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论《巴黎圣母院》中女性的抗争意识 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意识

    时间:2019-05-14 03:18: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其中塑造了爱斯梅拉尔达这一美丽绝伦、纯洁善良,并且具有丰富意蕴的女性形象。爱斯梅拉尔达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抗争意识的女性,突出表现在她对爱情执著忠贞的坚守和对教会势力迫害的绝不妥协上。然而受到时代和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抗争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和个体的局限性。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女性 抗争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小说、戏剧、诗歌和文艺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正如柳鸣九先生所说:“在小说中,他是唯一能把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都处理得有声有色、震撼人心的作家。他小说中丰富的想象、浓烈的色彩、宏大的画面、雄浑的气势,显示了某种空前的独创性与首屈一指的才华。”《巴黎圣母院》作为雨果最主要的作品,写于七月革命以后,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来看,都充分表现出雨果浪漫主义风格特征。其中女主人公爱斯梅拉尔达又是作家笔下一位形象生动、个性突出的人物。目前,对于雨果这部名著的探索与研究多数侧重于“爱斯梅拉尔达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爱斯梅拉尔达与加西莫多的美丑对比”、“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色与风格”等层面进行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特点、情节的推动、故事的背景等方面来挖掘爱斯梅拉尔达这位美丽吉卜赛女郎内心世界中的抗争意识。笔者认为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刻画把其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敢于向命运挑战,面对宗教势力的迫害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何为“女性的抗争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必然是基于压迫,即人格上的不平等。因此,“抗争”在本质上是妇女对人格平等的一种呼吁,要求打破社会环境强加于女性的束缚,复归女性作为“人”的自由和完整。《巴黎圣母院》写作背景是法国中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政教合一的王朝,它专制残暴、危机四伏、外强中干。副主教克罗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他曾信誓旦旦地暗下决心要将自己的一生贡献于科学知识的研究,他认为这样能得到内心的满足和灵魂的寄托。但在他渐渐衰老的过程中,科学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形成了深渊,他的心灵同样面临着深渊。他头上仅存的几根头发已经花白,嘴角总是挂着苦笑。就在他的这种如暗流般隐藏在身体里的冲突达到白热化的时候,少女的身影像清澈的泉水、温暖的阳光一样唤醒了他早已死去的作为正常男人的情感,给他阴郁的心情带来一丝慰藉。亲近甚至占有少女的念头一直纠缠着他。为此,克罗德三次向身处困境的姑娘诉说情欲之苦,并承诺帮她逃脱刑罚。在牢狱中,在巴黎圣母院的阁楼里,在河滩广场,爱斯梅拉尔达都坚定地拒绝了他,她厌恶他,咒骂他,反抗他,只因念念不忘心中的爱人法比。至于威武帅气的皇家弓箭卫队队长法比,爱斯梅拉尔达第一次见到他,便对他产生了好感。“她将两手搭在这位年轻男子的肩上,瞅了她几秒钟,似乎为他的英俊容貌和鼎力相助的举动所倾倒。”由此我们可以说,爱斯梅拉尔达不顾性命安危与克罗德抗争,是坚持自我、维护真爱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在她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但其中又暴露了不小的缺陷。
      一、身陷牢狱仍然心系爱人
      爱斯梅拉尔达曾想和深爱的法比结婚,当她梦境中的场景成为了现实,法比身着考究精致的军官制服站在她面前,他们真正约会了。少女问队长他所信奉的宗教,为了他们能够结婚。在阶级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个人心中的社会体制下,一个军官,一个“贵人”,怎么能娶一位街头卖艺的吉卜赛舞女为妻呢?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少女对纯真爱情的渴望,让她想要冲破世俗的不平等界限,更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显示出内心深处对限制追求自由爱情的枷锁的抗争。纵然抱有美好的愿望,但是她还是让步了,不再做“白日梦”。如果结婚会让爱人心烦不安,少女甘愿做年轻队长的情妇,供他开心,供他享乐。克罗德在阴暗的角落窥视着两人互诉衷肠,妒火中烧,用匕首刺向法比,把罪行嫁祸于爱斯梅拉尔达。在牢房里,十六岁的年轻姑娘被屈打成招,她难受得恨不能马上去死。她孩子般哭着央求:“我想从这出去。我冷,我害怕,有虫子在我身上爬。”人的求生本能促使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挣扎哀求,如果能活着,她将会有光明的充满憧憬的未来。她认出了在这可怕的牢笼里和她对话的是拥有阴森魔鬼般面孔的神甫,这个刽子手、杀人犯,她感到所有痛苦的记忆全都复活了,心口的伤疤又让人揭开,开始流血了。神甫鼓起勇气向少女表达了爱慕之情。而实际上,克罗德早就贪念少女那惊艳的美貌、婀娜的舞姿。当少女在点燃篝火的空地上翩翩起舞,观看的人群皆感到一阵目眩,不得不质疑眼前的姑娘是人、是仙,还是天使?她黝黑的皮肤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美丽的金色光芒,那双乌黑的大眼睛就像一道闪电光耀照人。无数的观众为之着迷,其中有张脸的神情似乎更专注,他便是克罗德。神甫憎恨、嫉妒他的情敌,他苦苦哀求少女可怜他。当爱斯梅拉尔达以为法比已经死了,立即表示也不愿意活着,她像发怒的老虎一般扑向克罗德,用超乎一切的力量把他推向台阶,大声地嘲讽他:“滚!魔鬼!杀人犯!让我去死!让我们两人的血在你的额头上留下抹不掉的污迹!委身于你这个教士?别想!永远别想!我决不和你在一起!就是进了地狱也不!滚吧!该死的!”尽管爱斯梅拉尔达能选择一条生路,但这不能满足她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她只愿聆听内心对纯洁爱情的呼唤。为此她不惜放弃生的希望,毅然冲破心理上的恐惧,宁愿追随心爱的人而去。这样断然的拒绝表明她已经摆脱传统价值观念的禁锢,成为一个勇敢的抗争意识十足的女性。这可以算是少女第一次与克罗德面对面的反抗,她无所畏惧的精神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
      二、教堂阁楼被不速之客惊扰
      少女被加西莫多从刑场带走,躲进了巴黎圣母院,这一次没有神甫的唆使,这个奇丑无比的生灵挺身而出,他要拯救被判了死刑的女囚。圣母院是个避难所,任何法律都只能在教堂的门槛前止步。爱斯梅拉尔达并没有想到,她以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却不知克罗德拥有通往大教堂那扇门的钥匙。可怕的噩梦并没有结束,一天夜里,神甫在她进入梦乡时,溜到她的身边,搂抱她,亲吻她。姑娘拼命地挣扎,用手不停扇他的脸,愤怒地斥责:“放开我,要不我就啐你的脸!”幸好及时赶到的加西莫多保护了她。在这个以为可以寄托生命、忘记一切痛苦、让心中充满希望的阁楼小屋,神秘的鬼影依然消散不去,她重新陷入凶险的处境当中。更让人不安的是,少女再一次激烈疯狂的反抗,更加激起克罗德心中的怒火,他反复念叨着:“谁也别想得到她!”无论怎样的艰难困境都从未动摇爱斯梅拉尔达反抗这样一个腐朽的发臭的教士欺辱和迫害的意念。虽然每次克罗德霸占少女的诡计都没有得逞,但对于少女而言,这并不是令人欢欣的胜利,她可能将面对更为险恶的阴谋和更为残忍的陷害。正因如此,少女的反抗精神在情节背景的烘托下才彰显得弥足珍贵。接二连三的致命打击使她的内心完全崩溃了,但有一种东西,一种情感仍然站立着,这就是她对队长的爱。她相信法比还活着,这一点爱斯梅拉尔确信无疑。一天清晨,少女从屋顶望见在广场上骑马回旋的法比,她万分焦急地呼喊他,哪怕能跟他说上一句话,她眼中的泪花都闪烁着快乐的光芒。正如雨果说的:“爱情像一棵树,能独自生长。它的根系深入到我们整个生命之中,哪怕心灵变成了废墟,树也能长出绿叶来。无法解释的是,这种恋情越盲目,就越坚贞;越没道理,就越牢不可破。”爱情的力量能让爱斯梅拉尔达平静下来,抚平她心灵的创伤,使她重新萌发回到社会和生活的希望。爱情的信念在她娇小的身躯里构建起强大的支撑,是她反抗那扭曲变态魔鬼般教士所有动力的来源。
      三、河滩广场上最后的决绝
      国王的军队奉命要把吉卜赛姑娘绞死,要把想攻入巴黎圣母院解救姑娘的乞丐王国的国民斩尽杀绝。爱斯梅拉尔达在她名义上的丈夫甘果瓦和一个成为他朋友的黑衣人帮助下逃了出来。黑衣人一直沉默着,死死地拽着她,顺着河沿大道,把她带到河滩广场。当他掀起风帽的一刹那,少女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偏偏又是那个幽灵。这时候克罗德已经失去了理智,命令爱斯梅拉尔达在他与绞刑架之间做出选择,要么让他占有,要么去死。他似乎站在了万丈深渊的边缘,又哭泣着乞求得到少女的怜悯。但少女没有丝毫的改变,仍然对他无动于衷,一再地表明自己爱的是法比。克罗德意识到他将失去在人世间最后欢乐的可能,他仇恨世人,仇视一切美好的事物,她把少女投入老鼠洞,转身去呼叫巡夜兵,他要把她置于死地。出身卑微的纤弱女子,在这样一个黑暗、丑恶的社会,她的命运完全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不用提人格上的独立。至高无上的国王、红衣主教、教堂的神甫、卫队的队长……这些男人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女人只是男权社会中一个物化的符号,几乎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爱斯梅拉尔达敢于一次次地直面克罗德以死的威胁,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心目中的爱情,生命又有何意义?死亡又有何恐惧?而这一次少女的反抗达到了整个剧情的高潮。最后她真的为了追逐爱人而丢了性命,少女藏在墙角里,差一点就躲过了敌人的追捕。但她听到了法比的声音,她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冲到窗口,大声地呼喊:“法比!救救我!我的法比!”在内心深处,她极度渴望爱人的关心和保护。可是,法比走远了,不在了,国王的亲信带着士兵发现了她,毫无疑问是克罗德告发了她。最终,刽子手在姑娘美丽的脖子套上了绞刑架的麻绳。在读者为爱斯梅拉尔达的不幸命运隐隐心痛、潸然泪下的时候,隐修女这个角色更加增添了少女身世的悲剧色彩。她十几年来,一直痛恨这个在她窗前跳着绚烂舞蹈的吉卜赛女孩,因为她认为是女孩的妈妈——埃及女人偷走了她的女儿,并且害死了她。在少女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才知道原来爱斯梅拉尔达就是她的女儿。为了不让刽子手拖走刚刚相认的孩子,修女死死地抱住她。这一幕催人泪下,所有人为之心酸,为之动容。在人们为可怜的爱斯梅拉尔达的遭遇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对她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和斩钉截铁的反抗精神所感动。
      在强大的男权社会的联合压制下,爱斯梅拉尔达还是被打败了,她的苍凉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路易十一虽然出场不多,却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角色,决定少女生死权的就是他。作者指出,他统治下的王国,实际上是一个人间地狱,到处都有魔鬼般的奸笑和被压迫者的哀号。爱斯梅拉尔达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无辜者中的一个。克罗德虽然代表宗教恶势力,但其本身也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他从小被送进修道院,宗教的教规过早地摧残了他天然的人性。而少女至死不渝爱的人——法比也只不过是和她逢场作戏。他有着与太阳相同的名字,以及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美男子一样的容貌与体魄。他喜欢美丽的女人,却从不忠贞,在花丛中流连,跟他同样身份地位的贵族小姐才是他自认合理的结婚对象。爱斯梅拉尔达故事浓郁的悲情主义本不应该与女性的抗争意识相匹配。但返观三次抗争过程中的个人思想,她个体本身就存在很大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她只知道爱,却不知道值不值得爱,不懂得外貌的美若不与心灵的美相结合,那只是一种动物的美,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美。就像加西莫多在歌中唱的那样:“别只望着脸,少女啊,要望那心灵。漂亮少男的心往往丑恶,有些人心里不存在爱情。少女啊,松柏并不美丽,并不像杨树那么好看。但在寒冷的冬天,它能保持绿色。”尤其通过加西莫多和法比两人之间的善恶美丑对比,更凸显出爱斯梅拉尔达爱的盲目性。而她一系列的反抗行为目的却只是为了屈从一个玩弄她的男人,乃至觉得心甘情愿做他的情妇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她把自己对爱情最美好纯真的梦想强加在法比身上,亦表明她对男权的认同。换句话说,她的抗争并不是争取女性平等和独立。令人欣慰的是,巴黎“奇迹王朝”的游民攻打巴黎圣母院,他们实际上就是攻打封建国家机构和反动的天主教会,这为爱斯梅拉尔达未能完成的反抗斗争续写了新的篇章,为革命进步力量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带来一道曙光,把悲观变为动力,使整部作品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柳鸣九.雨果创作评论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2] 雨果.论文学[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 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 巴黎 抗争 意识 圣母院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