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史铁生哲思的价值: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

    时间:2019-05-14 03:29: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作为一名富有哲思特质的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创作可谓集精湛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思想性为一体,众多文学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来剖析,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笔者就研究者对史铁生哲思的价值意义研究不够深入现状,从关注弱势群体,激励残疾群体、重视过程美学,冲击国民陋习、固守宗教精神,拷问信仰缺乏、“爱性美”爱情观,反思世俗爱情、再现发愤著书,激起文学共鸣五方面拷问史铁生哲思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哲思价值;信仰;世俗;共鸣;
      作为一名富有哲思特质的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创作可谓集精湛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思想性为一体,尽管已为众多文学研究者所重视,但随着当代作家经典化进程的推演,史铁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他的分量需要重新估量,精神价值亟待有效整合。当前研究史铁生哲思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展开,且主要围绕作家文本的阐释解读,兼及作家的评价论说,整体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其中对史铁生哲思的人文价值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某部作品为主阐述其价值,如2009年黄涛的《建构生命意义引导价值反思——论的人文教育价值》、本人的《浅析》的教育功能及其赵勇的《面面观》等;二、以某个创作主题为主阐述其价值,如1997年孙德喜的《当代人文精神的重构——史铁生散文的哲学意蕴》,2007年卜超的《论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时代价值》和2011年杨剑龙的《直面苦痛与生命追求——关于史铁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讨论》,等。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相对于对史铁生作品其他方面的研究而言,对史铁生哲思的价值意义研究不够重视和深入。
      史铁生因为自身的残疾苦难经历和体验,对人的残疾困境有了独到的理解:难交流的孤独、追欲望的痛苦和趋死亡的恐惧;因为历经残疾和困境的磨难,看透人生读懂宿命;因为要战胜残疾超越苦难,以“爱”为引导开辟了救赎原罪的“过程”,形成了史铁生特色的“宗教精神”,这些构建了的史铁生的哲思内涵。在当今社会,那史铁生哲思尤其在人文价值构建方面又有哪些震撼效应呢?在学习和借鉴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前辈观点,采用文本研读和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史铁生作品,尤其是涉及哲思方面的作品,包括对短篇小说《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散文《我与地坛》等的研读,力求更加全面和系统地阐释史铁生心魂追问下的哲思的价值与意义。
      1、关注弱势群体,激励残疾群体
      如果说张海迪是时代轮椅上的“英雄”,那么史铁生就是当代轮椅上的“哲人”。他们时刻关注关怀着弱势群体尤其残疾群体,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的“标兵”和“榜样”。 史铁生以文学透视社会人生,聚焦残疾群体以及人类残缺,为弱势群体的生活际遇给以文学的关照。在他文中,残疾群体大多数是善良纯净,和常人一样不向命运屈服,不被困境击溃。在《给盲童朋友》的信中,史铁生写道:“譬如说,我们是朋友,但并不因为我们都是残疾人我们才是朋友,所有的健全人其实都是我们的朋友,一切人都应该是朋友。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我们除了比别人少两条腿或少一双眼睛之外,除了比别人多一辆轮椅或多一根盲杖之外,再不比别人少什么和多什么,再没有什么特殊于别人的地方,我们不因为残疾就忍受歧视,也不因为残疾去摘取殊荣。”史铁生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向盲童朋友提出“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鼓励盲童朋友“不自卑不抛弃不放弃”,走出心理残疾阴影,用“爱”秀出精彩的世界。史铁生文学文本中对于残疾群体以及人类残疾的关照具有独特的价值,他本人的生命体验轨迹更是凸显了一个人文精神跋涉者曲折的心理历程与浩瀚的精神空间。
      2、重视过程美学,冲击国民陋习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目的轻过程,重实际轻理想的实用观念根深蒂固。史铁生的不过问目的只关注过程的过程论对重实际轻理想的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具有怎样的意义?对中国的教育又有何影响呢?
      史铁生在追问“为什么要活”时找到了“过程即目的”的救赎之途,与困境斗争,与思索同行,开创了美好、精彩与尊贵过程,解脱苦海,饱尝过程的满足和幸福。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美好与精彩的过程,生命的价值在于能够平静而又激动的欣赏拯救自我,超越精神,赢得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完美过程。史铁生的人生过程论逐渐向读者大众敞开并为其提供生命的精神源泉,为物欲社会的芸芸众生勾画出一条锤炼精神的人生之路。
      同时,史铁生的过程论也影响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而不重视文化和科学素养的实用教育,录编到中学和中职教材的《我与地坛》陶冶着祖国花朵的文学修养;写入《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课改理念——重视学习和实践过程冲击着中学师生内心深处的“最重结果轻过程的”的实用主义,根本上改造中国国民重实际轻理想的陋习。
      3、固守宗教精神,拷问信仰缺乏
      遭受了十年文革的空前劫难和市场经济的无孔不入的渗透,加上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物质主义极度猖撅物欲极度膨胀,消费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盛行,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就说明中华民族有一部分人精神信仰和精神家园缺乏,缺乏内在的心理支撑和灵魂凝聚力。一些作家更是推出“世俗文学快餐”迎合市场需求,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史铁生坚守自己的宗教精神,坚持纯文学创作,不懈地追求人生信仰,拓宽了文学文化视野,加深了情感思想尺度,有效融合了现实的世界和信仰的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凡脱俗的圣徒或英勇的思想斗士。
      基于信仰相对缺乏的民族,史铁生承担起历史的使命,肩负起神圣的重任,高举起宗教精神,重构人文精神,与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诱惑相抗衡,与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诱惑做斗争,让个体生命充分发挥其力量,释放其能量,放射出光彩,显示其辉煌。
      4、“爱性美”爱情观,反思世俗爱情
      爱是情的归宿,爱是性的基础,性是爱的仪式,情爱性的统一和谐才是美的“爱一性一美”三位一体史铁生爱情观对现实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极盛行的当今时代,史铁生的爱情观将引发人们对性文化性科学等世俗爱情的反思。有些人不相信爱情和没有爱情观念,甚至把爱情简化为肉体本能欲望的满足和物质利益获得的手段。具体特征如下:第一,在性爱方面,性的放纵即性爱过于开放和泛滥。性不再是以爱为基础,出现了为兽性找情人,为刺激换伴侣,一夜情,公共澡堂中的鸳鸯浴,糜烂的性文化节等不良社会屡见不鲜。性爱更加关注的是性高潮性快感,崇尚享乐主义和感官主义,道德沦丧,有玩腻了就“换掉”的想法。当今性放纵文化到了非反思不可的地步,史铁生的爱情观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性爱不仅具有本能性自然性还具有社会性。第二,在社会层面上,爱情已异化为获得升官发财收买人心的物质利益的工具,成为无爱的婚姻的替代品。如《务虚笔记》中的画家Z把向往美好的爱情演变为对高贵的征服、WR对惦挂初恋情人转化为追逐世俗权力,医生F因孝敬父母而选择无爱的爱情等。现实生活中把爱情作为
      史铁生的爱情观,凸显“情”的重要性,坚守爱情比生命更重要,执著崇拜理想爱情震撼并感化着追逐世俗欲望并异化爱情的人们,引起人们反思世俗爱情,从物欲中惊醒,重新审视自己爱情观。“爱一性一美”三位一体史铁生爱情观,批判和拯救重物欲轻感情的爱情观冲击着性科学,性放纵。
      5、再现发愤著书,激起文学共鸣
      由司马迁正式提出“发愤著书”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传统命题。“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所受压迫而不能释放,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以求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彰显穷且益坚的意志和品质,强调极富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愤”产生于主体所遭受的种种人生困境,如西伯侯被拘羑里著《周易》,司马迁遭受宫刑奇耻大辱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蒲松龄郁郁不得志写“孤愤之书”《聊斋志异》等等。
      21岁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每周二至三次透析维持生命。再加上25岁母亲去世,身体健康和亲情缺失的遭遇,痛不欲生的磨难,形成的人生痛苦、焦虑、苦闷等情感体验,借助这种人生体验,思考问题时角度独特,感受生活时向度独特,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解决了“为什么”和“怎样活出意义”等精神难题,再现了“发愤著书”的文学创作传统,完成了一批富有哲思的著作,在文学界激起了共鸣,产生震撼的艺术审美、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哲思 价值 史铁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