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漫议 “文中有我”漫议

    时间:2019-01-27 03:22: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文中有我”不一定就是好文章。盖有时这文中之“我”面目可憎:或道貌岸然,或俨然大师,或矫揉造作,或异趣为高……读罢令人不快。但好文章一定“文中有我”,能从文中见出“我”的秉性、风采、气质、识见、感悟,文章因“我”而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卓然独立。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若单论文采,恐怕有中人之才即可为之;但若论文章,则不愧为传世佳作。其行文的简洁明快,持论的果决自信,字里行间有一拗相公在焉。试看其第一节考察山名变化,无一赘言。王安石认为,褒禅山,唐以前叫华山,而最早叫花山,相应的根据分别是慧空禅院、华山洞、仆碑。这里提到华山洞,固然可为下文游洞设伏,但首先是为持论作证。“今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如果此山历来就叫褒禅山,山洞理应叫“褒禅洞”,现在却叫“华山洞”。洞与山俱来,远早于人工建造的慧空禅院,据此可证,褒禅山先前必称华山。“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这是前人陈说,而“花山”之说,则是王安石的新见。“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语气斩截,如利斧斫木,毋庸他人置喙。其实据顾炎武《音学五书》考证,“‘花’字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五经、楚辞、诸子、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本相传,凡‘华’字未有改为‘花’字者……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所以这“仆碑”虽“其文漫灭”,实际是个假古董,充其量是南北朝时物,王安石以今证古而自信若此,“拗相公”之面目,岂非宛然可见?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今人颇有斥之为“小儿科”者。这真有点“轻薄为文”的味道。须知此文甫一发表,即为时论推崇。说它是中国近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并非溢美。文中对月下荷塘的勾画,对塘上月色的描写,细腻真切,令读者如临如见,证明了朱先生对艺术形象非凡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那淡淡的景和淡淡的情,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特别是那淡淡的忧伤,充分显示出朱先生的风范――那种有教养、能克制的中国旧式知识分子的风范,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士大夫风范。例如本文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这“宁静”二字,就是十足朱自清式的。如果改作“这几天心里颇为烦躁”,意思完全一样,但味道大不相同,失掉了那种婉曲的韵致,就看不到朱自清的面孔了。再如下文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很久了”――这些话表面看平淡无奇,实际上蕴藉含蓄,感情深沉而不张扬。它逐层深入地写出了内心的孤独、无助和苦闷。颇有好事者热心分析他“不宁静”的原因,有说他与父亲龃龉的,有说他与妻子不合的,穷搜冥索,喋喋不休。但文外别求,虽言之凿凿,又何益于事?朱先生自己在文中说,在这月下的荷塘,他“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可不理”。“不宁静”源于不自由,这不是很明白吗?心灵的暂时解脱,是因为月下荷塘的抚慰;但心病还需心药治,大自然只能治标。不过再写下去,就会“哀而伤”“怨而怒”了,那就不是朱自清了。
      做到文中有我,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我的经历、我的体悟切入。文中有了我的经历、我的体悟,文章就有了个性,有了亮点,有了新意,甚至有了振聋发聩的冲击力。“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这让人震惊,发人深思;但孔子早就说过“苛政猛于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常理,是共识,甚至是陈词滥调。学习须“深思慎取”,此不言自明之理。但当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分别结合自我的经历和体验说出这些道理时,难道我们不觉得鞭辟入里,耳目一新吗?去年江苏的高考作文《怀想天空》,有一农家子弟写到考前父亲在烈日下割麦的事,自己帮父亲在烈日下割麦的事。末了表示,现在自己坐在凉飕飕的考场里考试,高考结束后他一定要到烈日下站两小时。阅卷教师大加赞赏,点评道:怀想有了,天空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父爱有了。这不仅是行家慧眼识珠,还是个中人语,性情中人语,一语中的。笔者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当年我和妹妹都是肝病初愈随即下乡的。想到我和妹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母亲会情不自禁地跑到烈日下烤晒,一如最虔诚的基督徒,为了体验耶稣的苦难而把自己钉上十字架!笔者以为那位考生的文字水平不过尔尔,至少不能算上乘,但有了这一笔,便觉真情涌动,点石成金,满纸生辉,让人刮目相看。“文中有我”的价值,于此可见一斑。
      遗憾的是现在学生的习作中,愈来愈少见“我”的踪影。高三的应试训练,常以议论文为主,学生则近乎人手一册地配有“论据大全”的葵花宝典,除了阉割自我,还有别的功效吗?
      
      (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31)

    相关热词搜索: 有我 文中 漫议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