008 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 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 ……?据此,自2008年开始,

     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 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 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名称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 ?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 月正是 ?午?月,因此 ?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 ?端午?。《燕 京岁时记》记载: ?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 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 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 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 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 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 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 ?端阳 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 午节又名 ?重午节?或?重五节? ,有些地方也叫 ?五月节 ?。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 ?天中节 ?。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 ?午日以兰汤沐浴 ?。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 故又有 ?解粽节 ?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 ? 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 ? 五月初五 ?,在门上挂 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 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 ?重午 ?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 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 ? 菖蒲节 ?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 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 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 ?( 五月五日 )市人以金银丝 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 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 健人一说

     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 ? 杭

     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 ? 似此则当

     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 (蔡云《吴 献》注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 ?王 ?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 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 ?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 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 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 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 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 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 ?虎者阳物, 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 ……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 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 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 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 ?端午以 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 公《端午帖子》诗: ‘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

     ?又清富 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 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 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 ‘玉燕钗头艾虎轻 ',即此意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