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江西省革命老区经济调研报告

    时间:2020-11-25 11:52: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江西省革命老区经济调研

     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11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目 录

     一、我国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概况 3

     二、江西省典型革命老区发展概况 4

     (一)南昌革命老区发展概况 4

     1.南昌革命老区发展环境 4

     2.南昌革命老区发展历程 9

     3.南昌革命老区发展现状 11

     (二)瑞金革命老区发展概况 15

     1.瑞金革命老区发展环境 15

     2.瑞金革命老区发展历程 17

     3.瑞金革命老区发展现状; 21

     三、江西省革命区经济发展的策略取向 23

     (一)以项目投资为龙头着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23

     (二)以特色农业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村经济质量 23

     (三)以园区工业为重点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23

     (四)以特色旅游为重点着力提升第三产业素质 24

     (五)以城镇基础建设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24

     (六)以社会事业为载体着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24

     (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5

     (八)以重点领域改革为抓手着力增强发展活力 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江西省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革命老区通过国家支持和自身努力,在依托老区资源的同时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名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总体看来,江西省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如何实现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对提升革命老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改善革命老区人名生活状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究。

     一、我国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概况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老区办等部门在全国确定了1389个革命老区县,占当时全国总县数的65.5%。1986年至1988年,国家统计局对革命老区县做了重新认定,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革命根据地并建立红色政权半年以上为标准,在全国确定了256个老区县。随着行政区划的变迁,截至2004年底,发布在国家有关统计年鉴上的老区县共有237个,分布在17个省份。其中,185个老区县集中在江西(41个)、福建(21个)、湖北(58个)、湖南(23个)、四川(20个)、陕西(22个)等六省,占全国老区县数的78%。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截至2010年底,237个老区县国土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6.1%;总人口13279万人,占全国的10.2%,其中乡村人口11162万人,占全国乡村人口的11.8%。在237个老区县中,有97个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国家扶贫重点县”)。就有关指标看,老区县的劳动力文盲率为9.4%,比全国水平高1.9个百分点,但比国家扶贫重点县低4.6个百分点;老区县人均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210元、3436元和210元,分别是全国水平的58%、35%和23%,是国家扶贫重点县的1.5倍、1.4倍和1.4倍;老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663元,是全国水平57%,但高于国家扶贫重点县(1585元)水平。

     全国老区县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指标差距仍然很大,但高于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水平。目前,革命老区在生产生活条件、产业结构、教育卫生、地方财力、人民生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江西省革命老区发展概况

     (一)南昌革命老区发展概况

     南昌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之一。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热能效应中,南昌以优势条件吸引项目的到来,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时代的到来南昌获得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巨大空间。我市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之。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把握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给我市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并将机遇有效转化为我市科学发展、快速崛起之势,成为摆在全市经济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也成为全市人民经济生活中最为关心的话题。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第一产业

     (万元) 第二产业

     (万元) 第三产业

     (万元) 财政收入

     (万元) 人均财政

     收 入

     (万元) 职工平均

     工 资

     (万元) 人均国内

     生产总额

     (万元) 南昌市 3918905 47576 2124087 1747242 53.2 2938 12965 22035 景德镇 601151 13596 359486 228069 5.54 1327 11308 44510 萍乡市 808188 52140 471566 284482 3.38 428 8845 10222 九江市 1134111 18176 629528 486407 7.66 1416 9863 20971 新余市 749616 94804 370379 284433 4.74 611 10851 8241 鹰潭市 151000 5792 38100 107108 0.64 351 10108 8340 赣州市 533814 25627 278397 229790 0.76 153 11598 10843 吉安市 256657 48519 85544 122594 0.43 83 9733 5273 宜春市 343031 89065 126956 127010 1.80 188 8853 3637 抚州市 503300 112300 209000 182000 0.40 40 7362 4914 上饶市 305500 29000 129000 147500 0.85 238 10427 8620 乐平市 416233 68033 205401 142789 2.50 322 7294 5363 瑞昌市 158302 37782 68390 52130 1.38 326 8117 3724 瑞金市 204400 66807 48063 89530 1.34 224 7730 3423 南康市 249773 78503 70114 101156 1.01 129 9115 3194 丰城市 488391 171049 134300 183042 3.76 297 8079 3863 樟树市 260019 79582 102723 77714 2.72 507 8778 4851 德兴市 257504 32865 167444 57195 2.40 781 10050 8387 井冈山市 76602 18424 25563 32615 0.74 487 7116 5072 贵溪市 385310 60510 210400 114400 4.0 766 11630 7325 高安市 279506 88903 91476 99127 2.17 270 8301 3480 (3)南昌革命老区文化发展层面

     南昌,江西省的省会,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它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昌不仅是生态环境优美的“江南水乡”,还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一座举世文明的英雄城。多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又称南昌起事,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是指1927年8月1日于中国江西省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的开始,军旗升起的地方,故南昌被称为英雄城。八一南昌起义也是南昌红色文化的典型事件。

     3.南昌革命老区发展现状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增强发展后劲,以建设国家文明城市为契机,以“三大工程”战略为中心,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新成就。全市

     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城乡社会更加和谐,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预期目标,为“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0年南昌成为首个被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的省会城市。?

     (1)综?合

     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人均生产总值47174元,增长12.9%。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52.34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1%提高到56.7%。

     (2)农?业

     农业生产: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204.6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75.85亿元,增长0.8%;林业产值2.33亿元,增长6.5%;牧业产值80.27亿元,增长9.7%;渔业产值42.34亿元,增长7.9%;服务业产值3.87亿元,增长8.5%。

     农牧产品产量:虽然受洪涝灾害的影响,粮食总产量与2009年丰产相比有所下降,但仍属粮食丰产年,全年粮食总产量220.85万吨,比上年下降3.6%;油料总产量10.80万吨,增长8.1%;肉类总产量32.97万吨,增长0.3%;生猪出栏数317.77万头,增长1.7%;家禽出笼4315.84万羽,增长8.5%;禽蛋总产量14.91万吨,增长6.0%.

     渔业: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4.57万吨,比上年增长0.9%。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0.06万吨,增长0.7%。

     林业:全年造林7380公顷,比上年增长7.3%;零星植树744.54万株,下降31.7%;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1.86%。

     (3)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7.4%;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14.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8.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 29.8%;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增长11.6%;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 20.0%。

     (4)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2010年,按在地口径统计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分地域看,城市实现零售额723.22亿元,增长21.1%;农村实现零售额41.72亿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97.19亿元,增长19.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7.75亿元,增长30.2%。

     商品交易市场:201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274个。其中,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 33个,成交总额 606.80 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洪城大市场年交易额216.09 亿元,增长3.7%;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104.56亿元,增长22.1%。2010年末,全市最大的“八大商场和六大超市”共实现零售额82.43亿元。

     (5)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据海关统计,2010年南昌地区内企业(含中央、省属公司)实现进出口总额53.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4%。其中,出口总额36.74亿美元,增长72.5%;进口总额16.29亿美元,增长 20.8%。在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7.72 亿美元,增长254 .2%,机电产品出口17.12亿美元,增长122.3%;一般贸易出口 22.80亿美元,增长46.0 %,加工贸易出口9.32 亿美元,增长83.0%。

     利用外资: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第二产业 8.33 亿美元,第三产业10.14 亿美元,所占份额分别为41.2%和 50.2%。2010年,全市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04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占 12.2%,外商独资企业占 87.8%。全年实际利用内资509.25亿元,增长12.4%。其中,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61.12 亿元,增长 37.7%。

     (6)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全市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自然保护区3个(含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88万公顷。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4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2%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4.26%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均值控制在55.5分贝以下;交通干线噪声均值控制在69.6分贝以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3.62%以上。

     城市园林绿化:2010年末,全市拥有园林绿地面积8113公顷,绿化覆盖面积8616公顷,公共绿地191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01平方米。

     安全生产: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事故1604次,比上年下降15.1 %;因事故死亡259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235人,下降1.7%。

     (7)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2010年,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6 ? 元,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899元,增长12.0%。其中,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食品类和衣着类的支出增幅较大,分别增长54.6%、27.5%、9.1%和7.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93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92元,增长5.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5%。社会福利:201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单位86个,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8596张,收养各类人员8384人。城镇社区便民、利民、为民服务网点683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38个。

     以上数据反映南昌市社会福利保障状况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瑞金革命老区发展概况

     1.瑞金革命老区发展环境

     (1)国际环境

     一是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旧存在。危机发生之后,通过各国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共同努力,世界经济已初步走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潭,但世界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西方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存在加剧的趋势,国际金融体系有待重构,国际间各种贸易壁垒存在抬头趋势。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将不断增大,随着全球对气候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气候问题已经演变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随着全球减排责任体系和制度安排的逐步形成,以及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迅速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发展趋势或发展模式。

     三是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处于启动期,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等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

     四是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将在新的背景和条件下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并对全球产业分工及贸易格局产生影响,成本上升压力的加大,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促使发达国家部分资金相对密集、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以及某些原来不可转移的服务业,都有可能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国内环境

     一是经过前30年的摸索和后30年的非均衡发展,中国经济从几度濒危到持续高速发展,有了极大跨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二是在以先行先试方式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开展各种改革探索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扩大内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包容性增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三)区域环境

     “十二五”期间瑞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将面临一个更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一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继续稳步推进,长珠闽区域的辐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大赣州建设的部署将进一步落到实处。这些区域性发展战略将给瑞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项目、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福建海西经济区的获批建设将给瑞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更新的机遇。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瑞金可以策应其建设低碳瑞金,循环瑞金,生态瑞金,可持续发展瑞金。面对福建海西经济区,瑞金可以主动“调头向东”,承担起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排头兵,示范地,着力打造赣闽边际区域性物流中心及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

     三是沿海地区受产业结构升级,商务成本提高,以及土地、资源、环保、劳动力等方面的制约,产业呈现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瑞金地处中部,接壤沿海,在区域产业转移承接中将大有作为。

     (四)市内发展环境

     一是红色革命故都名片,欠发达地区的现实使瑞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当前党和国家对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及地区之间包容性增长极为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习近平副主席在考察广西,福建等地革命老区时反复强调支持革命老区及欠发达地区的重要性。相信在下一个五年瑞金革命老区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坚实。我市境内拥有石灰岩、白云岩、萤石、金等13类26种主要矿藏。全市江河水能理论蕴藏量933360千瓦,可开发能量23965千瓦,目前只开发利用40%。地下水蕴藏丰富,日产量可达44.72万立方米,年产量达16324万立方米。全市林地面积18386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森林覆盖率73.1%,林木绿化率73.2%。为“十二五”期间发展工业与第三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即将建成的铁路公路网架使瑞金经济社会发展如虎添翼。瑞金境内现有323、206、319三条国道贯通东西南北;与鹰厦线、京九线接轨的赣龙铁路横贯全境,鹰瑞汕铁路也进入国家铁路中长期建设规划;厦蓉高速瑞金段、济广高速瑞金段将于2011年全线建成通车,届时我市将形成双“十”字枢纽型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并正在依托境内原有的林用机场,积极争取建设民用机场。

     四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瑞金地扼赣闽咽喉,素为赣闽粤三省通衢,是中西部省市沟通东南沿海的中转要地,是中国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三大经济圈共同的发展腹地。

     五是革命老区传统及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使瑞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此外,我市先后被列为中央苏区县市及西部开发政策延伸县市。为我市“十二五”期间实现新的跨跃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瑞金革命老区发展历程

     瑞金之名始于公元904年,古时这里盛产砂金,并设置淘金场,黄金为瑞气盈门, 故名“瑞金”。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成立,并把瑞金定为首都,瑞金随之更名为“瑞京”,成为全国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和中共中央及临时中央政府等机关随部份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

     “十一五”期间,瑞金市委、市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赣南东部中心城市和赣闽边际区域经济中心,继续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闽东南、实现大跨越”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进程,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平安瑞金,努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加快瑞金发展的积极因素,着力克服和化解各种困难,扎实做好打基础、管长远、求突破的工作,经济社会在稳步发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积蓄了更大后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1.7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1.5亿元,年均增长13.2%,比“十五”期间提高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末的25.3:29.5:45.2调整到“十一五”末的16.3:34.6:49.1,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瑞金市着力发展果业(脐橙、加工橙)、烟叶、生猪、油茶、纸业原材料林、瓜菜、特种水产、毛竹等8个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茶叶、肉牛、蛋鸡等3个区域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达到了市有区域布局、乡有专业特色、村有基地规模的发展格局。注重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年产值过亿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赣州市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兼并联合,积极探索组建脐橙、生猪、油茶、林产品加工等企业集团,实现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60%。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3亿元。平均每年完成140个自然村整治改造及3—4个圩镇整治,年修建主干道40公里,实现改水率95%,改厕率91%,打造了百花园、叶坪新村、松山坪等一批精品新农村建设点。年均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年均带动农户1万户;村村通、渡改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六小”水利、水毁修复等农村基础设施工程进一步完善。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五年来,农民人均纯收由“十五末的2769元提高到“十一五”末的4000元。

     (2)工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瑞金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和建设“赣龙铁路上的工业板块”的总体要求,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发展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瑞金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总量不断提高,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7.32亿元,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4亿元,年均递增25.54%。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型建材、矿产化工、食品药品、机械电子、轻纺制造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已成为工业经济重要支撑。园区经济明显提升,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户,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7亿元、增加值8.26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1.4%。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6%,在工业基础薄弱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影响下仍然基本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

     (3)第三产业以旅游业、商贸物流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龙头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瑞金市以旅游产业为龙头,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全市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2亿元。旅游方面,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洲坝、罗汉岩、纪念园等景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旅游总人数由“十五”末的64.5万人次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1.92亿元提高到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0%和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五”末的10.2亿元提高到“十一五”末的22.9亿元,年均增长17.5%。

     (4)外向型经济以“对接长珠闽,融入闽东南”为契机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瑞金市积极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区,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围绕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科技创新型产业,主攻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坚持把招商引资与发展本土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统一公平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加快发展,引导小企业集群发展,创建小企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垄断性领域,推动多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2010年实现利用外资0.5亿美元,内资11.05亿元,外贸出口0.7亿美元,外向型经济基础不断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5)社会事业以民生为导向全面推进,成效突显。“十一五”期间,瑞金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年均投入7.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城乡各类社会保障覆盖率明显提高,新农合参合率93.7%,年均提高6个百分点。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上升12个百分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中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瑞金一中整体搬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中医院医技楼、“四塔一桥” 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进展顺利,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文化站等项目建设不断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8.2‰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2%以内。

     (6)财政收支水平明显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财政总收入由“十五”末的2.02亿元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3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1.32亿元提高到“十一五”末的3.59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1.5%、22.1%,分别比“十五”期间快9.6个百分点和14.2个百分点,大大超过“十一五”预期目标及赣州各县(市、区)平均水平。财政支出2006年为5.17亿元,到2009年已经达到12.287亿元,四年内实现了翻番。“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财政支出按照“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谋发展”的根本思路,一是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标准,确保我市机关部门实现了高效正常的运转;二是不断加大民生资金的投入,夯实我市民生事业基础,三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推进农村事业快速发展;四是积极筹措资金,确保重点项目支出。同时,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原则,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重点也由原来的大而散,逐步转变到以实现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上来,财政的公共特性正在进一步显现。

     (7)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2010年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总人口65.1万人,城镇人口23万人,达到预定目标。实现建成区面积19.1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36.3%,城市绿化覆盖率21%,均超过“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赣龙铁路在瑞金建有全线最大的客货站——铁路三级站,纵贯瑞金南北的鹰瑞汕铁路进入国家铁路中长期建设规划;厦蓉高速公路瑞金段、济广高速公路瑞金段都将于2011年前全部建成通车,双“十”字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初步形成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十一五”期间,瑞金市以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及把台商创业园建设成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江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契机,以加快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改善,201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74.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3%以上,另外,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分别下降4.2%、3.2%、1%,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8)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十大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十一五”期间,瑞金市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充分发挥十大体系建设的平台功能,依托瑞金独特优势条件,进一步承接海西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参与区域合作的能力和水平。金融创新(瑞金)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组建和运作省信用担保公司瑞金分公司、启动组建村镇银行的前期工作,健全完善政银企协作机制。建立完善台商创业园投资发展公司、农业产业投资开发经营公司等投融资平台。精简行政许可和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分别为85项、13项,精简率分别为31.4%、37.1%,市级行政许可项目平均办结时限缩减39.8%,实现“三个缩减30%”目标。

     (9)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坚持以大户种养为重点,以土地流转为手段,狠抓产业基地建设,脐橙、烟叶两大主导产业和商品蔬菜、西甜瓜、生猪、毛竹四大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工业经济增速提效 以培植壮大产业实力为核心,着力帮扶,优化服务,工业经济扩能提质,集聚发展。实现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21.7%,税收1.06亿元,增长40.1%。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万年青水泥、金瑞发制品、红都水产等12户企业完成技改投入3.3亿元,新上生产线7条,年增产能10亿元。旅游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围绕“打造国内外著名的红色旅游名城”总体目标,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瑞金旅游品质,完成旅游基础建设投入2900万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园等一批重大旅游产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积极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投入400万元,组织编制规划31项,新增控制性详规面积6.6平方千米,修建性详规面积0.8平方千米,道路景观规划面积1.2平方千米。拓宽城市投融资渠道,融通项目资金2.43亿元。民生工程深入推进 全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城乡社区、环境保护等民生项目支出6.5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3.1%,民生工程“八个重点”全部落到实处,74项指标任务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新增就业485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9800人,劳务输出8.0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78万人,净增4.7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3.03万人,参合率87.45%,城乡低保支出2.91千万元,8223人享受城市低保,23089人进入农村低保,社保参保在职24326人。养老保险征缴3928万元,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奥运圣火瑞金传递活动,是瑞金有史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大、评价最高的活动。北京奥组委官员认为是圣火进入国内传递以来最安全顺畅、最和谐圆满的一次传递活动。活动突出了“圣地圣火,薪火相传”的主题,首次将抗震救灾的宣传和活动融入圣火传递,赋予了火炬接力传递爱心、传递祝福、传递希望的意义。沿途情景表演,突出了苏区体育历史文化、奥运文化和客家文化,彰显了红色经典,赋予了奥运火炬瑞金传递更为独特的内蕴。

     3.瑞金革命老区发展现状;

     瑞金市经济经历了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特点有:

     1.经济总量增长较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在设市城市中

     位居后列。国内生产总值1949—2002年由0.18亿元,增加到20.44亿元,年均递增9.5%,1978—2002年增长速度更快,由0.68亿元增长到20.44亿元,年均递增15.5%,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新进展,但仍处于较低层次。2002年三产比例为32.6:23.6:43.9,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21.9:38.3:39.8相比,第一产业比全省高10.6个百分点,第二产比全省低1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省高4.1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发展历史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经济作物品种趋向多样化,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瑞金市工业进入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目前已形成医药、食品、医药生化、矿产品加工建材等支柱产业,2002年乡镇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71.2%,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对瑞金市工业体系的形成具有较强推动作用。三大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较小,工业化程度低,缺乏名优产品机械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总体来讲第一产业比例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第二产业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3.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行业中所占比例较低。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绝大多数也来自制造业。所以,瑞金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就必须发展制造业。瑞金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只占GDP的10.5%,远远低于赣州的21.43%,江西的29.68%,严重制约着瑞金经济的发展。

     4.制造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全市27家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中,年产值过亿的只有5家,其中4家还只是属中二型企业,没有一家大型企业,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亿元以下。比起邻近有的县市动辄十几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制造业企业来,毫不起眼,规模极小,这是造成瑞金制造业增速在全赣州市较低的重要原因。

     5.支柱行业发展受外界形势影响大。由于能源紧缺和原材料生产供需矛盾不平衡,导致燃料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这对于以水泥制造和水产品加工业为支柱行业的瑞金制造业来说无疑影响较大,因为这两大行业能耗或原材料都需外调,而且用量不小。水泥行业属高耗能行业,也是当前节能降耗的重点行业。瑞金水泥行业的能源消耗90%以上都需外地调入,当前能源紧缺及价格上涨对水泥行业影响较大,如何实现水泥企业持续降耗,解决能源消耗与企业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水泥行业发展关键点;水产品加工业是瑞金出口创汇的主要行业,水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鳗鱼)全部从外地养殖基地调入,而且容易受到天气、水质等方面影响,产品出口又受到汇率问题及国际形势影响,加剧了该行业的波动性。

     6.缺乏特色拳头产品。瑞金制造业产品中,只有“赣熳”牌烤鳗、“九华痔疮栓”、“金字”牌电线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知名产品,缺乏驰名和特色产品。通常人们外出旅游,回家时总要带几件代表当地最具特色的产品留作纪念,这些产品包含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历史传统、地域风情等。最近几年,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升温。瑞金旅游业快速发展,“红色之旅”不断走红,但人们到瑞金旅游,回家之时,却不知道该带何种产品。在各景点,大街小巷,找不到独具瑞金特色的纪念品。瑞金的制造业并没有制造出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特色产品。

     7.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科技创新。瑞金制造业企业多是资源型、高耗能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产品初级,工艺简单,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实施R&D的企业没有一家。加之企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应变能力较弱,导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缩减了企业利润。产业附加值低,效率低,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不多。

     三、江西省革命区经济发展的策略取向

     (一)以项目投资为龙头着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坚持把保持投资持续增长作为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城镇建设、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投入,继续把项目作为争取大政策的主要载体,强力推进项目工作。围绕投资方向储备项目、围绕支持重点争取项目

     着力抓好资金筹集。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以项目投资为龙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依托省级大型投融资平台,尽快建立完善市县投融资机构,激活民间投资;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最大限度争取银行对重大项目、优势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二)以特色农业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村经济质量 加速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以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引导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特色畜牧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快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健全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连片扶贫开发为重点,以片带面,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维护生态资源安全结合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园区工业为重点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通过增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努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改造提升优势工业。加大优势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强化项目资金引导作用,促进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加快发展园区工业。以园区为载体,立足特色资源,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工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紧编制“十二五”工业规划,重点做好绿色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业规划;加快工业园区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优化园区服务,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创新招商方式,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支撑和带动作用强的工业项目。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加快节能减排工程建设,限期治理5家重点工业企业和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完成南江污水处理厂、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开工建设通江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平昌垃圾处理厂;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力争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四)以特色旅游为重点着力提升第三产业素质 着力提升特色旅游产业 传统服务业。提升完善商贸物流规划体系,加快提升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物流产业。认真落实国家扩大最终消费的政策措施,继续抓好“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增强消费预期,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

     (五)以城镇基础建设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发展城镇经济和增强城镇承载力为支撑,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建设。加快城镇道路、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减灾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推动城镇治理工作向纵深迈进。

     充分发挥城镇集聚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要素的作用,积极推进商贸集聚区、中央商务区、专业市场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认真落实就业、保险、户籍等促进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机制,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优势产业向城镇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集聚,努力把城镇建成产业集中地、人口集聚地和县域经济的强力支撑。

     (六)以社会事业为载体着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力度。抓好省、市农业科技园区和创新型企业建设,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着力促进文体事业发展。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76个,全面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年度任务;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参加省十一届运动会;扎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启动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深化文体事业改革,创新服务机制,提升公共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促进社会公平。

     着力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卫生执法和食品药品监管;做好疾病防疫控制和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促进就业。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统筹城乡就业,加强技能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快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八项民生工程,重点解决农村“四难”。建设通乡油路(水泥路)通村公路;扶持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八)以重点领域改革为抓手着力增强发展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限制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约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抓好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深化土地流转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产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入管理机制,做大投融资平台,努力推进重点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增强投融资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实行绩效管理。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对接大交通,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吸引更多要素加快革命老区发展。在重大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在优势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与发达地区开放合作,拓展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