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时间:2019-04-08 03:27: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放矢地“精讲”,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00-02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切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讲”,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兴趣的确是一门教学的艺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真理,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我学习,我快乐”的状态,我想语文的课堂将是闪亮的,语文的教学也将是成功的,具体作法如下:
       1.强化主体,发展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他很“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质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
       初中第九册上一整个单元是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其中有很多要求背诵的篇目,学完后,我将学生进行分组,举行赛诗会,各组代表或背诵或朗诵或即兴创作,评委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为各组打分,分数最高者胜出。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积极的准备参与,而在这次竞赛活动中,第一单元的诗歌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背,而且记忆比较牢固,对于诗歌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重点已多次指导学生作过训练,更何况分析人物就是提高对社会、对人的认识能力,而这种能力训练在学生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时刻进行着,这也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因而,在教学本课时,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活动,从中培养其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其间,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已见,老师只对其回答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
       2.找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契合点的选择应是对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启发的句子,不一定是中心句或修辞句或抒情句。有些句子看似平常,经过老师的艺术处理,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成为完成情感目标教学的突破口。比如鲁迅的《风筝》,文中写道:"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些句子正是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因为,学生读到这些句子,自然而然地会结合生活中相类似的事,感同身受,因而生发出对小兄弟的同情之情和对“我”的憎恶之情。但是后来,我想补过,偶然的机会提起儿时的这段旧事,他已经全然忘却。这就让学生在同情与憎恶的基础上,更好地体验领会了在误解与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亲情。
       3.跳出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要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中跳出来,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找到一条最合理的掌握知识的途径。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立足点,在情趣中萌生意识。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佳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就要以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为起点,拓展思维,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心趣。
       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就问同学:“你喜欢诗中的那句话?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吗?”孩子们略一思考,纷纷举手,有的说:干枯藤蔓缠绕着不屈的古树,昏昏欲睡的乌鸦伫立在干枝上。有的说:淙淙的流水唱着小曲嬉戏于桥下,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孩子们在表达时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内容、之后更能达到流利背诵、准确默写。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书的另一半。”这也就暗示了读者与作者之间必然在对文字的解读上达到了某种心灵的契合。那么用什么语言来表达的内容,如何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就都成了读者所要探究的基础问题。如学生学习《雁门太守行》时,课下注释说"""甲光向月金鳞开""有的版本也作""向日一,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很轻易地就知道,可是用哪个字更好呢,如果你是作者,你倾向于哪个字?抛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情趣盎然,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不断提高。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相关热词搜索: 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 语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