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澎湃新闻网首页 打开“新闻腐败”这一壶

    时间:2019-05-11 03:30: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闻腐败”有没有?怎样消除?中国新闻人当三思。      最近,《纽约时报》发表的关于中国媒体有偿报道乱象的文章,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其中引述新闻学者孙旭培的话称:“腐败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发生在传媒领域的腐败比其他领域的后果更加严重,因为它让人们感觉什么都不能信任。”其言沉痛,不由得让笔者想起看书时注意到的一段往事。
      整整19年前,也是在四月份,海外一些媒体对中国新闻界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批评。以往虽然也有些指责,但大都在政治方面,而这一次则集中在经济问题尤其是新闻和金钱的交易上。诚如吴海民所言,“这正是中国新闻界最要命的地方”,被人家提起了一只“不开的壶”。
      首先发难的是纽约华文《世界日报》。该报于1993年4月2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大陆记者发财有术》的署名文章。作者萧然有一大堆记者朋友,原本常聚。后来各忙各的,如今再见这帮朋友,大有“士别三日”之感:“全是商人气派,或津津乐道炒股票如何发财,或谋划起公关公司拉广告,或大谈稿子的含金量,在报上为企业发一篇东西该拿多少钱”。萧然记得,以前写稿子拿钱还得偷偷摸摸,拿的也不多,被发现后还要受处分。如今再谈这些禁忌,就要被嗤笑:“都什么时候了,搞商品经济,哪有白干的。”像这样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新闻像卖猪肉似的换钱的做法,萧然以为在全世界恐怕也不多见。究其原因,他认为一是商品经济换脑筋,报刊宣传按质论价没的说;二是记者的确穷疯了,一个月工资、奖金刚够吃饭的,看着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无奈只能“靠山吃山”;三则记者这行没什么好干的,不如此又能干什么!?最后萧然说:这种景象不知能持续多久,“因为对许多国家来讲,这种勾当根本不能叫‘新闻’。”
      1993年5月l0日,香港《联合报》也发表了一篇类似文章,题目是《记者不耐清贫 金元新闻风行大陆》。相对而言,文中少了一些嘲讽,多了一些实在的内容。“惟其内容较为实在,就更令人读了以后为之感到震惊”。文章批评了“新闻个体户”搞有偿新闻的现象,又进一步指出:“出卖版面”之风是媒体搞所谓“广告新闻”的“团体窗”。其办法通常有二:一是记者按厂家要求将广告内容写成新闻稿,厂方则支付远低于广告费的现金,记者无须上交报社,也不须付广告税,“是一笔大财”;二是在各自分管的版面、栏目上挂厂家的“特约刊出”或以征文形式出现的“广告”。而更大的贿赂,是不少厂商在媒体养“代言人”,将这些老记作为编外员工,对他们包吃、包行、包住(负担住房装修,甚至分房给老记)、包旅游,甚至包子女的就学费用;老记们则“士为出钱者死”,尽心尽力为企业做宣传。文章最后说:“新闻行风日下,金元新闻风行,已经尽人皆知,当局三令五申,公众呼吁连连,但究竟会走到何种地步,多数的人,只有表示悲观。”
      那段时间海外传媒议论纷纷。包括香港《大公报》这样与大陆关系十分密切的报纸,也刊登报道,指出广东记者“商味浓郁”。面对海外舆论的挖苦嘲讽和社会各界的尖锐批评,很多人再也坐不住了。一批已经退下新闻岗位的老同志联合签名,给中央有关领导同志递交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件,痛陈有偿新闻的种种表现及其造成的严重危害。在当时的那种氛围中,这封有分量的信被称作由新闻界内部人士掷出的一枚“重磅炸弹”,由此也推动了当代中国新闻的发展。时隔多年,这“不开的壶”又被提起和打开,中国新闻人该如何应对呢?
      (作者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这一 腐败 打开 新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