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逃无可逃——永别了武器中的逃离意识分析|逃离塔科夫官网

    时间:2019-05-14 03:29: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逃离是人类的永恒的话题,它是一种自我救赎的途径,其审美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探讨。在《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在不同层面呈现出了逃离的意识,本文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将其分为逃离身份,逃离孤独和逃离战争三个部分讨论,通过分析主人公的逃离意识,更好的揭示主人公内心的精神变化以及战争的残酷影响。
      关键词: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亨利;
      引言
      萨特在1943年出版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存在和虚无》中提出了关于世界、人生与存在的思想全景。萨特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荒谬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抗争、残酷充满了罪恶,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世界中一个痛苦的人,这个世界带给人只有无尽的失望与苦闷。“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1]P56存在主义的核心就是自由,就是说人对自己行动的选择是绝对自由的。萨特所阐明的,是人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中所遭遇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传统的既定的价值标准与真理的实效。他号召人们自我选择,勇于行动,在行动中塑造自己;通过塑造自己而生存于这个世界,以实现自己的自由。[2]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既透示出当时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政治倾向的深刻危机,也反映知识分子阶层惊慌不安,忧虑,迷惘等没落情绪及其为摆脱现实和危机而孤注一掷的冒险心理。海明威很明显受到存在主义思潮,在其作品中体现了存在主义文学的一些特点。《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就是海明威自己的写照,找不到出路,一切都是虚无。在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主人公做出了一系列的选择,在荒谬的世界中试图寻找抗争的方式,因而不断在不同层面的逃离中寻找出口。
      一、逃离身份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永别了武器作为他的主要作品之一,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主要记述了主人公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两年里的遭遇,表现出了战争对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创伤和绝望。亨利一开始在意大利参加了志愿军,这一行动本身就具有逃离的色彩,亨利想要借用志愿军的身份来获得新的认同感,但是他美国人的身份却在时时影响着他,不论经历了战争还是爱情,这一身份始终跟随着他。
      在小说的开始,亨利是在意大利学习建筑的美国大学生,在参战之前,他就看到了美国的物质膨胀,当时在1915年和1916年,“一战”已经打响,但美国并未参战。在这两年中,美国社会中占人口1%的富人阶层急剧增长的收入和财富,几乎可以与1929年经济泡沫顶峰时骤增的财富相媲美。因此,美国在一战前期的不作为以及同时获得的物质擭取让身处在意大利这样的一战参战国的青年人感到热血沸腾。于是亨利作为一名美国人,终于在1917年时凭着一时狂热当了志愿军,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亨利的这个选择可以说是在荒诞世界中的一种自我选择,他试图在重新获得一种身份的认同,在异国的战场上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并不是单单被当做一个在意大利的美国人。从当时亨利的心态来看,他对战争还抱有幻想,仅仅凭着一腔热情试图把自己带进一种新的希望。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在看到美国的经济发展后,物质上的充裕同资本主义精神上的虚无感是促使亨利选择逃离美国身份的根本推动力。
      当亨利在前线被一颗迫击炮弄伤腿后,受到细微的照顾和治疗,并由于负伤而获得银质勋章,这和他是一名美国人不无关系。在前线负伤后,英国救护队中的一名高个子英国人在询问亨利是美国人后,将其送到包扎站,并嘱咐道:“他是美国大使的独生子。我把他放在这,等你们一有空就医治他。治好就随我的第一批伤员运回去。”[1]P60美国人的身份是始终跟随着亨利的,到小说的第三部分末尾,由于他的意大利口音不准,还险些被宪兵当做是德国人而处死。因此,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美国人的身份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亨利,他想要利用战争逃离身份而获得新生的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在经历过这些之后,亨利也终于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把他之前的幻想和热情都击碎了,到最后离开战场时虽然心态发生了变化,可他还是当初参战时的美国人的身份,无法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自由。
      二、逃离孤独
      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是他逃离孤独方式,战争使亨利的孤独和压迫感日益增加,在结识凯瑟琳之后,虽然一开始是抱着玩乐的态度,但到后来两人感情逐渐变深厚,构成了一种抵御外部世界的互相依靠的精神堡垒。但是在凯瑟琳难产去世后,亨利又回到了孤独的状态。
      亨利在遇到凯瑟琳之前也有很多朋友,他为人和善,平易近人,在军队中有很好的声望。但直到和凯瑟琳在一起之后,才可以说是脱离了自身孤独的状态。当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之后,每个人都会感到战争带给人的恐惧和压迫,但是遇见凯瑟琳却让他看到了人生的美好。虽然从一开始,亨利对凯瑟琳的爱有许多虚假的成分,是一种取乐的态度:“我知道我并不爱凯瑟琳·巴克莱”,也没有任何爱她的念头。这是场游戏,就像打桥牌一般,不过不是在玩牌,而是在说话。”[3]P30可是到后来,随着两人的慢慢靠近,逐渐生出了对彼此的依赖。“我走出门,突然觉得寂寞空虚。我本来把来看凯瑟琳当做一件很随便的事,我甚至喝的有点醉了,差不多完全忘掉要来看她了,但是现在我见不到她,心里却觉得寂寞空虚。”[3]P42直到在战场受伤回来,再见到凯瑟琳,对战争的厌恶和幻想的破灭让他意识到对凯瑟琳的感情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珍惜,他们在残酷战争的背景下积累起了对彼此的信赖和互相依靠,变成了“我本来不想爱什么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可爱上她了。”[3]P97经过时间的推移和感情的逐渐深厚,他们共同建立了抵抗外部世界的一种强大关系,他们的爱情是精神上的武器,用来抵御战争对他们造成的恐惧和压迫,逃离现实世界的残酷。亨利摆脱了自身的孤独状态,通过和凯瑟琳共建精神的堡垒,试图逃离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在亨利从战场逃跑后,和凯瑟琳共同逃离到了中立国瑞士,然而战争的残酷却不是只要远离它就能高枕无忧的。瑞士的快乐时光让他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暂时忘却了现实。但好景不长,凯瑟琳难产,大人孩子都不幸死去,亨利最终又回到了孤独一人的状态。逃离孤独获得爱情,最终又回到孤独,这种无奈是战争造成的,主人公的逃离选择还是无法逃脱战争的影响。小说的题目《永别了武器》不仅是对战争的永别,同样也是对爱情的永别。
      三、逃离战争
      亨利两次从战场撤离,一次是由于受伤,一次是被处死的危机时刻跳进河流逃离战场,这两次都是对战争的逃离。第一次逃离是由于受伤而被动的逃离,不过在治疗期间,亨利表现出了对战争的逃避态度。第二次跳河逃离是高潮,这是亨利在一系列战争经历和心理变化后的选择,他此时已经对战争极度厌恶,表现的迷茫无措。可是这两次逃离的结果仍然没有改变结局,战争还是无处不在,亨利在迷茫中陷入了逃无可逃的境地。
      第一次受伤撤离之前,亨利对战争还没有全面的认识,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枪林弹雨。在炸伤之前,亨利和几个战友还在吃通心粉,而下一刻炮弹已经在身周炸开,他看到旁边的战友被炸掉了腿,不一会就咽了气。随着他的意外负伤,亨利意识到任何人都不可能是现实世界中的旁观者,而且亲眼目睹的一连串死亡场面使得他切实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之前对战争的幻想和盲目的乐观被击碎。从旁观者到牺牲品的处境变化推动他对战争以及现代世界的认识进入到得过且过的逃避阶段。在米兰养伤的过程中,亨利陷入了和凯瑟琳的爱情,同时还以大量酗酒来麻痹自己的意识。在医院治疗腿伤基本结束之后,又因为黄疸拖延了上前线的时间。亨利对这样的拖延没有一丝不满,反而更觉得轻松,即使是在病中也没有因此失了兴致。虽然亨利不至于自己故意患上黄疸,但能拖延时间也正是他所希望的。一方面是想要同凯瑟琳在一起,一方面也是想远离残酷的战争。
      第二次逃离战争是在面临被处死的危险是跳进河里,这个行动让整部小说的反战思想达到高潮。经过一系列的经历之后,亨利从盲目乐观的参战青年到逐渐认识战争的残酷,再到对战争的极度厌恶,最终促成了他在危险时刻选择逃离战场,远离战争。他的这个选择也是很多青年人在当时的战争中的共同心态的反映,他们都有很强烈的反战情绪。很多人鼓吹的那些神圣,光荣,牺牲都是虚假的口号,战场上的尸横遍野,伤残士兵痛苦的呻吟等等种种这些因素让亨利义无反顾的跳进河里,把战争,痛苦,愤怒,恐惧和厌恶都抛到身后,似乎河水可以把军人的身份和责任冲刷掉,获得新生。从战场上逃出来后,亨利和凯瑟琳到了瑞士这个世外桃源,没有世俗的烦扰,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然而凯瑟琳的死让亨利发现自己最终失去了一切,不知该去往哪里。逃离的结果最终也是逃无可逃。就像战场上的士兵,如同“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逃了出来,烧的焦头烂额,不知往哪儿逃的好”。
      四、结语
      “在人的意识中发现一种自我逃避正是当代哲学的一个方向”。[1]P56作为“迷惘的一代”作家,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青年的迷惘和不安。由于现实世界的荒诞,他们选择了逃离,在逃离的过程中寻找自我和生存的意义。如萨特所说“正是在焦虑中人获得了对他的自由的意识”,[1]P61亨利在对战争的焦虑中选择了自由但最终难逃其影响。虽然主人公在逃离时试图自我救赎,但终究是种奢望,战争带来的破坏和阴影笼罩了每个角落,即便逃离了战场也不能寻找到最终的精神家园,正应合了存在主义的一切都是虚无的理论。因此,这种逃无可逃的命运在作品中得以表达出来,让读者对战争,对人生有了更深的反思和认识。

    相关热词搜索: 永别 逃离 无可 意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