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我国新一轮货币政策与通胀分析】 通胀是用什么货币政策

    时间:2019-04-14 03:27: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中国近来货币政策与通胀的现状分析  从2010年1月12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以来,央行一共上调12次存款准备金,每次0.5%。与此同时,央行于2010年10月19日以来一共加息了5次,每次0.25。去年底,央行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此举为近三年来首次下调。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释放出宽松信号,会改变市场预期。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10年以来一直上升,并且增幅逐步增大。2011年物价总水平仍处于高位。11年底,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这意味着央行将向市场多投放4000亿元,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将直接导致国内需求扩大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而造成通货膨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控制物价上涨如此紧迫,为何央行还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呢?
      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因素分析
      (一)我国外汇占款的缩减
      我国处于资本管制状态。在货币领域中,一般把基础货币分为两个部分,即央行自主的基础货币投放和因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在开放经济下,外国增加货币供应的政策和利率的降低都会导致流动性扩张,从而拉高该国的消费需求。当消费需求的增速大于产出增速时,这些超额的需求将会由进口予以满足,中国的“出口大国”地位决定了贸易顺差将随之上升。此时,中国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并通过货币的派生机制扩大国内的货币供给。
      10年底,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步入零利率区间,使其本国市场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这些超额的流动性必定会在他处寻求高回报。相对的高利率与经济增速的中国正是这些资金理想的去处。
      外部流动性影响中国经济,外币结汇引起外汇占款变动,乘数机制导致货币多倍投放,这就是之前为何央行不断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却又面临高通胀的原因。但是近来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等因素造成外围需求疲软,我国出口增速不断下降,贸易顺差收窄,美联储实施的“扭曲操作”,将短期利率提高,造成短期资本流出中国,导致资本项下顺差减少;人民币汇率升值将进入平台期,下跌预期逐渐增加等原因使中国外汇占款下降,在2011年10月末,中国外汇占款总额出现了2007年12月至今的首次负增长。外汇占款的减少有效地缓解了通胀压力,从而给予了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虽然外汇占款的下降并没有成为一种长期趋势,但至少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有利于减少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从而控制通货膨胀。
      (二)经济增速放缓
      在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呈现逐季回落。四个季度分别为9.7%、9.5%、9.1%和8.9%。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受国际因素的影响。
      欧元区经济复苏的进程减缓,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增速进一步分化。并且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预测:欧元区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降至-0.4%-1%之间,会进一步的步入衰退。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受地震灾害的冲击,贸易与债务恶化。受地震灾害与核泄漏导致的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2011年日本出口30年来的首次出现逆差。 受经济周期下行以及外部需求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印度、巴西、越南和中国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面临着稳定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防止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波动的挑战。
      控制物价,稳定增长一直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所以央行不能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只能选择稳健性的货币政策。所以,此时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释放流动性,扩大内需,增加投资是一个十分符合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
      (三)紧缩抗通胀的有效性思考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货币紧缩政策的实施直接抑制的是总需求,然后需求的减少导致供给的减少,因此总供给的下降应该是慢于总需求的。这种看似有理的推论其实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货币紧缩时,商品总供给受到的抑制不仅源于总需求,更主要的是受成本的挤压。因此,需求的下降,成本的上升,加之生产和流通资金短缺,这三者的综合起来必定使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时商品供给下降得比需求更厉害。由此物价上涨,造成了成本性的通货膨胀。
      前面也已经提到,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稳定物价、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各个时期的经济运行状态不同,货币政策的目标也是不尽相同的。应当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恰当的货币政策。在此时,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质疑以及对产生副作用的增大,央行结束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稳健性货币政策。
      三、结论性总结
      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说,首先货币供给的环境并未得到改善,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持续走低,2012年1月份M2同比增长12.4%。其次,国内外汇占款的减少直接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相应减少,被动型基础货币投放的减少提高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货币政策微调的空间摆在眼前。最后,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并未减轻 ,政策重心从“控通胀”转变为“稳增长” 。并且,如果不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话,央行无钱可放,将会严重的影响到信贷投放任务。所以,对于央行来说,继续实行稳健性货币政策才是明智之举,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一个仍处于市场化转轨进程中的新兴经济体,我国经济市场化时间较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到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传递过程是很复杂的,它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到底怎样的路径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央行应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个行为也不失为对有效路径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魏杰.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的平衡点[J].经济学动态,2011.
      [2]王健.以国际视野调整治理通胀政策[J].经济学动态,2011.
      作者简介:谢苗(1991-),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研究方向:统计学。
      (责任编辑:刘影)

    相关热词搜索: 通胀 新一轮 货币政策 我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